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內容簡介: |
教育学的发展陷入困境,跨出困境须以反思基本概念、调整教育理性生活方式为前提。本书借知识社会学重新理解知识,提出可信性教育知识生产的转向;构建分析框架,从形式内容以及两者的耦合解析可信性教育知识的社会基础、生产方式与具体过程;诊断教育学困境的缘由,倡导以间际开放的理性生活领悟时代精神、凝练教育理想,提振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实践影响。
|
關於作者: |
雷云,四川大竹人。师从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先生,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出版专著2部,在《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目錄:
|
序言柳海民(1)
导言(1)
一 问题指向:教育知识的困境(1)
二 解题方案:对知识的重新理解(3)
三 解题路径: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学解读(5)
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8)
一 基本概念(9)
(一)知识的研究取向(9)
(二)可靠与可信的教育知识(12)
(三)社会镜像的意蕴(17)
二 基本问题(18)
(一)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18)
(二)教育知识如何可能(23)
三 已有解答(25)
(一)科学实证范式(25)
(二)逻辑分析范式(27)
(三)经验叙事范式(28)
1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
(四)文化理解范式(29)
四 分析框架(31)
(一)已有范式的简要评论(31)
(二)分析框架的反思与建构(33)
第二章 间际开放框架的理论勾勒(37)
一 研究主题: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社会学解答(38)
(一)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性质(38)
(二)社会学解答的可能性(40)
(三)社会学解答的合法性(43)
二 本体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思维认识(45)
(一)相对论与唯物论(45)
(二)限制性相对论(47)
(三)社会存在决定思维(50)
三 方法论启发:知识社会学理论基质的汲取(52)
(一)知识社会学的早期萌芽(52)
(二)知识社会学的文化认识研究(55)
(三)知识社会学的科学实验研究(57)
(四)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文本研究(60)
(五)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启示(62)
四 分析思路:形式内容的理论路径(64)
(一)分析思路的分析(64)
(二)教育知识的形式(66)
(三)教育知识的内容(67)
(四)形式与内容的耦合(68)
第三章 教育知识的形式分析(71)
一 教育概念的社会之根(71)
2
目录
(一)教育概念的引进与内涵的争端(71)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变更与社会发展(74)
(三)教育概念的创造与社会状态(77)
二 教育命题的类型与交流(80)
(一)教育命题的类型(80)
(二)生产性交流:教育观点与教育观念(83)
(三)群体性交流:教育观念与教育口号(85)
(四)边缘性交流:教育意见与教育常识(87)
(五)教育交流的知识论后果(88)
三 表层形式的生产(90)
(一)教育知识的表述结构(91)
(二)教育观点的论证邀请(92)
(三)教育观念的论证本质(95)
(四)表层形式生产与教育知识的进步方向(97)
四 深层形式的演进(100)
(一)深层形式的理论意蕴与分析路径(100)
(二)亲属社会的深层形式(103)
(三)依附社会的深层形式(105)
(四)民主社会的深层形式(108)
第四章 教育知识的内容分析(111)
一 教育知识的内容是什么(111)
(一)现实事实与可能事实(111)
(二)理论空间与意义空间(113)
(三)意义空间的特性(115)
二 意义空间的生产(一):措辞(117)
(一)我的隐退与重现(117)
(二)是与应是的对峙与融合(119)
3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
(三)似与或许的断裂(122)
(四)寻求友声与异音 (124)
三 意义空间的生产(二):范式(126)
(一)重复与意义硬核(126)
(二)叠加与意义扩展(128)
(三)自我重叠(129)
(四)群体重叠(131)
四 意义空间的争夺(133)
(一)争夺与争论(133)
(二)争夺的缘起(135)
(三)争夺的策略(137)
第五章 形式与内容的耦合条件与过程(140)
一 教育学者的蜕变(140)
(一)从常人到教育学者(141)
(二)教育学者的学术共同体(143)
(三)教育学者的学术代 (144)
二 背景知识的产生(146)
(一)背景知识的意义(147)
(二)背景知识的筛选(149)
(三)背景知识的演变(151)
三 教育问题与知识生产(152)
(一)重新理解教育问题 (153)
(二)教育问题的社会建构(155)
(三)教育问题的解答特性(156)
四 教育知识的耦合过程(158)
(一)教育知识耦合与教育问题解答(158)
(二)问题的立体化 (160)
4
目录
(三)问题的填充与理论的成形 (163)
(四)命题的黑箱化 (164)
第六章 超越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167)
一 当代教育知识困境探源(167)
(一)深层形式的未确定(167)
(二)意义空间的平面化(170)
(三)教育理想的缺失(172)
二 走出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174)
(一)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与机遇(174)
(二)时代教育知识生产的建基 (176)
(三)知识主体的群体介入 (177)
三 克服教育知识的价值困境(180)
(一)意义空间的生产(180)
(二)意义空间的再生产(182)
(三)意义空间的传播(184)
四 摆脱教育知识的功能困境(186)
(一)何为教育理想(186)
(二)教育理想从何而来(188)
(三)教育理想如何创建(191)
结语:以社会为镜聚焦时代教育理想(194)
参考文献(198)
索引(213)
后记(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