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我的经验和感受告诉我:李昕可真是好编辑呀!他不仅有识,而且有胆,可谓学胆识兼备。他不仅善于策划,而且有策略。他真的默默地做了许多好事,为国家为他人默默地做了许多嫁衣裳。刘再复
|
內容簡介: |
李昕先生笔头很勤,平日坚持写日记,攒下了大量细节丰富的材料。他退休以后,将积累的素材连缀成文,在杂志上登载,很受读者的欢迎。他为人比较宽厚,善于交朋友,做事有激情,因为职业的缘故,与很多出版人、作家、学者有持久的往还,围绕出书一事,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拨乱反正以后,出版业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这一代出版人,开风气之先,有机会经手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今看来,已成历史。这本书就写了他和杨绛、马识途、杨振宁、吴敬琏、李敖、刘振强、屠岸、王鼎钧、樊建川等人的交往,从中可以看出,出版人是怎样和作者打交道,当作者的知音,共同催生精神产品的。
|
關於作者: |
李昕,1952年生于北京清华园。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在吉林省洮安县下乡。恢复高考后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曾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和社长助理。1996年被派赴香港,任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后任总编辑。2005年奉调回北京,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2010年任总编辑。2014年退休。
从事编辑工作36年,是国内知名的出版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选为首届全国中青年优秀图书编辑,2013年被深圳读书月评选为年度致敬出版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著有编辑学演讲录《做书:感悟与理念》(商务印书馆2015年),回忆录《做书的日子》(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7年),随笔集《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李敖登陆记》(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6年)等。
|
目錄:
|
001 我对杨绛先生的三次道歉
014 历尽沧桑人未老我眼中的马识途先生
035 再说杨振宁先生
042 我所知道的吴敬琏先生
069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敖我怎样写《李敖登陆记》
088 书界奇人刘振强
115 我眼中的学者杨义
136 君子屠岸
160 永远的微笑记忆中的杨德炎先生
177 《巨流河》出版后的遗憾
182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出版始末
187 一场出版风波的追思
210 埃及七日
259 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
265 罗雪村的文人缘
273 我的师傅毛承志
278 生活碎片中的当代历史
283 德国媳妇眼中的中国家庭
289 从电影想到小说《狼图腾》的出版
297 追梦者的境界说说戴小华的《忽如归》
304 郑碧贤和她的《郑泽堰》
308 与历史和解的人和书
314 保钓学子的中国心读刘大任小说《当下四重奏》
322 对话李昕:我赶上了一个最好的出版时代 魏沛娜
334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记
这本随笔集,大多数文章都写于最近两年。
我于 2014年退休以后,花了一点时间,整理了自己多年来有关编辑学的演讲,编成《做书:感悟与理念》一书。同时便发现,与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出版案例相关,还有不少编辑背后的故事可以写出来,给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同行们参考。于是我开始写自己与一些学者、作家交往,与他们合作、为他们出书的往事。先写到了周有光、杨振宁、韦君宜、傅高义、曾彦修、田家青等人,很快就够了一本随笔集的篇幅,当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时,我原本就想取《做书的故事》为书名。因为集子里面收录了一篇我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那篇文章篇幅最大,分量最重,在集子中显得很突出,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其经历与做书基本无关,使我无法把书名和做书联系在一起。后来那一本集子,便以《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为书名。
本书的文章比较单纯,20多篇文章,全部与做书有关。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人为主,所写大多是学术界、文化界名人,而我的写作角度,大抵是叙述出版合作中我与他们的交往和对他们的观察。第二部分以书为主,每篇只谈一本书,内容仍不外是与书相关的故事,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书及人,自然也涉及书的作者。其实我作为编辑,服务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这样的出版平台,与名家大师打交道的机会相对较多,但是我与他们的联系,除少数以外,一般也只是工作关系,而非私人交往。对我来说,作者就是作者,我对他们永远保持谦恭和尊敬,是绝不敢谬托知己的。当然,即使是这样,我在近距离地观察和接触这些作家和学者时,也总是能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受到启发和教益。本集中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种记录。一律亲历、亲见、亲闻,以第一手材料为主,强调纪实,决不虚构。
当然,所谓纪实,其准确性如何,或许有人也会质疑。因为个人回忆,可能因其观察角度局限,会有片面性;因其时间久远,会有淡忘和模糊;甚至可能因其利害关系,会有意识地文过饰非。所以人们常说,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回忆录和口述史,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聊备一格可也。我做了大半辈子书,对于这种情况,可谓熟知,因而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避免。所幸我有记日记的习惯,许多当时情景,都有详尽的日记存案,例如《我对杨绛先生的三次道歉》,所写的三件事,其实就来自于三天的日记。即使这样,我也仍然认为自己的记录未必完全可靠,所以尽管在我看来,我的文章应该不受任何人的意见干扰,独立思考,对人对事做出自己的评价,但是在文章完成后,为了追求事实的真实性,我还是习惯于将文章首先送请当事人审阅。这本书中写作家和学者的随笔,绝大多数都得到所写的作家和学者的反馈,他们有时会帮我订正其中存在的个别错漏,使文章变得更加严谨。例如杨绛先生曾请吴学昭女士带话给我,表示感谢之外,为我纠正了文中的两个概念;屠岸先生则给我回复了一封长信,不仅就文中一个观点和我展开进一步讨论,而且连文章初稿中的错别字也帮我做了改正。对此,我是很感激的。
同时我要感谢人民出版社的几位朋友接纳我这本小书。我和这家出版社是很有缘分的。 80年代我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同在朝内大街 166号的一座灰色楼房里办公,两社的编辑上楼下楼来来往往,像是在一个单位,但我心中早知道他们是中国天字第一号的出版机构,心存敬畏。如今拙作登此大雅之堂,是当初想也不敢想的。还要感谢我的责任编辑罗少强、柯湘以及设计师罗洪。少强是我在三联的旧同事,曾担任过三联生活书店的副总编辑,年轻有为有担当,如今效力于人民社,盼我支持,我将书稿交给他,他便写出诚挚感人的文章,向读者推荐此书;柯湘是金城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也是我的老友,她听说我有书在人民社出版,便主动要求担任责编,为此尽心尽力,对编辑和设计贡献过很多意见;罗洪则是原来三联的美编室主任,国内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家,我在三联时就曾与他密切合作,现在我们两人都退休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给我帮忙。两年前,我的《做书:感悟与理念》就是他设计的,这一本书,装帧设计师仍然是他。于是我想,做编辑有一批这样的朋友,真好。
谢谢大家关注这本小书。
2017年 5月 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