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以西方学者提出的疏离感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此作为解释三类人群(企业员工、大学生、高校“青椒”)工作偏离行为、科研不端行为、逃课等负面行为的内隐机制。同时鉴于疏离感现象日益普遍,并具有广泛的危害性,已成为近几年西方文献研究与管理实践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话题,因此系统梳理疏离感的内涵与维度、研究疏离感形成机制以及疏离感的积极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本书从管理学视角对疏离感开展研究,采用规范化的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展开整体研究,旨在对三类人群(企业员工、大学生、高校“青椒”)疏离感的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疏离感的积极心理干预进行分析,填补此方面国内研究的不足。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研究内容一:企业员工工作场所疏离感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后果研究。研究内容二:90后大学生疏离感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后果研究。研究内容三:高校“青椒”工作疏离感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后果研究。研究内容四:疏离感的积极心理干预机制与技术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书将对三类人群(企业员工、大学生、高校“青椒”)疏离感形成因素进行整合性与全面的研究,汇总以上研究发现,疏离感是诱发工作偏离行为、科研不端行为、逃课等一系列负面行为有效的预测变量,故在管理实践中应未雨绸缪,重视三类人群(企业员工、大学生、高校“青椒”)疏离感现象,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干预三类人群(企业员工、大学生、高校“青椒”)的疏离感而达到减少一系列负面行为的目的,以供相关部门管理者借鉴。
|
關於作者: |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在《南大商学评论》、《华东经济管理》、《软科学》、《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企业薪酬分配的额内部平衡机制》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