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历史文献学出发,系统考察了《四库全书》收录的三千多种书籍作者的籍贯,以及从《四库全书总目》的叙述方式来考察著录书的作者籍贯表达得失。该书由籍贯思想、籍贯叙述格式、籍贯启发、代表性籍贯研究成果等部分构成,弥补了《四库全书》籍贯研究中综合性和地区性之间相对薄弱的一环,有利于更新人们对中国典籍的认知。适合《四库全书》研究者、历史学者、大专院校对古代图书作者籍贯问题关注的相关领域学生和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历史文献的普通读者阅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选题缘于对《四库全书》作者籍贯归类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四库全书》成书,原因众多。而人之因素无疑是*主要的一个。对《四库全书》作者籍贯和所收录书籍作者籍贯全面客观的整理,在四库学中多以地方归类的方式为主,缺乏一种整体观的论述。特别是《四库全书总目》的解题中缺乏对著录书籍作者籍贯的集中归类。这给本书留下了很多可以探究的领域。由于这样一部论文涉及的领域在2004年来看比较偏僻,在当时并没有很多人注意到它。但是对于地方历史来说,《四库全书》著者籍贯问题却是重要的地方傲资以及有力的历史资源依据。
|
關於作者: |
徐亮 汉族,江苏赣榆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讲师,美国亚洲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从事南亚研究、政治学及历史学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 余项,出版专著5 部,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
|
目錄:
|
目 录
导 论 001
第一章 《四库全书》著者籍贯的理论性问题 010
第一节 《四库全书》的作者群 010
第二节 《四库全书》的籍贯研究 014
第三节 其他相关的理论问题 022
第二章 四库全书纂修者籍贯分布 025
第三章 《四库全书》著录书作者的籍贯(上) 031
第一节 著录书的署名和籍贯 031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籍贯解题与《四库全书》正本 033
第四章 《四库全书》著录书作者的籍贯(中) 037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籍贯的格式研究 037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的籍贯考证工作和成就评价 046
第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的籍贯思想倾向 049
第四节 《四库全书总目》著者籍贯涉及的地理 052
第五章 《四库全书》著录书作者的籍贯(下) 056
第一节 原则 056
第二节 著录书作者籍贯列表 057
第三节 示例:《四库全书》北京籍作者略考 057
第六章 《四库全书》成书各省人士功勋论 063
附录 著录书作者籍贯列表 077
一、经部 077
二、史部 113
三、子部 143
四、集部 190
参考文献 256
|
內容試閱:
|
导 论
清朝乾隆时期纂修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基本上囊括了我国18世纪以前的主要著作,是我国古代图书前所未有的大结集,堪称千古巨制,文化渊薮。据《四库全书总目》a(本书以下行文简称《总目》)这一丛书共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全书先后抄成7部,前4部贮藏于北京文渊阁、盛京(今沈阳)故宫文溯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这就是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后3部贮藏于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但由于屡遭劫难,有3部半毁于战乱或散失,至今保存下来的仅有3部半,其中文渊阁本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存国家图书馆,文澜阁本残存半部现存浙江省图书馆,另外一部就是目前收藏于甘肃省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作为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丛书,在乾隆时期由纪晓岚等学者编撰。丛书成书后,清代以来各学者对《四库全书》成书、编纂、机构、版本等各个角度的研究也使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从民国以来渐成气候,被称为四库学,其中《四库全书》的地域研究涌现出不少成果,在四库学中有着显要的位置b。
一、缘起
《四库全书》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和研究《四库全书》是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关于《四库全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白点还很多。而《四库全书》著者(本书标题与行文所谓著者,是著录书作者的简称,特此说明)籍贯分布状况的研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笔者2004开始着手进行《四库全书》著者籍贯研究时,全国史学界对此进行研究的成果可谓是屈指可数。10余年过去了,相关的成果也益加繁富。但对籍贯理论问题本身进行思考的论文却一直较为罕见。
本书的选题缘于对《四库全书》作者籍贯归类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四库全书》成书,原因众多。而人之因素无疑是最主要的一个。对《四库全书》作者籍贯和所收录书籍作者籍贯全面客观的整理,在四库学中多以地方归类的方式为主,缺乏一种整体观的论述。特别是《四库全书总目》的解题中缺乏对著录书籍作者籍贯的集中归类。这给本书留下了很多可以探究的领域。由于这样一部论文涉及的领域在2004年来看比较偏僻,在当时并没有很多人注意到它。但是对于地方历史来说,《四库全书》著者籍贯问题却是重要的地方傲资以及有力的历史资源依据。
二、研究现状
《四库全书答问》列出第二百五十五问:据《四库总目》所述历代作者里居以何方为最多,并答曰:历代作者,赵宋以前,北部人为多。至宋以后,则以南部人为最多。而明代以至于清初,江浙人士,几十之九矣a。寥寥数语,代表了民国时期《四库全书》著者籍贯研究综合方面的最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四库全书》著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笔者的归纳,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著者本身的研究,涉及著者和著作的真伪、实际著者与《总目》所考证的作者是否一致等问题。
2. 著者所处时代的研究,考辨作者所处时代,并且认为《四库全书》收录了我国有文字以来各个时代人的著作。
3. 著者生卒状况与《四库全书》的关系。对于四库成书时还活着的人的著作,除了皇帝的著作和官修书籍之外,一概不收录。部分研究涉及了著者生卒年的考订。
4. 著者的阶级身份。有几个朝代皇帝的著作,有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著作,有宦官的著作。一般认为,《四库全书》著录书以官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著作最多。
5. 著者的性别,特别注意到了《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妇女著作。
6. 著者的宗教身份,注意到了佛教徒和道教徒的著作。
7. 著者的民族归属。《四库全书》收录了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著作。
8. 著者的国别问题,涉及《四库全书》收录的外国人著作,主要分布在欧洲国家和中国周边的东亚、东南亚地区。
9. 著者履历的研究,特别是求学、入仕、迁徙、家世、师承关系等的研究。
10. 著者著作、思想的评价和研究。
11. 对著者籍贯的研究,包括四库著述中某省著作的辑录工作和具体某书籍作者籍贯的考证工作。
笔者认为,这几个方面基本概括了对《四库全书》著者状况的研究进展情况。当然这些内容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于《四库全书》著者籍贯的研究,却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对于《四库全书总目》这一直接的原材料缺少学理性的探讨。具体表现为:
1. 将作者的籍贯归纳在人名条目下,作为人名附属项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以籍贯,特别是地区归属为主题划分著作;
2. 对作者籍贯的研究局限在具体的考证上,特别是局限在地区争夺历史文化资源的层次上,没有从《四库全书》是各个省份作者智慧结晶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这一层次的研究一方面是就《四库全书》内作者的具体考证,另外一方面是四库学之外对人物籍贯的研究和《四库全书》著者籍贯研究的重叠部分。关于籍贯的研究局限于具体的某个人,而且不是直接以四库为主题的,只是由于古籍的相关性才导致了作者的相关研究。
3. 对某个省份作者的归纳涉及相当数量省份,却没有照顾到所有的省份,容易局限在挖掘地方历史资源的窠臼中,缺乏全国性的视野;王云五在主持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时提出:由于别集特多,故依省别分类a,这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建议,但是也局限于集部b。
4. 对著录书作者籍贯的研究没有结合纂修者群体、献书者群体进行综合考察。
基于以上的原因,本书在第六章综合《四库全书》纂修者、献书者两个群体的籍贯地理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笔者的结论《四库全书》的纂修、成书、保存是全国各省人士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大结晶,因而是全国各省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作为目录解题的《四库全书总目》最后虽然由纪昀总其成,然以籍贯这样并非《总目》研究重点的内容,纪氏多大程度上打上自己的研究烙印,实在是一问题。这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问题,特别在今天讲究人权、著作权、知识产权的21世纪,研究籍贯问题对于澄清《四库全书总目》内几种关于里的不同用语有重大意义。除了地方补益自身历史和名人价值外。这都是现代人以现时价值附加的结果。然从《总目》而言,认为认识爵里可以论世知人,在《总目》中,作者的籍贯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至于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仅有小部分涉及;同时期胡氏《四库总目提要补正》,里贯考证亦甚少;要而观之民国时期之学者研究甚少,资料也甚匮乏。至于现代,《四库提要订误》虽考证文献甚详但籍贯问题也稀见。目前之籍贯考证工作,多出于本地之需要,往往只取利于本地之证据;但真理不辩不明,旁及著录书作者之部分也应该加以注意。
目前关于籍贯的研究往往体现于一系列的争议上。发生籍贯争议的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籍贯研究的方法。多在古籍之外对作者的籍贯的争论,争讼的主体多是地方政府与学界,目的在于争夺人文旅游资源。一些争论的结果使对于作者的籍贯问题的表述更加科学化。基本格式成为祖籍或原籍生于哪怕是一些著名的人物也不例外。开始采取更加精确的表述是籍贯研究更趋近历史真实的一大进步。如李白籍贯与出生地则颇多争议,以往广泛传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且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后;又说生于中亚碎叶托克马克。现今考证,其出生地应为蜀中绵州彰明县,即今四川江油市。因居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亡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其族叔家。王维的籍贯,也有争议。《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交集》说王维为河东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说是太原人。对于王维之弟王缙的记载,《旧唐书》说是河中人,《新唐书》说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河东郡,乾元三年760年、升为河中府,所以又称河东、河中。现在一般通行的说法,认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属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后,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这样,王维与生年晚于他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同乡a。古代人著作发生争议的作者有很多,《总目》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有三:
第一,对于名人,采取推诿法,即推给正史。在《总目》的考证中不作任何说明。正史部分的作者籍贯考证《总目》一概甩给了正史。有的著明里籍无可考,但是有的书目干脆什么也不著明。这一点在唐人著作上特别明显,集部唐前《总目》都不说是谁,大体如何较多著者都使用了事迹具《新唐书》本传或是模糊的《唐书》本传的说法,也有孟浩然事迹具《新唐书艺文志》这样个别的考证较为详细。实际上很多凡例所举名人在后来的个人说明中并没有完全的省略。
第二,对于某些作者采取某一种说法,但是不知《总目》依据为何,在书中的解题中并没有任何的交代。
第三,《总目》的疏忽是保存了原来的争议,而没有任何的考订。例如清朝惠栋同时谓之长洲人元和人,这两个地名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总目》并没有对此进行任何的考证。
还有对于历史学者对于作者籍贯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本身包括了《四库全书总目》的籍贯考证和籍贯思想,包括了近代和现代人对于其中作者的籍贯考证、辨别等工作。但是《总目》的研究对于四库著录书的作者籍贯考证工作远远不够,其中特别是适合那个时代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再合适了。而《总目》所省略的书籍编抄还活着的作者的籍贯在今天看来已经失去意义,因而成为今日研究者阅读的阻碍。而当时《总目》作者所认为的名人不必加以籍贯的说明,其中的有些作者在21世纪可能已经不是家喻户晓了。而有些已经著录的当时非名人甚至在名声和被公众知晓的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因此,《总目》的标准。《总目》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特点。或是借用西方语汇打上了现在主义历史观的色彩。
《四库全书总目》对于作者里贯的清代解释是一种创作,而本书所做的工作则属于再考证,是历史现存化反映的结果(库本中收录了馆臣在四库中的著作,考察这些人的进士之类的地位也很有研究价值)。而有清之后民国学者其研究之透彻,资料之精详,几令我辈汗颜非常,自感形秽。但是遍及各研究著作,关于籍贯研究的内容乏书可陈。给我辈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笔者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
第一,将《四库全书》隐含的作者籍贯对照正史发掘出来,初步进行分类。
第二,本书并不完全按照《总目》考证的结果进行机械的归类。本书参照《四库全书考证》,《四库全书书目答问》,以及后来民国时期作者的研究进行修订,特别是对于现代和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特别的留意。因此关于籍贯的研究可能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史料内容的新发现而出现新的增减。有些作者《总目》只是讲了一个地名,实际可能只是作者的暂时居住地,而非祖籍,笔者的研究尝试对此进行一定的考证。
第三,对《总目》和民国学者关于四库全书作者籍贯研究系统化,梳理出基本的脉络。
第四,本书试图使用现代观点和新的视角来审视籍贯问题,并结合到历史学关于户籍的最新成果。《总目》的一大特征是遵循一系列的原则,这些原则无疑需用现代观念加以解读,关于这个方面容后叙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