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该诗文集写、译、评三位一体,作者兰明为我们打开了一角新天地,去品味韩国现当代文学的风采。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已故的作者的爱人为完成作者的遗愿而整理出版的一部诗文集。书中收录了兰明的诗作、韩国现当代女诗人代表作、韩国新锐诗人代表作及评介等。文学总在越界,诗学更是如此。作者生前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那就是通过捋顺和复合东亚三国的文学,展望东亚三国和谐兴旺的将来。作为一种实践,她计划过把中国、日本、韩国的代表性诗人的诗作编在一起,弄一本《东亚诗集》,同时在东亚三国以不同文版发表。而整理和收集韩国女性诗人的中文译作,正是她这一计划中的一个部分。由于她的离去,这个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她为此而收集和翻译的一些作品只能编入这本诗文集。读者可以借此去了解韩国女性诗作的境界和韩国社会女性活跃的一个侧面。作者还通过东亚之镜专栏,用中文连载介绍和评介了韩国的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在兰明的这本诗文集中,把她的这些连载也收进来,是为读者进一步品味韩国诗歌提供一个线索。编者希望读者喜欢兰明的巧慧与诗稿,欣赏她治学的坚韧与方法论,能持续地追踪她对东亚诗文定位的热情与信念。
|
關於作者: |
兰明,1956年2月16出生在中国延吉,2015年10月28日没于日本东京。历任实践女子大学人间社会学部副教授、实践女子大学人间社会学部教授、韩国首尔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文学系访问教授等。系日本比较文学会、日本近代文学会、北村透谷研究会、東京大学国語国文学会、近代詩研究会和日本中国文学会的主要会员。编译了《蓬莱曲》《大冈信诗选》《日本近现代抒情诗选》《韩国当代詩歌小辑》《李箱詩集》等多部著作,另外有40多篇中文,日文,韩文的研究论文/述评的发表,以及3本辞典的合作编辑。
|
目錄:
|
序与兰明对话或替兰明写几句话
(仁华)
兰明诗集
树海
菩提
哑语
风景
语言(一)
遗传
梦(一)
梦(二)
女国
富士山
1998年东京春雨
初夏
窗
某年夏日从王府井大街归舍
2001年11号台风
鹿回头
诗人记海子
漂流
无题
重复
CO2
传达
温度
中年
重逢的玉米
新闻
足音
蜘蛛
语言(二)
妄想
视线
手
清晨
事件
出生
13岁
姥姥的故事
迷失的玉米
友人K的谈话
1998年晚夏
在人间给佗儿
马兰花开
帝王切开
生理
荷尔蒙
神秘的麦田
三星堆的神树
食指
生产
布尔哈通河的记忆
看见了
洗
石龟
橘色的夜路
影(一)
浮肿的城市
定义
影(二)
地铁
光环
位置
兰明译韩国现当代女诗人代表作
金南祚诗二首
独身者
蜡烛
洪允淑诗二首
海海的话
寻人启事
姜恩乔诗二首
眼睛
自转(一)
崔胜子诗五首
自画像
一个清晨
一个声音
30一代女人自叙传
备忘
金正兰诗一首
泪屋
崔泳美诗五首
爱革命在开始之前
咖啡店悲歌
PersonalComputer
踏着梦的车蹬
再次寻找春天
许惠贞诗一首
催眠分析室
郑极星诗三首
缸
好心的柏树
白色的书
李海仁诗四首
海鸟
是谁在我的内部
恋情
洗衣
张贞任诗二首
朝鲜的十字架
1992年春
黄仁淑诗三首
在海边
黄昏最后的阳光
恋人
许顺京诗二首
空地的爱
与病为友
金钟铁诗三首
忏悔弥撒关于钉子的冥想(之一)
TIME关于钉子的冥想(之二)
眼泪谷关于钉子的冥想(之三)
蒋正一诗一首
空洞的皮
庾河诗二首
电影社会学
打开蓝色的塑料雨伞
李承淳诗二首
断想
谢罪
王秀英诗二首
近况
冬日栈桥
卢天命诗二首
鹿
男寺党
许英子诗二首
莲
挥发油
金汝贞诗一首
昭阳湖
咸惠莲诗二首
语言这奇迹
海绵社会
兰明译韩国新锐诗人五人
代表作及相关评介
金言诗二首
关于蛇
被关在嘴里的人
金经株诗二首
淡绿的时制
旅途的疲劳
金止女诗二首
石耳
地球的速度
吴银诗二首
未必故意
关不上的窗户
黄圣喜诗二首
艾丽斯的家
尸体游戏
匿名的诗21世纪头十年韩国
诗歌的倾向(徐
东煜)
关于《世界的文学》(韩成礼)
《蓝BLUE》栏目连载
兰明评介韩国诗人
东亚
之镜连载之一:崔胜子和崔泳美的身体暗示以及其他当代韩国诗歌批评(一)
东亚
之镜连载之二:姜恩乔:暮色中一盏草绿色的灯火当代韩国诗歌批评(二)
东亚
之镜连载之三:从金芝河到黄芝雨:社会参与派诗人的斗争与苦闷当代韩国诗歌批评(三)
东亚
之镜连载之四:在两个太阳之间发芽的思考韩国现代派诗歌评介(一)
东亚
之镜连载之五:韩国现代诗歌之父郑芝溶和他的抒情诗
东亚
之镜连载之六:韩国现代女诗人四杰及其代表作
东亚
之镜连载之七:面向自然,收拾起疼痛:20世纪20年代的韩国诗人黄锡禹
东亚
之镜连载之八:十字街头的寻找:越北诗人李灿的情怀深处
东亚
之镜连载之九:金起林:被太阳的风俗作弄的韩国现代派诗先驱
东亚
之镜连载之十:存在与乌有之间的桌子或者荒野中的黑色水井韩国当代年轻女诗人李秀明、许惠贞、金秀映
东亚
之镜连载之十一:在日子里挣扎的肉体和在雾中燃烧的白桦林韩国当代女诗人罗喜德和郑极星
东亚
之镜连载之十二:金宣佑:女性生命的溪谷 幽远而快活
兰明研究韩国诗人李箱的论文一篇
20世
纪30年代东亚自画像的深层结构李箱的诗歌文本与横光利一
迟
到的诗突然蠕动了一下喉结《兰明诗文集》编后
(于慈江)
|
內容試閱:
|
序
与兰明对话或替兰明写几句话
她有着
娇小的躯体
甜美的嗓音
亮亮的眼神
对于我
她是永恒的女神
病魔折磨她的心
摧残她的身
她却从不呻吟
她只叹息
舍不得亲人
在扶桑
她默默地走了
2015年10月28日
享年59岁8个月
长眠在古都镰仓
(一)
第一次和兰明相遇,是在1971年2月的某一天。
那时,我还没有正式上中学,但已内定去延吉市第二中学文艺宣传队参加排练。在一个由平房教室改装的排练场里,我与中学三年级几名不太熟识的学生一起,正在排练一个新节目《枪杆词》。不知什么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儿静静地走进了排练场。我听见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说道:老师,他是谁呀?背词背得真好。我循声回头望过去,只见一个圆脸小女孩儿,上身穿着艳蓝色带着黄线大方格的衣服,两颊透红,眼神亮亮,头扎着小辫儿,偏着头,表情天真,看着像是极有故事,正指着我问指导排练的老师。她朝着我大方而又略带一丝神秘地笑了笑,但没和我说话。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女孩儿的影子,翻来覆去,几乎彻夜失眠。我非常清楚,我心里深深地恋上了她,虽然当时我才14岁。不能不说,这个相遇几乎注定是命运的安排,因为正是这个相遇,拉开了她和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人生45年的序幕。
过了几天我才知道,她叫兰明,开学就是二年级,比我高一年,是我们文艺宣传队的王牌报幕员。她聪明,学习好,学生干部,爸爸是报社记者。
1971年3月1日,我正式上中学。除了上午上课,其他时间都去文艺队参加排练。在那儿有歌唱,有舞跳,有剧练。在那个没有自由和生机的年代,每天听着管弦乐奏出的乐声,不仅能见到心里恋慕的小女孩儿,还时常能和她一起登台排练,这让我的中学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当年9月的中秋之夜,我约兰明见面。在她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我毫无隐瞒地表示:我们交朋友吧。她似乎已经有了准备,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好呀。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谈学习,谈理想,谈将来成为科学家或是文学家或是哲学家。那时,她15岁,我14岁。
就这样,我和兰明作为中学生,悄悄地谈起了被社会设为禁区的恋爱。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炮打司令部的文化大革命浪潮之后,仍充满着激进的革命气氛。那个年代,青年男女之间自然的谈情说爱都会被过问是否带有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更不要说中学生谈恋爱了。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中学生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政治学习。好在我们文艺宣传队比较特殊,是相对独立的团体,可以不参加班级或年级的政治思想学习和活动。
在学校,我和兰明每天都可以见面,但只用眼神来传递问候。我们绝不在同学耳目触及的地方一起说话,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我们的内心交流全靠书信,几乎每星期通信两次,但从来没有在学校递过纸条。为了把信尽可能快点送到对方手里,我们非要到邮局大楼,把信投进邮局的绿色邮箱。写信、送信、拆信、读信的每个环节就像是具有不同音色的音符,把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连成丰富多彩的音乐,让我们陶醉在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幸福之中。这,成了我们中学生活的主旋律。在初期,信开头的称呼是兰明同学,后来很快变成亲爱的兰明同学,不久又变成亲爱的明。
我和兰明千方百计、如饥似渴地寻找课外读物,偷偷地交换着阅读了很多作品。比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和小说集,马克思给燕妮的书信,以及文化大革命前的《文艺月报》等刊物上的小说、散文,乃至《红楼梦》。虽然我们的书信内容大多谈的是学习,是读书感受,是班级、文艺队的同学关系,是将来、抱负和理想等,但也时常流露相思相爱之情。有时因为邮局的原因,小小的城里递信晚一个星期才到,我们都觉得非常寂寞和不安。直到高中毕业,我们一直没有间断过书信。
家里父母知道我和兰明一直书信联系,但从来没有干预过这件事,反倒有时把我们的这件事当作茶余饭后逗乐的话题。在那个特殊年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连累的父母眼里,我们被看作是向上的好孩子。换句话说,我们俩人在各自的家里从小被期待着长大,没有被当年的意识形态管束过。
1974年春,兰明毕业下乡了。在校园每天都能见到的身影突然不见了,自然心理极不平衡。我们开始异地书信。这时,她集体户的同学和周围的友人才恍然大悟,她和我原来是交往多年的知心朋友。1975年夏,我高中毕业,因身边子女政策的落实,免去下乡,进了一家钢厂。我们长大了,已经不是当年的少男少女,都面临着许多社会现实问题,苦恼于如何驾驭自己的人生。
适逢1976年年底,我们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我们相互勉励,决定参加高考。我们期望着通过考大学,争取实现当年梦寐以求的理想。命运确实会安排:兰明的第一志愿北大落榜,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了她;而我如愿考入了第一志愿吉林大学化学系。比什么都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城市长春,一起度过我们的青春!
(二)
1978年春,我和兰明来到长春,开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首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虽然我们身在不同的校园,但我只要走出宿舍,沿着斯大林大街直线往南走30分钟,就可以到自由大路和兰明相会。从1971年的隐蔽交往起,我们其实一直都没有手拉手过。到了长春,我们才得以充分感受手和手拉在一起时极为自然而又非同一般的男女之爱与温馨。我们常常在恋爱生活的忘我与浓醇中沉醉,但我们依旧习惯性地坚持着我们的传统仪式,几乎每周都有书信来往。
当然,我们并没有因此而疏忽学业。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兰明的求知欲变得越来越旺盛,无论如何都要报考研究生。她的意志也影响我走同样的路。方向似乎很明确,但我们遇到了问题:考往哪里?我们需要弄清地理方位,因为我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各自的躯体已经不单单属于一个人,而是共属于两个人。我们必须随时享用彼此,在相隔不远的空间范围内。
兰明要奔北京,我选了北京的外围天津。1982年春,她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考入了南开大学研究生院。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我们充满了对学问的探求心,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把平常节省着积攒下来的生活费几乎全花在了京津铁路上。但见面后的别离更诱发我们写下厚厚的书信,去记录一种时常可望而又不可即状态下京津两地之间的情爱。
为了避免校方和周围同学的种种猜疑和误解,硕士读第二年的时候,我们托人在老家办理了结婚登记证。这不过是像奖状似的一张纸,却保证了我们名正言顺,以夫妻这一法定名义,主宰合二为一的人生。1984年盛夏,兰明的同学们要祝贺我们,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地处玉泉路的宿舍,为我们举办了简朴的婚庆宴会。这是我们人生唯一的结婚典礼。那天,我们两个人都穿了白色的T恤衫,胸前戴上了象征新娘新郎的带有双喜字样的小红花。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拍下纪念照。
1984年冬,正忙于写硕士论文的兰明怀孕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反倒抱着对新生命的憧憬,全身心地投入论文的写作。作为研究日本文学的研究生,她有很多余地以著名的小说家为研究对象,但她选定的作家却比较隔路,是明治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日本文坛第一个以自杀结束文学生涯的北村透谷。
享年仅25岁的透谷是一个难解的诗人,也是思想家和小说家。短暂的文学生涯,无疑是他天才的迸发所致。兰明为了彻底研究透谷,早早地着手翻译透谷的长诗代表作《蓬莱曲》。后来我逐渐发现,这是她的一个不容妥协的工作程序只要她的直感让她认准了一个她喜欢的诗人,她一定会花相当的精力先去翻译诗人的代表作,设身处地去感觉诗人自身,不管这个工程有多么艰难。很幸运,在吴树文编辑的积极协助下,她的译作《蓬莱曲》1985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北村透谷在中国的第一次登场,也是日本单行本长诗在中国的第一次亮相。那时她29岁,当上了母亲。次年,她应《读书》杂志约稿,写了题为《人类做的是同一个梦写在蓬莱曲译后》的随笔。我很喜欢她的这篇随笔。
1985年春,兰明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工作。我为了攻读博士,留在南开大学继续读研究生。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的书信往来变得相对少了。有趣的是,虽然她不懂化学,但却在家里的墙上贴上了我的研究课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关键物质的分子结构式。是她自己描画的。这里有多重意思和内容,但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她对符号的关心。她很清楚,要解读这些符号,必须具备严谨的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
1988年,兰明去日本做访问学者,我留在北京带孩子。东京和北京相去像银河系一样遥远,我们第一次感到了脱离触觉的痛苦,也体会了星星遥相眨眼呼应与嬉闹的乐趣。我们重又开始了不同寻常的猛烈的书信生活。信是潺潺流水般的抒情,信是呼喊不应的精神,信是荒唐无稽的发泄,信是苦闷之至的深深思念仅仅一年的分离让我们刻骨铭心地懂得了,人这个个体里潜藏着很多不可思议的潜力和秘密,我们突飞猛进地奔向了成熟。
1989年6月,我们一家三口在东京团聚了。我们的书信、我们从1971年开始的人生探究记录到此收了尾。让我痛感遗憾的是,因为兰明的一时疏忽,我们从少男少女时代相互认识到上大学之前共七年时间的宝贵信件被烧掉了。但从读大学到日本团聚期间11年的信件则一直在东京家里。它们是我们隐私般珍贵的历史记录,也将陪伴我吟味没有她的凄苦余生。
(三)
上面所说的兰明和我的这些经历,对读者理解她的诗文可能会有一些帮助。说实话,除了轻快的短诗,我至今没有读明白她大部分的诗作,特别是她带有现代派诗风的长诗的内涵,尽管我和她一起度过了堪称浓情蜜意的45年人生。
可以说,兰明天生就喜欢诗。对她来说,真真正正的诗是文学作品中特别的存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时代的烙印与高度浓缩的心的表达和预示。而这又构成编织思想的言语,凭借诗的力量,去突破人世间巨大的黯黑。当然,诗的高度浓缩的心声释放和言语生成又像密码一样难解。兰明的兴奋点和使命似乎正在于解读这些密码,并把它们解释和介绍给读者。所以,她从不自求安逸和省事地选择平庸的诗人。她有一种独特的嗅觉,能够闻出诗里散发的不可思议的气味。
兰明来到日本不久,就瞄准了日本著名诗人、当时的日本笔会会长大冈信及其周围的同人。她喜欢大冈信先生的早期诗作,1991年在三联书店编译出版了《大冈信诗选》。同年,又和李芒先生联名,在南京译林出版社编译发表了《日本近现代抒情诗选》。
在日本,兰明虽然忙于翻译还处于活跃期的诗人们的作品,但心里却一直关心着她的北村透谷。她踏访北村透谷生前的足迹,收集他的有关生活资料。为了进一步探究北村透谷的诗学形成,她决定攻读博士。1994年春,她考入了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日本文化专业,又开始了她的艰难而又欢快的读书、研究生活。
1997年春,兰明提交了以《北村透谷研究思想的形成の多層性を中心に》为题的博士论文,答辩通过,获取了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当然,在这里她不是只对作品做解析,而是在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的范围内,对只生存了25年的透谷其人的思想深层做了前人没有嗅到的新探索。《菜根谭》和老庄思想六朝文论对诗人透谷思想的影响是她独到的发现。比起她在国内读硕士时的透谷研究,这无疑是一大
飞跃。
但是,读完博士,完成了一直怀疑过的透谷密码的解读,兰明走到了十字路口。时间已到20世纪末,从今以后,何去何从?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她心态不免浮躁起来:她有一种冲动,去创作,去写诗;她还有一种冲动,把东亚作为她的研究空间,用文学来俯瞰东亚这一政治敏感体的过去、今天和将来。哪个是她未来生涯的目标,她在矛盾中开始寻思自己。
其实,兰明这本书中收集的诗作,都是在2000年前后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写出来的。正是在彻底走向创作、还是专心投身东亚文学研究的那段苦恼里,她留下了自己的诗句。她身在日本,用自己的母语中文写作,发在哪儿,我不清楚。但我毫不怀疑,正是她的身体自然地驱使她去发出吟咏自己心声的诗篇,并验证她自身的诗的力度。
兰明在学问上非常严谨,从不敷衍了事,也从不自高自大,即使她有足够的资本去显示自己。在人格上,她又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放在他人之上。但她对作品或论文却非常苛刻,觉得不如意的作品她绝不会去评介或翻译。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开始系统搜读韩国诗人。回想起来,在读大学本科时,她曾翻译过韩国的一篇短篇小说,并在文学刊物上予以发表。因为在延吉这个地理环境下出生长大,她的身体里似乎有一种把韩国融进她的文学研究靶向的本能。
对兰明来说,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离不开研究日本和韩国文学;尤其是研究现当代诗学,东亚三国缺一不可。她在敏感地搜读许多韩国诗人的作品过程中几乎中了毒,因为她遇到了仅仅活了26年的天才诗人李箱。和她在读研究生时的第一个靶向诗人北村透谷一样,她的第二个靶向诗人又是一个只有20多岁短暂生涯的年轻生命体!在我看来,这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她追究极致的必然结果。像她这样追究诗的强大生命力的人,她的选择必然是真正的诗人,因为唯有真正的诗人,才能留给后人一个虽痛苦却又能从中获释的智性探索,以及与历史疑问一决胜负的机会。
相比李箱,兰明或许觉得她自己太渺小了。我想,如果她没有遇到李箱这个诗人的作品的话,她肯定走向她的自由创作世界。她停止了自己的诗作活动,开始把时间和灵魂全部倾注在东亚特别是李箱的文学磁场。她的探索开始了先是编译李箱诗集。她把李箱的难解难懂的韩文诗翻译成日文,2004年在东京的花神社出版了日文版的《李箱诗集》。其实,对她来说,翻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她在翻译过程中,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创作场去体验作者本身,并去整理许多疑问和要击破的目标。
兰明身为大学教授,讲课、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日常工作很忙。为了研究李箱,她计划性地安排自己的日程。除了经常利用日本、韩国的国立和地方图书馆、资料馆之外,还在东京神保町旧书街收集资料,在上海收集资料,在韩国首尔、釜山等地的旧书街去寻找哪怕是一点点和李箱有关的线索。和东京的旧书街不同,韩国的旧书街很多书店的书放在仓库里,就像堆积的垃圾。就在那种环境下,兰明一个人一蹲就是一天,令店主都感动得送上糕点。
对兰明来说,解读李箱是一个巨大工程,不能含糊。她为这个李箱工程付出了大大超出她小小的身体负载极限的能量,在韩国和日本前后发表了十多篇研究论文,并独立和合作撰写了三本专著。她的李箱研究成果给韩国和日本的李箱研究界带来了冲击性影响,为20世纪30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现代派文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兰明一直认为,如果把李箱作品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大陆,肯定会有反响。作为和她共度过45年漫长人生的伙伴,我相信,她天生所具备的特殊的文学嗅觉带来的判断一定不会错。我不知在这里引用中国网上散见的李箱评语是否合适,是否贸然,但确有对李箱的诗有强烈共鸣的一代人:李箱是我见过,最令我惊奇的亚洲诗人。可以极为客观地讲,李箱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亚洲诗人,在东亚,在亚洲,我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诗人能给全亚洲的诗歌发展以更醒目的启示。(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938717)
当然,兰明并没有这样去评定李箱,因为她从来不自诩是什么权威,但她的心里肯定有过类似的感受,否则,她不会为李箱付出她的人生。为了反映李箱工程的一个侧面,本书收录了兰明在研究李箱初期,用中文写的简短的李箱评介和在清华大学讲学期间用中文整理的一篇有关李箱的研究论文。
(四)
2013年9月底,兰明突然被宣布患了晚期肺癌。过个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使得我们一时失去了对时空的感觉。她不得不取消早已准备好的10月初应邀去首尔参加韩国文学年会并做大会主题演讲的计划。
因为知道剩下的时间极其有限,兰明在自己的人生里第一次感到了茫然,但她研究李箱的激情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她把有限的时间利用起来,整理李箱诗集的中文版稿子,还着手写她新发现的、有关李箱与20世纪30年代社会派女权思想存在相关性的论文。然而,病魔不允许她正常写作,她已无法为李箱研究领域再送去一篇令人开心的解读密码的论文。她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够了,和我唠叨过,能不能托人翻译她的日文版李箱专著,出中文和韩文版译本,但她只字没提过她自己的诗稿。我不知道,她是彻底忘掉了她写下的诗稿,还是觉得她的诗稿不值得公开。
记得2000年时,兰明曾经和我提过,她自己写了些诗,看情况在大陆或香港发表,但却从来没有让我读过。相反,她却经常强迫我去读她的李箱译作稿,让我读了之后大晕其头。她走了之后,我坚信当年的记忆,反反复复地翻阅她电脑里的庞大文档,终于发现了她那些静静地猫在一个角落里的诗作。
第一次读她的诗,我全身都受到了震撼。这并不仅仅源自她作为我妻子所灌注的同为一体的那份特异的感同身受,而更大程度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以诗人的敏锐,为自己所经历的普通的人间日常赋予了生动而又深刻的生存韵律与哲理。她是学者,也是诗人,但更是一个在混沌人间真挚地生活并热爱生活的活生生的女人。
虽然李箱是天才诗人,虽然妻子兰明为李箱研究做出了连韩国的李箱研究权威都瞠目结舌的惊人成果,但对我来说,她自己的诗作才更值得发表。她的中文诗作并不多,总共不过60多首,都是写在2000年前后,但她一概没有发表。我估计,就是因为之后全身心倾注于李箱,使得她最终否定了自己的诗,使得她放弃了把它们发表出来的计划。假如没有李箱的诗制约着她,她肯定会全力以赴地谱写她自己的诗歌世界想来,一切都是命定。
读兰明的诗,有很快活的一面,也有很苦涩的一面。自如地上天入地,轻松地化苦为乐,肯定是人固有的潜在能力。显现这一潜能,会给人带来希望和快乐。
兰明有几个值得一提的突出的喜好。一个是爱花木。她常常把大块大块的时间用在种树和养花。她在病床上告诉过我,家里包括院子和阳台的大花盆,总共有48种树木,要爱护它们。这都是她翻刨黑土亲手种植起来的,很多我都叫不出名字。她也喜欢书画、陶瓷一类的小古董。平常在家里摆摆挂挂那些她在网上购买的小玩意儿,就仿佛在上演童话或fantasy。一朵花,一个小古董,她可以左看右看,津津有味地欣赏许久,把自己完全融入它们的世界。她又很喜欢鸟。家里窗外的几棵树上,经常有小鸟儿落座,她就高兴得如同一个小女孩儿,轻轻走近窗边,和它们叽叽喳喳聊天。她还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喜好,那就是经常亲手设计院子,让我按她的设计动手收拾。看着我把院子收拾得如她所要求的样子了,她就兴高采烈地冲着我喊:Papa,快说一声上茶!她已经在阳台上准备好了茶点,就等我入座。然后,她就像天真烂漫的小孩儿似的絮絮不停:她希望自己能变成花木,年复一年,朝气蓬勃;又希望自己能变成小鸟儿,穿梭在花木丛中,享受美好的大自然。我常常逗她:你永远都像是活在童话般的梦幻世界里,这似乎和你的年龄不相称,但还是让我好生羡慕。
当然,兰明那像生活在童话般世界里的举止言谈只收拢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也就是挂着东京都大田区○○○2-7-7门牌的家里。出了家门,她自然摇身一变,还是那个别有嗅觉和洞察力的社会观察家。
文学总在越界,诗学更是如此。兰明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那就是通过捋顺和复合东亚三国的文学,展望东亚三国和谐兴旺的将来。作为一种实践,她计划过把中国、日本、韩国的代表性诗人的诗作编在一起,弄一本《东亚诗集》,同时在东亚三国以不同文版发表。她选译的韩国女性诗人的中文译作,正是她这一计划中的一部分。由于她的离去,这个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她为此而收集和翻译的一些作品只能编入这本诗文集。读者可以借此去了解韩国女性诗作的境界和韩国社会女性活跃的一个侧面。
也许会有读者去猜想兰明之所以酷爱东亚三国诗作的原因。东亚,作为地球这个版图上的巨大磁场之一,正是她野心勃勃的目标。为此,她早就意有所图地把韩国作品介绍到了在日本出版的中日文双语杂志《蓝BLUE》上。她还通过东亚之镜专栏,用中文连载介绍和评介了韩国的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在兰明的这本诗文集中把她的这些连载也收进来,是为读者进一步品味韩国诗歌提供一个线索。
兰明和我的人生,多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失去了她,等于失去了人生哲学,等于失去了一切。我现在只拥有45年和她一起走过来的记忆,以及失去她的无尽悲哀。从现实的意义上来看,失去了她,意味着我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义。而能为她做点什么,无形之中成了我解救自己的生命线。整理出版她的遗作无疑正是受了这个生命线的牵动。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热切地、正面地抱着一线希望,相信总会有读者喜欢兰明的巧慧与诗稿,欣赏她治学的坚韧与方法论,能持续地追踪她对东亚诗文定位的热情与信念。那样的话,蕙质兰心、才高八斗、平生好治学而不稍倦的我的爱侣兰明当能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兰明这本诗文集的问世,全靠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吕克农先生和作为兰明前社科院外文所同事的特约编辑、诗人兼诗评家于慈江博士提供策划和审读方面的专业赞襄,也离不开周边许多友善的朋友们的热心筹划。对于他们的善心襄助,我虽心存感激,却不敢轻易言谢,因为谢谢二字未免显得太轻太轻。
同时,我心里其实又多少有些困惑或忐忑,我的爱妻兰明会不会诅咒我未经她的同意,擅自向这个她业已弃置不顾的尘世公开她的诗作。我只能引颈向苍天祈求,兰明啊兰明,请你用你雅洁的蕙心领受所有友人的臂助,请你用你纯美的微笑向他们颔首致意!
2016年12月于东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