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日益受到关注的文化课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但对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能将具体文化事项从它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中割裂出来保护,必须注意到其区域性和整体性要求。文化生态保护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我国shou创的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特征的科学保护方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诞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静态的、单个对象的保护进入到动态的、整体保护的新阶段,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命力延续的双重使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在众多的社会学理论中,布迪厄提出的场域视角和关系主义思维方式为这一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基于场域理论阐释及其适用性的论证,本书引入了文化生态场域这一解读视角。文化生态场域是指为维护和建构特定区域内文化生态的行动者共同构成的、以培育和承载文化多样性为旨归的社会关系网络。从文化生态场域的视角展开研究,有助于将结构与能动、系统与
|
內容簡介: |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通过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优化,来实现对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书选择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个案,引入了文化生态场域这一解读视角。首先对长阳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和建设历程进行了介绍和梳理,然后借由场域视角解读发现,长阳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政府、文化人、民众和参与文化创新和文化复兴的其他行动者,包括专家学者、商家、媒体和文化旅游消费者等,在文化生态场域的关系系统中围绕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而共同实践的结果。但作为一场在中国尚处于探索时期的社会实践,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前提下,政府及其他行动者在根据自己的行为惯习做出经验化阐释的同时,必然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需要反思的行为。为了使各方力量能更好地融入这一文化生态保护实践中,本书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实践优化的举措。
|
關於作者: |
邓小艳,土家族,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遗产保护与开发等研究,在《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家》、《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民委课题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以及横向课题若干项。曾获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和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
目錄:
|
摘 要 I
导 论 1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回顾与学术脉络 6
三、核心概念诠释 21
四、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27
五、案例说明与研究方法 30
第一章 文化生态场域:解读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视角 34
第一节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使命与特征 34
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使命 34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征 37
第二节 理论引介及适用性论证 41
一、场域理论阐释 41
二、理论适用性论证 45
第三节 文化生态场域的内涵及其运用策略 47
一、文化生态场域的内涵 48
二、文化生态场域的运用策略 50
本章小结 53
第二章 背景描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生态与文化基础 55
第一节 长阳土家族文化的生态环境 55
一、历史环境:源远流长,跌宕起伏 56
二、自然环境:山清水秀,物华天宝 57
三、经济环境:山地特色,优势渐显 61
四、其他社会环境:融合共生,安定和谐 63
第二节 长阳土家族文化遗产 65
一、物质文化遗产:巴土故里,深远丰厚 6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之乡,绚烂多姿 69
本章小结 77
第三章 过程梳理:长阳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历程 79
第一节 走进视野中的长阳 79
一、拓荒之行:田玉成的首创 79
二、榔头之举:南曲之乡和山歌之乡的摸索尝试 82
第二节 行进中的长阳 85
一、规范确保:《规划》和《条例》的出台 86
二、机构保障:保护组织和工作机构的建立 90
三、资源确认:四级遗产名录体系的构建 91
四、构筑基石: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基地的建设 93
五、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的开展 101
六、宣传展示: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推进 103
七、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07
八、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112
本章小结 118
第四章 场域解读:长阳土家族文化生态场域的行动者实践 120
第一节 主导者:政府 120
一、在政治场域的实践 121
二、渗透其它场域的实践 126
三、政府的实践特点 157
第二节 引领者:文化人 159
一、在学术场域的实践 160
二、在演艺场域的实践 165
三、在生活场域和教育场域的实践 170
四、文化人的实践特点 173
第三节 主体:民众 174
一、在生活场域的实践 175
二、民众的实践特点 182
第四节 参与者:其他行动者 184
一、商家与消费者在经济场域的实践 184
二、媒体在媒体场域的实践 189
三、专家学者在学术场域的实践 193
本章小结 195
第五章 鉴往知来:长阳土家族文化生态场域实践的反思与优化 196
第一节 实践反思
|
內容試閱:
|
前言我国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冯天瑜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华文化史》中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或曰民族精神的标记,既非造物主的赐予,也不是绝对理念的先验产物,而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这种创造与积淀又不是凭空制作,而是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的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环境的孕育,其发展也是一个不断与特定环境磨合与调适的过程,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而这一特定环境就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 ,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嬗变都和其所处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讨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保护,就必须置于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考察。文化生态保护是个实践问题。我国迈出这一实践的步伐比较早,开始于博物馆学界关于生态博物馆理论的引入及其在我国的践行。后来,云南省早尝试的民族文化生态区(村)成为现实存在的活文化与孕育产生该文化的生态环境的结合体,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地保护 。在走过了民间创作、民间文化、民俗、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合性概念的诞生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不仅唤起了人们的文化抢救和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唤起了人们的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编者 2017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