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了解徐州汉画像艺术必读的著作;☆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信立祥、陈履生、邢义田推荐;☆本书为读者提供一条了解汉代艺术的便捷道路;☆340余幅高清考古线描图及拓片带您领略汉文化之美。
|
內容簡介: |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这里发现的大量汉画像石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书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结合考古学、图像学、历史学多方面的研究包括考古篇和图像篇两部分。考古篇对徐州汉画像石的祠堂、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和场景式的复原;图像篇则对徐州汉画像石*典型画面的图像意义进行分析和考证。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学术严谨,是汉画像石研究的重要著作。340余幅考古线描图及高清拓片,带您领略汉文化的独特魅力。
|
關於作者: |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原馆长,研究员,中国汉画学会名誉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985三期改革性课题 中华图像文化史研究主要成员,江苏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学大系项目组成员。《中国汉画像石全集》《汉碑全集》副主编。编著有《徐州瑰宝》《徐州珍宝》《睢宁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汉风石头上的史诗》《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徐州汉画像石图像解读》等。荣获文化部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辑出版贡献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
|
目錄:
|
目 录 概说 考古篇 第一章徐州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徐州的地理环境 二、先秦时期的徐州 三、汉代的徐州 小结 第二章徐州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 一、徐州汉画像石的定义 二、徐州汉画像石的发现历史 三、徐州汉画像石的研究 小结 第三章石兽与陵阙 一、徐州发现的神道石兽 二、徐州的汉代墓阙 小结 第四章汉画像石祠堂 一、徐州地区的画像石祠堂 二、汉画像石祠堂的构件 三、徐州画像石祠堂的年代分析 小结 第五章汉画像石墓葬 一、石圹墓中的画像石 二、画像石椁墓 三、石室墓 四、砖石结构墓 五、关于再建、再葬画像石墓 小结图像篇 第六章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建筑艺术 一、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庄园建筑 二、建筑构件 三、桥梁 小结 第七章汉代的生产活动图像 一、牛耕图像 二、踏碓、汲水、酒肆图像 三、纺织图 小结 第八章礼乐生活图像 一、洪楼祠堂画像 二、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音乐图像 三、秘戏图考 小结 第九章西王母与昆仑神话 一、西王母和东王公 二、徐州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图像特征 三、昆仑山上的众神 小结 第十章胡汉之间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汉画像石的新题材 二、西域乐舞杂技的表现 三、西式建筑的影响 四、佛教的传入与图像 小结 第十一章画像石中的刻石题记 一、墓阙、祠堂题记 二、墓室题记 三、榜题四、画像石刻石题记的史学价值 小结 第十二章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一、丰富多样的雕刻技法 二、变化多端的构图模式 三、形神兼备的表现形式 四、富有灵性的装饰图案 小结 后记
|
內容試閱:
|
《汉学大系》总序
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历史上,有些文明消失了,有些文明则不断壮大,以至于形成现代世界的格局。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面临一个新的调整,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导致未来社会的对抗。这个观点值得警惕,也值得研究。做好中国自己的事、勇敢面临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中国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清朝后期,由于没有科学民主的现代理念,曾经落后挨打,令多少志士仁人痛心疾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个甲子年的现代发展,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崛起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发展,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要不断回溯历史,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求民族之根。当今世界的寻根与怀旧实际上都有现实的基础,它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在回溯历史的新的阐释中,一个新的历史轴心期即将来临。我们编纂《汉学大系》丛书,就是为了探求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学术源流、基因谱系、思维模式、道德价值等,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复兴奠定基础。汉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究其变化之因,皆因对汉字的理解与运用不同所致。汉字既可指汉代,也可指汉族,还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代称。汉文化可以指两汉文化,也可以指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汉学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指两汉的学术文化,可以指清代的汉学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及海外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具体来看,汉学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引证取材多集于两汉。汉学一词在南宋就已出现,专指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清朝汉学有复兴之势, 江藩著《汉学师承记》,自居为汉学宗传。汉学又称朴学,意为朴质之学。朴学重考据,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也被称为汉学。现代汉学或称作中国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或称海外汉学,是国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清代汉学的复兴是对当时理学思潮的反动,其学术动力就是来源于复汉学之古;钱穆在《清儒学案》中认为,汉学的兴起是继承与发展传统的结果;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等著作中认为,清代汉学思想的发展动力是早期启蒙思想。在国外汉学的经典名称为汉学(Sinology),有的称为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汉学(Sinology) 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国外研究中国的学术总称,它们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变化及学术发展趋势。在西方,主要是欧洲,严格意义上的汉学研究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这一学科的形成,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汉学只是一个命名方式,丝毫没有轻视中国其他民族的含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汉学已经形成三大地域,就是美国汉学、欧洲汉学、东亚汉学。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内外汉学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热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学术界需要发出自己的呼声,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跨文化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因此,汉学是继承先秦诸子文化在汉代统一性国家建立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学术。汉学的研究中心是以中华民族统一性的价值观为主体,以汉语言为基础,以汉字为符号载体的文化共同体。汉文化是在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而形成的一个文化统一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这个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汉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流派的称谓,常常与国学经学相混,也有人赋予汉学以新内涵,将国内的中国学研究也称为汉学,这可以称之为新汉学。汉民族是历史上多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历史上形成的汉语、汉字及其独特的汉文化,对中国文明以至世界文明都产生巨大影响。汉学就是对建立在汉语、汉字、汉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的学术传统的学理性探讨。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就对世界产生过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一直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十六世纪以来,中华文化进一步引起西方的注意,西方汉学研究也随之兴起。西方人对于汉学的研究是基于他们的文化立场的,对中国汉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有一些误读。目前,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本课题就是基于目前中国的现实需要对中国汉学学术内涵进行的基础研究。由于历史原因,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汉学在国外得到研究,国内研究反而滞后,国内外有些研究机构把汉学的概念仅仅看成外国人对中国学的研究,这无疑缩小了汉学的视域。西方有些国家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夺中国的学术资源。今天我们有责任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打下深刻的话语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保护民族文化基因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汉学大系》的编纂会促进汉学的历史回归,这既是对汉学内涵的理论建构,也是对汉文化研究成果的学术汇编;既是对国学基因谱系的深度描述与重新阐释,也是对国外汉学研究历史的重新定位,更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进行的一次新的发掘。目前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过去我们大量翻译了西方的学术著作,促进了中国对国外的了解,也给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革命的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否定破坏的多,肯定继承的少,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的影响下逐渐式微,现在中国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回归古希腊罗马文明一样,中国新的历史复兴将在恢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指向科学民主繁荣昌盛的未来。《汉学大系》是汉文化的学术成果的集约创新,既是对汉学内容的研究,又是对汉学内容的确定。既有深入的学术探讨,又有普泛性的知识体系。既有现代性的学科划分与学术视野,又有现代性的学术理念与学术规范。恢复汉代经学的原典传统,并对经典进行现代性的阐释,从经学原著中深入挖掘对现代社会普遍有效的思想资源,明确中国汉学的智慧传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寻找历史的深度。以汉代汉学为正统,以清代朴学与海外汉学为两翼,深入探讨汉文化之源。本丛书对汉学的内涵进行发掘、整理、探讨。汉学历史的考据与研究同步进行;经典阐释与主题研究并重;历史的考据与新出土文物的相互发明;古典文献与出土简牍对应解读。以汉代的现实生活与原典为基础,兼及汉代以后的发展,参以国外汉学的不同阐释,通过比较来探讨汉学的真正内涵,寻求中华文化的话语模式,进而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发掘中国的智慧,促进新观念的变革,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大同世界的美梦。
朱存明2014年7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