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书将向您深度剖析“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这一焦点难题,并辅以具体的数据材料说明,创新地提出合理性建议。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社会阶层优化、社会和谐发展以及高教、社会与人的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规律;跳出以往学者选取校内学生进行可能性分析的局限,直接选取社会人士进行实然性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校毕业生为整体样本,从流源、流量、流层、流型、流域、流向等维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选取美、英、德三个国家,分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本书在理论探讨、现状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形成高等教育合理分流影响社会合理分层流动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關於作者: |
陈新忠,男,1968年5月生,河南新乡人,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分流与社会公平、人力资源与三农发展。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1
一、研究缘起1
二、研究意义10
第二节文献回溯与研究问题13
一、文献回溯13
二、研究问题37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39
一、研究视角39
二、研究方法41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43
一、研究思路43
二、研究框架44
第二章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47
第一节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概念界定47
一、高等教育分流48
二、高等教育合理分流52
三、社会分层流动53
四、社会合理分层流动57
第二节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理论依据59
一、高等教育分流理论59
二、社会分层流动理论64
三、高等教育规律理论70
第三节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理论探讨76
一、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关系及特征77
二、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内涵解读82
三、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基本规律85
第四节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分析取向87
一、以高教、社会与人三重主体为逻辑起点88
二、以高等教育分流的八种形式为分析维度90
三、以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95
第三章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现状分析
——以H省为个案97
第一节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调查方法98
一、研究假设与目的98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99
三、调查组织与实施100
四、调查统计与分析101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主要成效103
一、高等教育流源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03
二、高等教育流量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16
三、高等教育流层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21
四、高等教育流型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25
五、高等教育流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27
六、高等教育流向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29
七、高等教育流质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32
八、高等教育流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134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存在的问题135
一、高等教育流源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35
二、高等教育流量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36
三、高等教育流层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38
四、高等教育流型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38
五、高等教育流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39
六、高等教育流向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40
七、高等教育流质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41
八、高等教育流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142
第四节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症因探析142
一、政府体制政策的影响143
二、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146
三、高教分流行为的影响148
四、学生职业追求的影响151
第四章国外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借鉴153
第一节美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153
一、联邦政府法律政策推动154
二、高等教育质量兼顾分流159
三、社会成员自觉协同推进161
四、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就业165
第二节英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167
一、联邦政府法律政策调节167
二、高等教育内外并重分流173
三、社会组织适时渐次参与176
四、高校学生借助外力择业178
第三节德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180
一、联邦政府法律政策引导180
二、高等教育两段相承分流185
三、社会各界密切合作促进188
四、高校学生自我负责竞争190
第四节国外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启示191
一、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191
二、高等教育实施合理分流192
三、社会各界助推良性流动193
四、高校学生提高流升意识193
第五章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路径选择195
第一节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制度195
一、改革高等教育投资制度195
二、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199
三、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201
四、改革高等教育就业制度203
第二节高等教育优化分流行为205
一、优化高等教育流源与流量206
二、优化高等教育流层与流型207
三、优化高等教育流域与流向209
四、优化高等教育流质与流速210
第三节社会各界营造良好风尚211
一、支持和参与高等教育建设211
二、建立和维护优良用人机制213
三、吸纳和帮助高校学生就业213
四、鼓励和奖掖高校学生创新214
第四节高校学生积极建业创业216
一、树立建业创业的科学理念216
二、增强建业创业的竞争能力217
三、坚持建业创业的实践行动217
四、形成建业创业的社会群体218
结语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展望220
第一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220
一、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必要而迫切220
二、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具有特殊内涵和规律220
三、高等教育合理分流与社会合理分层流动各具五大特征221
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221
五、国外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值得借鉴221
六、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有四大路径222
第二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222
一、从社会人士考察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现实状况
222
二、以新颖视角开展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策略研究
222
三、围绕四大方面提炼国外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经验
223
四、紧扣四大方面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路径
223
第三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23
一、国内现状有待进一步全面分析223
二、国外案例有待进一步挖掘提炼224
三、影响路径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224
四、相关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224
参考文献225
附录一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状况调查问卷240
附录二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状况访谈问卷244
后记245
|
內容試閱:
|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高等教育自身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的系统,不仅大学之间,大学内部各组织之间,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与多元化的社会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互动关系。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引领与推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用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二战后的经济社会现象与教育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发现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与生产要素后,高等教育逐渐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的边缘区,并渐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理论。从二战后高等教育对许多国家发展的实际影响来看,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国家科技振兴、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从高等教育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来看,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的确,高等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文化及其内含的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得以彰显,高等教育发展中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日趋激烈。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及其与政府、市场、大学三者关系日益复杂,加之财政困难,高等教育商业化、官僚化、技术至上和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社会的期望之间的鸿沟逐渐加深,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加剧。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专门从冲突论的视角,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中认知论与政治论、自治与控制、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普通教育与专才教育五方面的冲突,还就传统的高等教育与现代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道德、大学与教会等方面的冲突展开了论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费德里克·马约尔在1995年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更明确指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危机之中”。
在我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不仅是政治稳定、科技振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必要前提,而且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仍不够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大转型的今天,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与新旧因素的对立与摩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失序、混乱与震荡,不仅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日趋复杂,也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严重受阻。有关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也面临着一系列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从宏观的层次讲:一是社会结构转型与高等教育制度的调适问题。社会转型主要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在内的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与原有社会结构相配套的规则与程序不同程度的失效,而新社会结构要素的生长亟待制度创新来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制度如何调适与创新,如何形成与各种新的社会结构要素协调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与着眼于学科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等问题,必须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二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重构。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必然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高等教育自我封闭的格局,加强了高等教育对市场的关注;民主政治的推进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自主地位,弱化了高等教育对政府的依赖;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拓展了教育者的视野,加强了高等教育同世界的联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如何重构高等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如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支持与矫正功能,对政治的维护、监督与批评功能,对国外文化的选择、吸收与融合功能,等等,也是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三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冲突的加剧及高等教育的整合机制。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使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进入了一个剧变时期,旧的运行机制正在被打破,新的运行机制尚未被建立,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冲突大量存在。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输出结构的冲突,高等教育发展对投入的需求与社会经济承受力的冲突,高等教育对理性精神的追求与社会现实的功利取向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取向与社会文化观念更新的冲突,等等。诚然,高等教育社会冲突的出现并不必然产生消极的后果。如果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能够形成比较健全的教育与社会的整合机制,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就会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从中观的层次讲,主要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分化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高等教育社会问题。如区域分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问题,阶层分化与弱势群体子女的高等教育问题。急剧的社会转型使原有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进而导致利益的大分化,这必然会在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了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差距扩大、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新的高等教育社会问题。
从微观的层次看,主要有社会行为无序与大学行为失范问题,高等教育时空拓展与高校师生关系变化问题,大学校内、校外环境变化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商业的价值原则渗透与大学生的功利行为问题,等等。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是令人感到困惑的新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社会学的探讨与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社会学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调整研究的视角,真正树立起高等教育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观念,加强对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的研究,努力探寻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丛书的出版目的正在于促进这一研究。
本丛书在编写上突出了下列特点:一是研究立场的本土性与研究内容的时代性。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看,过去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依赖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问题,相关研究缺乏本土意识。本丛书强调立足中国国情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研究内容上,牢牢把握当下中国社会大转型这一时代背景,直面因新旧体制、新旧观念及新旧因素的对立与冲突所产生的社会失序、混乱及震荡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提出了摆脱困境、战胜危机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给出了明确回答。本丛书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国问题”,或者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而丛书作者通过研究作出的回答,可视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一些“中国答案”。
二是研究视域的广泛性与研究视角的多层性。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是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的系统,探讨二者的关系应该有广阔的视域和多层的视角。在研究的视域上,本丛书既着力审视整个社会的结构与文化、体制与机制同整个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努力探明区域分化、地方传统文化同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用力探究具体高校中的职业性别政治、权力关系及角色冲突等问题。在研究的视角上,本丛书立足于高等教育学,比较倚重于社会学,但并不局限于社会学,而是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及主要目的,将研究的视角延展至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多样的研究视角,使得丛书内容格外丰富多彩。
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与研究手段的实证性。本丛书遵循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国情与合理借鉴相结合、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等原则,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尤为强调运用实证分析的手段,将研究结论建立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力图更多地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实际材料说话。如制度政策的文本分析、形式多样的问卷调查、扎根实地的田野研究、已有统计数据的二次分析等,在本丛书中都有合理运用,从而为发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揭示成因、寻觅对策提供了必要依据。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本丛书改变和克服了老套社会科学研究“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良倾向,增强了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与策略研究的“有的放矢”。
本丛书得以出版,既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老领导的精心策划与大力支持,也要感谢编辑部主任和各位编辑的认真审读与细致编校,更要感谢顾明远先生与吴康宁先生的充分肯定与郑重推荐。
本丛书的作者主要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的博士和博士后,丛书多是在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虽然研究宗旨与写作要求一致,但每本书的主题思想与写作风格各异。作为丛书主编,我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议题能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由于作者的水平以及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有限,本丛书必有诸多不足之处,诚望诸位学者、读者不吝赐教。
董泽芳 2017年6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