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一部希特勒的心理画像。通过记述他的行为、信仰、品味、恐惧和强迫表现,罗伯特.韦特向我们揭示出这个复杂人物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但是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精神病理学视野下的希特勒如何改变德国和世界历史。从这本书开始,我们可以了解从未了解过的希特勒。
內容簡介:
希特勒作为第三帝国的独裁力量,显示出了复杂的人格特征,本书研究了这个凶残的独裁者内心的扭曲人格,并指出希特勒的心理变态对他夺取政权、对他的公共政策和他的覆灭起到的作用。作者强调希特勒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中那些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异之处,而且,强调了文明对这种个性的人物有何反应。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方式定义为心理史学,弥补多年来结构主义史学对制度史的片面强调以及对个性问题的忽视;同时认为希特勒的人格并不能构成完整的解释,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了解他的一生。作者还反对将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区别于常人的恶魔化,他认为希特勒不仅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应当用正规的心理学方法,理解他的人生。总之,本书将临床心理学和政治史学结合起来,试图为希特勒这个人和他的时代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關於作者:
罗伯特韦特(19191999),美国历史学家、心理史学家,威廉姆斯学院历史系布朗教授。作品有《纳粹主义的先锋:德国战后自由军团运动,19181923》(1969)、《纳粹德国的少年罪犯,19331945》(1980、《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1993)、《希特勒,凯撒与我:一段学术之旅》(1999)等。
目錄 :
目录
前言 ∥ 001
序言:探索希特勒 ∥ 001
致谢 ∥ 001
第一章肖像与其人 ∥001
身体特征 ∥ 003
个人品性 ∥ 007
恐惧和妄想 ∥ 017
作为宗教领袖的希特勒 ∥ 029
分裂的人 ∥ 035
希特勒与女人 ∥ 052
第二章希特勒的精神世界 ∥ 061
希特勒的阅读 ∥ 066
希特勒与艺术 ∥ 070
意识形态 ∥ 082
斗争:万物之父 ∥ 086
希特勒政治观点的起源 ∥ 101
第三章作为成人之父的孩子 ∥ 143
犹太祖父? ∥ 145
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施克尔格鲁伯) ∥
151
母亲:克拉拉珀茨尔 ∥ 159
阿道夫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 165
不见睾丸的病例 ∥ 172
希特勒的初境创伤 ∥ 185
童年晚期 ∥ 192
消极认同:林茨的花花公子 ∥ 198
克拉拉之死 ∥ 206
同一性危机,19081918年 ∥ 211
慕尼黑的使命,19191933年 ∥ 234
元首的生活方式 ∥ 251
希特勒的情感故事 ∥ 255
希特勒的性生活 ∥ 266
第四章以史为序:希特勒与历史 ∥ 279
第一帝国,8001806 ∥ 282
非帝国的德国,18061871 ∥ 295
第二帝国,18711918 ∥ 305
第三帝国的诞生,19181933 ∥ 348
第五章从个人神经症到公共政策 ∥ 401
哪种神经症? ∥ 402
希特勒思想意识的心理学根源 ∥ 414
希特勒反犹主义的历史后果 ∥ 424
身份混乱的益处 ∥ 430
行动的残忍和顽固 ∥ 437
希特勒帝国中的信任与不信任 ∥ 442
侵略战争的心理学根源 ∥ 446
希特勒的毁灭需要 ∥ 451
通过自毁达到成功 ∥ 475
目录
00
00
希特勒的世界 一部心理传记
附录 ∥ 493
注释 ∥ 504
索引 ∥ 570
內容試閱 :
序言: 探索希特勒
阿道夫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希特勒童年的好友奥古斯特库比切克,未公开的信
那么,我了解这个我与之度过多年时光的人吗?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写给妻子的信
您永远无法知道我在想什么。至于那些夸口说了解我的想法的人,我对他们撒了更多的谎。
希特勒对弗兰茨哈尔德说的话
除了耶稣基督,历史上恐怕没有人比阿道夫希特勒更有写头了。
一位英国记者查看了1972年在伦敦出现的著作、文章、小说、电视和电影以及戏院里上演的戏剧作品后,挖苦地评论道,那是元首在英国最畅销的一年。但是,接下来希特勒在德国更受欢迎,关于他的主要著作有14部之多,包括一本长篇传记,此传记被评论人称为权威性的著作,预言它将成为希特勒浪潮的顶峰。
Joachim CFest, Hitler: Eine Biographie, 1190 pages Frankfurt,
Berlin, Wemma, 1973.
不过,他们都错了。到1975年为止,即希特勒死后的30年间,各界已经出版了5万本关于他和他的帝国的重要著作。[1]1976年,又一本1000页的巨著诞生,被称为为后代所写的权威传记。关于这一宣传,见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 September 1976 of John Tolands Adolf Hitler, 1057 New York, 1976。
事实的确如此。
希特勒的人格一直令试图探索整个历史中最引人注目问题的人困惑:这个如此平庸而不可思议的小男人,是如何迷惑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使它欣然接受残酷的暴政,又是如何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
人们一定赞同早期著名的传记作家布洛克(Lord Bullock)的说法,当他回顾他的主人公的童年时,坦言道:就我而言,我了解阿道夫希特勒越多,我就发现越难以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xi
无论如何,那些原因都不足以解释后面的结果。要求我们相信[年轻的希特勒]是和恺撒、波拿巴之类独裁者一样,显然是背离我们的推理和经验的。而档案记录表明我们是错的。希特勒经历的迷惑性在于解释和事实本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2]
解释与事实之间确实存在着鸿沟。当阿道夫希特勒从软弱无能的青年成长为专横的独裁者时,他的个性发生了某些明显的变化吗?如果这样,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还是说他的个性在他的童年早期就定型了,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他的成功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迁?1933年德国的形势究竟是如何使他成为适宜的领袖人选?在魏玛共和国那些濒临灭亡的岁月里,他那特殊的病态心理成了他的政治资本,这是可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