新書推薦: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編輯推薦: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科技何以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崛起?崛起的中国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国的?
本书作者从当今热点切入,带领读者一起观察、思考为什么短短几十年中国科技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作者以多年的研究积累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点带面,讲述中国科技如何从追赶者,变成某些领域的领跑者,分析我们能否在更多领域成为领跑者。
本书作者黄庆桥既是研究科技史方面的专家,又是撰写通俗理论文章的高手,所撰写的文章曾和*、孟建柱等国家领导人的文章一起刊登于2014年第3期的《新华文摘》,参与撰写的《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非常受普通读者欢迎,销量达几十万册。
本书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学术性、思想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阅读本书,恰似走在历史的长廊里,跟随作者一起抽丝剥茧,寻找真相。是一本人人读得懂的优秀科普图书。
诚然,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回望几十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旁观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不得不说,中国科技确确实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后,我想引用作者在自序里的一段作为结语,我们要做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促进派、参与者,而不是反对派、旁观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中国十大重大科技工程,如北斗导航系统、高铁、芯片、人工智能等,梳理这些领域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成就,多维度分析其背后的重要原因;聚焦科技评价体系发展中的大事件,揭开其背后的故事,凸显评价体系在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聚焦科技领军人物,如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钱三强等,呈现他们为中国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他们无私奉献,成为后来者的楷模。全书分为科技工程、科学评价和科学巨匠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包括6-10篇文章,每篇文章5000字左右。本书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
|
關於作者: |
黄庆桥,理学博士,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发表100余篇通俗理论文章,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钱三强与中国科学》,与人合著《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今天让科学做什么?》等。黄庆桥的文章通俗易懂,说理清楚,因此,所著图书、所写文章大受读者欢迎。
|
目錄:
|
科技工程
中国为什么没有造航天飞机?
中国北斗经略的历史与未来
核武器时代,为什么还要搞航母?
核潜艇:水下护国之盾
科学理性认识内陆核电
中国大飞机的翱翔之路
中国高铁的逆袭之路
斯诺登事件启示录:中国要强芯
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无人机之战,中国怎么打?
科学评价
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五大价值
理性看待863、973淡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无用的基础科学
两弹一星元勋遴选过程的启示
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
科学精英
哥德巴赫猜想与科学的春天
众帅之帅: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钱学森的科学大师之路
至少14次会见,邓小平为何如此看重李政道?
李政道倡导的CUSPEA对中国大学物理教育的影响
杨振宁肯定中国教育成绩就是歌功颂德吗?
杨振宁率先回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钱三强是怎样向党中央建言献策的?
|
內容試閱: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艰难历程、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等等,不仅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而且是全世界有识之士正在着力探讨的。
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阐释中国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都绕不过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既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既是一个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现象,也是一个持续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历史过程。也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本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技重新塑造了中国。
要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理解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国的,通常有这么几个进路:一是看数字,也就是看能够体现科技成就的诸多载体的统计数字,比如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科技发明专利的数量、科技人才的数量等等;二是看贡献,也就是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一具体领域或行业的科技成就与实力,比如国防科技实力、各工业(行业)领域科技产品的性能与竞争力等等;三是看原创,也就是看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这方面原是中国的弱项,但近年来已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四是看影响,也就是看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包括中国科技人才、科技水平、科技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五是看未来,也就是看中国科技发展潜力,比如体制机制、文化环境等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等。只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能因为统计数字上的迅速提高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重大突破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为在某些领域的落后和差距而丧失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的发展、成长与进步,要理性看待中国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深入理解中国科技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总之,我们要做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促进派、参与者,而不是反对派、旁观者。
本书的内容正是基于上述想法而形成的。近年来,笔者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十分庞大,既然要从事历史研究这一行当,就免不了要看很多庞杂材料,以便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此外,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脉相承,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总是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由此,这就使得本书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广泛性,也就是本书内容涉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方面,尽管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希望书中的案例能够起到示例的作用;二是历史性,也就是本书内容充满了历史感,笔者试图通过深入历史,以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是时代性,也就是本书内容紧贴中国科技发展的热点和亮点,文章合为时而著,笔者试图为观察中国科技新时代提供某种窗口和视角。
如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分庞大,中国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迅猛发展,写一本关于中国科技发展本真过程的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却可以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事件、人物来进行示例,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寻找共性。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书尽力做到题材多样,并在此基础上将内容编排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选取了中国目前致力于发展的十项重大科技工程或产业。通过立项重大科技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是中国科技事业40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之体现。书中展示的这些重大科技都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崛起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些重大科技,有的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比如核潜艇、载人航天、高铁等,有的我们正在奋力研制,比如芯片、大飞机、北斗导航系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通过对这些重大科技实例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战略、发展水平与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的主题都与科学评价有关。科学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等都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其中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对科学成果、科学贡献、科学人才到底该如何评价,科学评价体系本身是否科学和有效,都是当代中国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影响科技发展、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本书并不是要给出解决科学评价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是试图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具体案例的探讨,激发出某些有益的启示。
第三部分是关于科学精英的专题。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人。没有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科技无异于空中楼阁,痴人说梦。而对于科技工作者群体而言,著名科学家无疑是起着垂范作用的。笔者曾对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等略有研究,他们都是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科学家。虽然我们多数人可能难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难以做出他们那样的贡献,但却有必要了解他们,因为他们为中国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科学上所体现出来的某种风范,正是中国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力量和精神。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先生为本书作序,并为本书之谋篇布局指点迷津;江老师孜孜不倦,佳作迭出,并热心提携后进,实为吾辈之楷模。感谢责编吴雪梅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雪梅不仅出谋划策,而且做了大量烦琐的工作,体现出一个优秀编辑的专业精神。我的研究生李芳薇同学也为本书的出版多有付出,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凯歌高奏,捷报频传。怎奈笔者学识有限,以一人之力,试图书写中国科技之凯歌,难免会有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黄庆桥
2018年2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