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理解人性

書城自編碼: 313538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國際書號(ISBN): 9787563957057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2-01


書度/開本: 大16开

售價:NT$ 2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售價:NT$ 661.0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售價:NT$ 498.0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售價:NT$ 325.0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售價:NT$ 493.0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售價:NT$ 308.0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售價:NT$ 202.0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售價:NT$ 554.0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售價:NT$ 381.0

編輯推薦:
一个人若是能够确定自己行为的源头以及自身精神的运作机制,那么了解自身的能力就会变得更强。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他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人,就会无法再逃避自身掌握的知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了。
內容簡介:
《理解人性》在经典的心理学案例中阐述了人性现象,旨在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本书不仅举例说明了这些原理如何解释我们与生活的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还阐明了这些原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指出错误的个体行为会破坏社会和群居生活;向普通大众介绍辨别自身错误的方法;告知人们应对方法,以达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關於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錄
上编 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 精神........................................................................................... 2
第一节 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前提........................................................ 2
第二节 精神器官的功能................................................................... 3
第三节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论).............................................. 4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 9
第一节 绝对真理............................................................................. 9
第二节 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10
第三节 安全感与适应性................................................................. 11
第四节 社会感............................................................................... 13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 15
第一节 婴儿的处境........................................................................ 15
第二节 困难的影响........................................................................ 17
第三节 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 21
第四章 我们生存的世界........................................................................ 23
第一节 宇宙的结构........................................................................ 23
第二节 宇宙观形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25
第三节 幻想.................................................................................. 32
第四节 梦境:概述........................................................................ 34
第五节 移情与同感........................................................................ 34
第六节 催眠与暗示........................................................................ 36
第五章 自卑感与赏识追求.................................................................... 41
第一节 儿童时期的情况................................................................. 41
第二节 自卑感的补偿机制:对赏识与优越感的追求....................... 43
第三节 人生曲线图与宇宙观.......................................................... 49
第六章 人生准备.................................................................................. 57
第一节 玩耍.................................................................................. 57
第二节 注意力与注意力不集中...................................................... 59
第三节 过失犯罪与健忘................................................................. 61
第四节 潜意识............................................................................... 62
第五节 梦境.................................................................................. 68
第六节 天赋.................................................................................. 76
第七章 性别......................................................................................... 78
第一节 两性现象与劳动分工.......................................................... 78
第二节 男性在如今的文化当中处于优势地位................................. 80
第三节 所谓的女性劣势................................................................. 84
第四节 不做女人........................................................................... 87
第五节 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96
第六节 改革尝试........................................................................... 97
第八章 家庭系统排列........................................................................... 99

下编 性格研究
第一章 总论....................................................................................... 108
第一节 性格的本质与起源........................................................... 108
第二节 社会感对性格发展的重要性............................................. 112
第三节 性格发展的方向............................................................... 114
第四节 心理学旧流派.................................................................. 120
第五节 气质与内分泌腺............................................................... 121
第六节 要点重述......................................................................... 126
第二章 攻击型的性格特质.................................................................. 129
第一节 虚荣心与野心.................................................................. 129
第二节 嫉恨................................................................................ 150
第三节 忌妒................................................................................ 152
第四节 贪婪................................................................................ 154
第五节 仇恨................................................................................ 155
第三章 非进攻型的性格特质............................................................... 159
第一节 孤僻................................................................................ 159
第二节 焦虑................................................................................ 161
第三节 懦弱................................................................................ 164
第四节 粗野本能:适应性降低的表现形式................................... 170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 173
第一节 快乐................................................................................ 173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表达方式........................................................ 174
第二节 小学生式的不成熟........................................................... 175
第四节 迂腐之人与有原则者........................................................ 175
第五节 唯 唯 诺 诺.................................................................... 177
第六节 专横................................................................................ 179
第七节 情绪与气质...................................................................... 180
第八节 倒霉................................................................................ 181
第九节 宗教狂热......................................................................... 182
第五章 情感与情绪............................................................................. 184
第一节 分裂性情感...................................................................... 185
第二节 结合性情感...................................................................... 192

附录..................................................................................................... 195
教育概述....................................................................................... 196
结论.............................................................................................. 200
內容試閱
译 者 序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心理学家,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尽管家境富裕,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由于体弱多病,并且自认为长相丑陋,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5岁时的一场大病,加上一个弟弟的死亡,使得他从小就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中学毕业后,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接受了良好的医学培训。在后来的实习与行医期间,阿德勒读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便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于是,弗洛伊德便在1902年邀请他加入了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小组,并让他担任这一组织的主席。但不久之后,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两人之间的分歧便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到了1911年,阿德勒便辞去了精神分析小组主席一职,随后又退出该小组,另起炉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
尽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破茧而出,并且开创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探讨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却属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范畴,显然并不是普通读者追求的方向。但在目前竞争压力巨大、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普通读者了解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将它们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并且据此而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让每个人的努力始终都保持在有益于人生(也包括有益于社会)的层面上,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过程应当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历为对象。这一点,也正是阿德勒将其心理学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强调人们的行为各有其目的,认为未来比过去重要得多。他认为,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会用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长大之后都必然会面对所谓的人生三大问题,即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分类都存有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一理论所重视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正是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欠缺的方面。比如,阿德勒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会受社会驱力所推动,因而他更重视社会兴趣,相信社会可促进人格的发展。再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满足性本能的方式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而并非是与此相反,即并非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于他满足性本能的方式。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都有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更接近于现实情况。
此外,在教育领域,阿德勒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遗传;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主张医生应当与患者面对面,友好而坦诚地进行交流;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些主张,非但符合阿德勒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也很契合如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从而证明了这一心理学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推出阿德勒这几本心理学著作并系统地来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我们所提到的这些。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比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心理学体系所吸纳,而他提倡的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等心理疗法,也已经被全社会普遍接受。
我们相信,结合自身现实与社会现实系统地了解这些方面,对如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所裨益。因此,我们精心选取了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译出来,以便普通读者也能够一览这位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大师的作品。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从人类的行为与性格研究两个方面对人性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通俗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指出了理解人性的重要意义。作者在书中结合临床经验与实际病例,一方面阐释了我们人类与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些原理如何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一方面也指出了不正确的个体行为会破坏社会和群居生活的和谐,从而让我们在逐步理解人性本质的过程中,了解到辨别和纠正自身错误、不断完善自我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和重要性,是我们一览个体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经典之作。当然,由于译者并非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谬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定居美国4年之后,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讲学途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英国苏格兰的亚伯丁。《纽约先驱论坛》为他发了一则讣告,如此评价道: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一个传播福音的人。在我们看来,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他提出并践行的诸多理论与疗法,就是他传播给整个人类的福音。





前言
本书旨在让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本书也是把这些原理实际应用到每一个人日常关系当中的行为之上的一种示范;这种日常关系,不仅是指一个人与整个世界及其同胞的关系,而且也包括与其个人生活结构之间的关系。我曾在维也纳的人民研究院给数百位男男女女、年龄不一、来自各行各业的听众做了为期一年的讲座,本书就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出个人的错误行为会如何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和谐;此外,本书也旨在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最终向一个人表明,可以怎样去做出一种和谐的调整,来适应人类的共同生活。商业与科学领域里的错误,都是代价高昂、结局可叹的错误;而在人生处世当中的错误,通常却会危及生命本身。本书所致力的,就是用于阐述人类朝着更好地理解人性这个方向前进所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