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讲述了南桥小学的特色课程。学校的课程分为四类,即树根课程、树干课程、树枝课程和树叶课程。树根课程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培育坚实根基之慧根。树干课程致以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主要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多彩社会、体验多味生活。树枝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方面的兴趣爱好课程,以此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和科学创新素养。树叶课程,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张扬的空间,其提倡个性化和个别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个体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一棵树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学校课程就是为孩子们都成为一棵树提供养料。
|
內容簡介: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特色学校该如何建设,这是摆在每一所渴望建成优质学校的校长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是一所小学在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校特色,并提出了系统的建设方法。本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用详尽的案例指导一线学校如何建设本学校的特色课程,从而形成有品质的校本课程,带动学校的师生共同进步,分享课程改革的收获。
|
關於作者: |
杨四根,笔名杨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
目錄:
|
目录序愿每棵树都能茁壮成长前言学校文化不是虚幻的东西第一章一棵树,两百年一棵参天大树,源于一颗小小种子。两个世纪前,这颗孕育着“文游”精神的种子,在“贤文化”的滋养中破土。她默默地汲取文化之精华,生根发芽。这正是:伟岸的不止是高山,还有思想;悠远的不止是长河,还有文化……第一节赏文会友:文游的精神胚胎第二节敬、慎、勤:暗香疏影萌芽第三节家国大爱:行走如歌的舒张第四节敦品重学:当代南小的繁茂第二章一个人,一棵树如果我们把儿童视为一棵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存在,看作是承载着人类生命进化史的精神存在,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儿童与大自然有着神圣的融合。没有大自然的浸润,人类就没有丰满的灵魂与饱满的精神。在与乡野清风与阳光雨露的陶冶中,孩子们获得的是真善美。第一节儿童是自然之子第二节儿童就是儿童第三节两片不同的叶子第三章一棵树的长势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与茁壮的异彩。瞧,扎根的树坚信自己有立于森林的能力,他们以仰望的姿态朝天空发出邀请,他们向上、向上、再向上,长出嫩叶,舒展枝条……他们相信向上的力量!第一节敬贤:为人之根第二节慎行:做事之根第三节勤学:为学之根第四章一棵树的养料一棵树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学校课程就是为孩子们都成为一棵树提供养料。以德为先、以品为重、以健为基、以智为根、以艺为长的“树”课程,内含树根课程、树干课程、树枝课程和树叶课程,为每个孩子的生长提供多元的营养。第一节最重要的是根性培育第二节最有效的是实践体验第三节 最丰富的是兴趣培养第四节 最张扬的是个性生长第五章一树树与一堂课一堂好课应该是开放的、有生气的、有活力的,是自然、饱满、唯美、灵动、丰富的。她富有动感:教师动了起来,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动了起来,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互动,便于交流彼此的感情,分享彼此的成果……第一节让儿童站在最高处第二节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第三节在唯美课堂中遨游第四节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第五节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历第六章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一所学校里,教师的专业成长决定了这所学校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的持续旺盛有教师个人自由成长,更需要团队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第一节笃志前行,个体成长第二节独木不成林,组“坊”共成长第三节春风秋雨,润物无声后记
|
內容試閱:
|
好学校的性格色彩这些年,我与中小学、幼儿园有许多“亲密接触”。从这些学校,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好学校总有自己的性格色彩,总有自己的精神属性。好学校有丰富的颜色。好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风景。春天,你走进它,有各色花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你置身其中,绿草茵茵,就算骄阳似火,也有荫凉,踢球,打滚,可以任性;秋天,你老远就可以看到,枫叶红了,橘子黄了,婀娜多姿;冬天,你靠近它,香樟绿环绕着你,垂柳枝笼罩着你,你不会觉得单调。当然,环境的价值不在于“装扮”,而在于让心灵沉静,让生命多彩。它是生命哲学的演化,是内心深处的讴歌与赞美。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回归“自然状态”,回归人之原始倾向:善良总存在于纯洁的自然之中。好学校总是拥有自然的纯净与原美,它努力让孩子们与美好相遇。静谧,美好,好学校是温润的。好学校有足够的成色。成色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境界的一个指标,是一所学校的“育人”含金量。如果一所学校的含金量定位为考试成绩,它的成色就是混浊的;如果一所学校的含金量定位为立德树人,它的成色就是清纯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是为着我们不曾拥有的过去,为着我们不曾经历的当下,为着我们不曾想到的未来。教育之原点在激发想象,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教育之原点在发展理性,而不仅仅是讲授道理;教育之原点在鼓励崇高,而不仅仅是理解规范;教育之原点在丰富经历,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艺;教育之原点在温暖心灵,而不仅仅是强化记忆;教育之原点在强健身心,而不仅仅是发展智能;教育之原点在点亮人生,而不仅仅是预知未来。回归原点,是好学校的立场。不功利,好学校是纯粹的。好学校有优雅的行色。优雅是让人向往的、来源于生命本身的气质。每一个人都行色匆匆,孩子们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被成绩比较而形成优劣阵营,它就不会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孩子们表情舒展,教师们精神敞亮——每到一所学校,我总喜欢以这样的眼光观察师生的生命状态。我发现,在好学校,孩子们的脸总是明晃晃的,有美好期待;教师的行色总是从容优雅,有专业自信。女孩子沁人心脾,男孩子风度翩翩,生命在人性层面焕发出动人光彩。一句话,每一个生命都自然而然地生长,这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校园里弥漫开来、传播出去。面对此,我只能说:好学校是舒展的。好学校有鲜明的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呈现出来的系统性特征,集中表现在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体系。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特色是否鲜明,是否有足以体现自己文化的课程架构。好学校行走在有逻辑的课程变革之路上,努力让学校课程富有倾听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拥有逻辑感,建构严密的而非拼盘的课程体系;嵌入统整感,更多地以整合的方式实施而非简单地做加减法;饱含见识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取向;提升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教学变革,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文化样态。一句话,好学校课程目标凸显内在生长,课程内容突出学习需求,课程结构强调系统思维,课程实施张扬生命活性,课程评价与管理彰显主体向度。好学校关注学习方式的多变性和场景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可支配性、学习空间的多元性与舒适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易得性,让所有的时空都成为课程场景,让孩子们学习作品的形成、展示、发布、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的景观,让时空展现出生命成长的气息和灵动。是啊,好学校有生命里最美好的记忆。好学校有厚重的底色。厚重的底色不在于办学时间长短,而在于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进入学校,我喜欢看墙上的“文字”。多年经验告诉我,文化不在墙上,很多时候,墙上的文字越多,学校的文化含量越低。道理很简单,大量文字堆放在墙上,说明这种文化还没有被老师们普遍认同,更谈不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说明这种文化还缺乏影响力,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需要宣示和传播。一所学校是否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是否拥有自己的教育信仰,是它“底色”如何的重要侧面。毫无疑问,好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信仰。但是,教育信仰不是文字游戏,不是专家赐予的东西。信仰是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是从脚底下走出来的,是从指尖流淌出来的,是慢慢地生长、慢慢地走出来、慢慢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唯有“慢慢地”才能“深深地”,“深深地”才能“牢牢地”,扎下根来,进入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生命的构成,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文化总是无言或少言,但让人作出判断和选择。好学校,你一走进去,一种向往感、追慕感、浸润感便油然而生。因此,好学校是柔软而有力的。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把好学校比喻为“一方池塘”,每一个孩子在其中如鱼得水,自由自在,这就是“回归自然”的状态。不是吗?好学校总是这样的——温润,纯粹,舒展,美好,柔软而有力——这也是本套丛书聚焦的一批学校的性格色彩。杨四耕2017年11月11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前言学校文化不是虚幻的东西近十年来,上海市南桥小学在传承了“文道统一,德才见长”的文游传统,丰富了“敬、慎、勤”校训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了“醇美教育”的文化理念。在实践中注重人的情感和意态的引导,注重文化内涵的充实,把师生行为文化的建设作为文化重塑的重要内容,旨在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这一目标。当然,“醇美教育”并不是虚幻的东西,不是口号,不是墙上的标语,它必须实实在在地依附在某一样具体的东西上,需要一个载体才能发挥传承与创新、引领与传播的作用。因此,南桥小学在继承原有历史积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总结到本书中主要涉及“学校的历史”“课程愿景与目标”“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几个维度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出一个新的增长点,凸显南桥小学独有的文化气质, 激发“生命”的智慧成长。一、挖掘历史:传承百年文化精髓南桥小学是一棵参天古树,它创办于1804年,始名文游书院,经1904年的文游学堂,至1914年的奉贤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到1928年的南桥小学,虽饱经关学、迁址重建、战火等洗礼,但在一批批为了教育事业奋斗的薪火相传者的努力下如,提出“敬、慎、学”严谨治学的创始人朱家驹,弘扬文游精神的传承者曹祖?,数十年如一如的教坛耕耘者的高宗达等,学校始终充满生机,蓬勃生长着。在近20年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进程中,学校始终把握文化根基,不断履行历史文化传播和创新的使命,努力传承“文道统一,德才见长”的文游传统,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五大方面的特色:“四位一体,全员参与”的德育活动模式;“低负高效,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形式;“个性张扬,多元发展”的艺术教育特色;“纵横贯穿,自主创新”的科技教育理念;“祟尚自然,统整渗透”的环保教育思路。让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获得智慧与道德的同步成长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校拥有具有现代学校精神的育人品质。二、洞察本质:与众不同的儿童观如果我们把儿童视为一棵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存在,他们从大自然中来,携带着天真、质朴、纯净的气息。在大自然中,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与嬉戏,他们需要停泊自己美丽的灵魂;没有大自然的浸润,儿童就没有丰满的灵魂与饱满的精神。儿童在大自然的交流中,与乡野清风阳光雨露的感性陶冶中,获得的是真、善、美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这棵树才能茁壮成长。但同时儿童的本真性是有其局限性的,儿童是未定型的、不成熟的、过渡性的,这是由儿童人格的未完成性决定的。可以说,怎样看待儿童,便产生怎样的教育。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不同的儿童观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的选择的不同。南桥小学在充分认知科学儿童观后,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自由的”“发展的”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三、聚焦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南桥小学始终怀着这样一个理念:每一个儿童都是一株小树苗。学校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让他们都能健康蓬勃生长,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因此提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树课程理念,给予“小树苗”生长需要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构建的树课程分为,树根课程:包括所有孩子都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和学校开设的德育活动,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培育最坚实根基之慧根。在此类课程中,我们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借助学科特性培养学生的部分核心素养,如身心健康、文化学习、关键能力、表达沟通、创新思维等;树干课程:对一棵树而言,树干就是从下到上的支持,而对孩子们而言,树干课程便是那些让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支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支持的力量,就是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主要能力的课程,即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专题(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树枝课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其自由伸长、千姿百态的树枝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方面的兴趣爱好课程,即快乐百分百课程和艺趣叁叁零课程,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和科学创新素养;树叶课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张扬的空间。其形态各异、颜色纷繁的树叶就是针对每一个(批)特殊孩子的“I-课程”,提倡个性化和个别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个体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通过这一树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文化滋养下,不断地吸收文化的精华、知识的营养、智慧的灵气……逐渐成就一棵参天大树,做一个有用之才。四、内在生长:打造醇美教师团队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之中,则枝枝争吃雨露,棵棵竞浴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其实教师也是一棵树,与学生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因此,南桥小学重视教师的发展,在培养上紧紧依靠团队合作,借助骨干教师的引领,在创造性地执行和落实中展开各项专题教学研究,在课程统整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引领培养的作用。学校主要构建:“和馨教师”发展论坛、学研培一体教研、主题式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协作式”教育科研、网络研修平台等;组建特色教师工作室,培育教师团队文化。在探索中组建了四位优秀教师带领下的团队: “问题式对话”工作坊(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学研究学术沙龙中心组(教学质效指导);小燕工作室(低段语文青年教师培养);艺术教师工作室(艺术教育指导),实施项目式培训管理,实现最大化培养效能。学校充分利用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校,无缝衔接职初教师培训,围绕“专业思想、德育工作、教学技能、基本技能”四大课程模块,分阶段实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如今,南校小学抓住机遇,响亮地提出了“醇美教育”之哲学,不仅是对以往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在继承与发展中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胆探索,给学校发展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后记文化的重建是当今教育关注度很高的话题。人格精神的培育和文化品位的提升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加以审视。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文化的积淀、凝炼和提升,就难实现学校在高层次办学轨道上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上海市奉贤区南桥小学以极大的热情对自身学校的文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大探索。经历了一年多的实践,小树吐绿了,小树茁壮成长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一书出版了!该书的出版是学术著作的完成,更是学校全体师生和家长一朝朝、一暮暮实践的积累。书稿写作中期,几易其稿,争论、反复甚至有些纠结,那种自我否定的行动无时不在考验着大家的耐力和定力,当今天回头看时,方悟出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学术研究的“三重”境界。十几万字的写作,这种完全不同于文学创作,它需要创新思维、专业思考和理论功力,对平时习惯于课堂教学语言的教师们尤其是一种考验。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书的问世,我们赞美劳动的光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是我校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由孙骊主编,撰稿人与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撰稿人为褚红辉、刘志香老师,从挖掘学校历史出发,以传统文化植根,提炼百年办学思想;第二章撰稿人为黄伟滨、陈昕子、张丽娟等老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理性分析了科学的儿童观是怎么样的;第三章撰稿人为郭燕、陈佳、卫琼、岑朝颖、曹蓓、唐怡欣等老师,在继承百年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敬贤、慎行、勤学”之南小人的思想,第四章撰稿人为卫育怡、王晶雯、王香红灯老师;第五章撰稿人为郭燕红、朱群英、王晓岚、周爱玲、钱慧莉等老师和第六章撰稿人为蔡建梅、瞿婷婷老师,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施、教师团队培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述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棵树,学校的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撰写了其中的部分案例,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与心得体会。本书是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他的专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对他的悉心指导致以诚挚谢意!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尽管书面成果已经问世,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研究还知识一个刚刚开始的起点。由于时间仓促,且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诚恳地期待读者批评指正,并在今后的修订中进一步完善。本书编委会2017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