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內容簡介: |
光社是20世纪初在北京成立的摄影艺术团体,是中国*个业余摄影家的艺术联盟,同时也是*个中国知识分子摄影结社团体,它造就并影响了中国*代名副其实的摄影艺术家。
本书作者陈申先生与光社有较深的世缘,他以史学家的眼光,经年累月的收集光社的历史资料,实地寻访光社主要成员后人,并系统收藏了光社多位成员的四十余幅原作,掌握了大量*手资料和讯息,自2012年开始写作,六年数易其稿,最终成就此书。
全书以纪事的手法,从光社成立前的社会、文化背景谈起,涵盖了光社主要成员的社会活动和摄影创作情况,对光社影展、艺术成就、历史地位进行了极具考据的综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作者收藏的光社部分成员的摄影作品原作,大多为首次亮相。同时,本书附录部分还完整收录了《半农谈影》原文,此次为校订本。
|
關於作者: |
陈申,编审。著名摄影史学家。1986年至2009年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第七届代表大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外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出版社管理、摄影艺术教学和研究。在摄影艺术创作、摄影史研究方面均有专长。1998年200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摄影硕士研究生班(教育部QCA合作项目)教授,2000年应邀赴韩国讲学。第五、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2004年上海美术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为上海中国摄影博物馆计划策展。2004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年主持实施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项目。2008年10月起受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影像艺术顾问。2009年获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出版工作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有专著《中国摄影史》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出版,在国内外摄影界颇有影响。陈申还主持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摄影发展史》、《世界摄影史》的出版工作。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摄影艺术史》课题责任人。2006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年授予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荣誉称号。在戏曲研究方面,有专著《中国传统戏衣》、《中国京剧戏衣图谱》出版。
|
目錄:
|
序言
第一章缘起
第二章摄影与文化进步
第三章艺术写真研究会
第四章走出校园的光社
第五章轰动一时的光社影展
第六章陈万里与《大风集》
第七章《民十三之故宫》和《故宫图录》
第八章陈万里的敦煌摄影
第九章陈万里与北大学人南下
第十章刘半农与西北科学考察团
第十一章刘半农与光社
第十二章《光社年鉴》和《半农谈影》
第十三章佚文:没有光棚的人像摄影
第十四章光社的淡出
第十五章社员的杰作
第十六章社会之精英
第十七章光社的历史地位
第十八章摄影社团的榜样
附录一已知光社成员状况列表
附录二光社大事年表
附录三《半农谈影》原文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柯伟勤(Richard K. Kent)
陈申著作《光社纪事》一书的出版是个重要事件。陈申,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花费了九年时间研究本书主题。他对本书主题的研究及学问是超乎寻常的。并且他不像许多学者那样、只依赖于通过出版物和参观博物馆或活动观看作品实物进行研究。陈申对他在本书中引用的作品了如指掌,因为他很有远见收藏了很多光社成员拍摄的作品。当时他所收藏这些作品几乎一文不值,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很少有人赏识。尽管这些照片是摄影发展过程中的一手素材,他却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些照片,这对于摄影史学家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最后,他把大家带入中国摄影史及艺术摄影研究的课题探讨中去。
20世纪早期,由北京大学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业余摄影家们发起并成立了光社,奠定了艺术摄影在中华民国时期的发展基础。事实上,今天来看,其中几位成员如陈万里(1892-1969)和刘半农(1891-1934)在这场文化运动中被视为关键人物,他们能发掘摄影的复杂潜能,使摄影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媒介与自我表达的载体。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试图创造一个全新及更现代的中国形象,他们发现了摄影的美学价值,即艺术、科学与工业的表现媒介,并致力于这一目标而努力。社会对艺术摄影的关注是通过每年一次众多人参加的展览与出版物,其影响对后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业余摄影社团的出现以及广泛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2004年我开始研究中国20世纪早期艺术摄影的兴起。我曾经教过的一个来自上海的学生鼓励我去到上海走一趟,这是我在中国第一次做研究的地方。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阶段,我得到了《中国摄影史1840-1937》副本,这本书成为了宝贵的研究指南,让我大开眼界,得知艺术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当时的西方摄影史学家对这一主题知之甚少。然而第一次旅行引发了后来接二连三的暑期研究的中国之行。随后,我很快了解到这部书的作者之一,陈申先生是居住在北京的一位出版界编审,我决定与他见面。2008年我有幸与陈申开始接触。当时我特别想对我翻译中的《半农谈影》的作者刘半农,以及光社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对当时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从此以后,我求助于陈申给我一些关于中国摄影史各个方面研究建议,他在各方面都给予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以后我再次访问北京时,陈申展示他的藏品给我欣赏,使我有幸能研究他坚持不懈搜集到的光社成员拍摄的原作。当我每次仔细观察这些照片时,即使当时的历史背景蕴藏着政治与动荡因素,我仍很乐观的感觉与中国文化历史又靠近了一步。正如陈申书中所言,如今这些幸存下来的摄影原作只是当时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混乱及焦虑时期失去了太多东西。同样,光社成员的相关文献仍不完整。像陈万里与刘半农大家都有所熟知;另外像光社孙仲宽与王琴希,仍是谜一样的人物,大家主要通过光社年鉴中发表很少的作品中知道了他们的名字。陈申对于光社的研究几乎汇集了所有目前已知的资料。
陈申多次表达陪我去江阴参观刘半农故居纪念馆的意愿,使我有幸亲眼看到了江阴博物馆收藏的刘半农作品。2013年夏天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想法。与陈申合著《中国摄影艺术史》另位作者,也是陈申的学生徐希景与我们同行。此次我有幸在刘半农的院子里徘徊踱步,在博物馆里研究展览的作品,据我所知其中许多作品从未在任何出版物上发表过。故去的历史就像破碎了的马赛克,原有的图案已经很难恢复。然而,这些历史资料能够激发历史学家难得的研究洞察力。这次江阴之行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陈申完成的这项研究,他是通过历史学家的视角把本家族与光社某些成员关系、及其后代幸运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开展研究。我断言,陈申很可能是他这代人中最后一个能利用这种特殊关系的学者了。他写这本书,既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又体现了个人的奉献精神。我相信未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中国摄影史学者将有赖于这部著作。
2017 年7月31日
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