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流体力学(第2版)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力学及流体力学课程指导小组对土木类、环境类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满足高等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要求,编写了《流体力学(第2版)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
《流体力学(第2版)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共分为10章:绪论,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理论与动力学基础,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明渠流动,堰流,渗流,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可压缩气体的一元流动。
在《流体力学(第2版)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从流体力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出发,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流体力学(第2版)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备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流体力学考试参考书。
|
目錄:
|
1 绪论
1.1 流体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1.2 流体力学发展简史及在相关工程中的应用
1.3 流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1.4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5 流体的力学模型
1.6 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1.7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2 流体静力学
2.1 静止流体中压强的特性
2.2 流体平衡微分方程
2.3 重力作用下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
2.4 压强的测量
2.5 流体的相对平衡
2.6 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
2.7 作用在曲面上的液体压力
3 流体运动理论与动力学基础
3.1 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3.2 流场的基本概念
3.3 连续性方程
3.4 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3.5 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
4 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4.1 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分类
4.2 均匀流沿程水头损失与切应力的关系
4.3 流体运动的两种流态
4.4 圆管层流运动
4.5 紊流运动的特征
4.6 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
4.7 局部水头损失
4.8 边界层与绕流阻力
5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5.1 孔口恒定出流
5.2 管嘴恒定出流
5.3 短管的水力计算
5.4 长管的水力计算
5.5 管网水力计算基础
5.6 有压管道中的水击
6 明渠流动
6.1 概述
6.2 明渠恒定均匀流
6.3 无压圆管均匀流
6.4 明渠恒定非均匀流
7 堰流
7.1 堰流的定义及分类
7.2 堰流的基本公式
7.3 薄壁堰
7.4 实用堰
7.5 宽顶堰
7.6 小桥孔径水力计算
8 渗流
8.1 概述
8.2 渗流基本定律
8.3 恒定无压渗流
8.4 井的渗流
8.5 渗流对建筑物安全稳定的影响
8.6 流网及其在渗流计算中的应用
9 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
9.1 量纲
9.2 量纲分析法
9.3 相似理论基础
9.4 模型实验
10 可压缩气体的一元流动
10.1 可压缩气体的一些基本概念
10.2 理想气体一元恒定流动的基本原理
10.3 可压缩气体管道流动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为推动教材建设,满足高等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要求,由东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此教材。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力学及流体力学课程指导小组对土木类、环境类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从流体力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出发,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编写时以土木工程为主,兼顾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专业的要求选择教材内容,并且覆盖了注册结构工程师流体力学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
根据土力学、基础工程等课程的要求,在渗流中增加了流网的相关知识;考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适当增加了管网、水泵和一元气体流动的内容。因此,在选择本教材时,考虑到专业、各院校的定位、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学时数的不同,各专业主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各院校的不同情况,对某些章节有所取舍。
本书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理论与动力学基础,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明渠流动,堰流,渗流,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可压缩气体的一元流动。其中第1章、第3章由安徽新华学院方达宪、王艳华编写,第2章由金肯学院金贤编写,第4章、第8章由安徽新华学院王艳华编写,第5章、第7章和第10章由南京工程学院王伟编写,第6章由南京工程学院肖建强编写,第9章由淮海工学院朱文瑾编写。全书由王艳华统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浙江大学毛根海教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加之编者学识所限,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但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