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教学课程的讲稿,文化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的总结,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演变、发展、传播的过程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的流变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多年承担科技史与科技文化课的讲稿,以中华文明史为视角,从文化史的视角出发,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演变、传承和传播,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的流变等,全方位的再现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
關於作者: |
王玉德,男,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兼任湖北省科技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国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文化产业会副会长。已出版有《文化学》、《中国五千年生态文化》、《中华文明史稿》、《中华堪舆术》、《孝经与孝文化研究》、《中华神秘文化》等。
|
目錄:
|
引言I
第一章 科技与文明概说1
一、基本概念2
二、我的科技观11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文献15
一、综合类文献16
二、专业类文献34
第三章 上古的科技发生63
一、中华史前文明64
二、科技的发生65
三、科技发生中的心理85
四、科技发生中的美学90
第四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演进97
一、夏商周的科技:奠基98
二、秦汉的科技:发展102
三、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充实106
四、隋唐的科技:繁盛107
五、宋元的科技:精致110
六、明清的科技:转型113
第五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119
一、科技信息的传承120
二、科技传承的方式与特点125
三、科技传承中的思想128
四、科技传承中的创新133
五、科技传承中存在的问题138
第六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域外传播143
一、传播与科传144
二、纵向的回顾147
三、在亚洲的传播151
四、在欧洲的传播159
五、在其他大洲的传播164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方法169
一、科技方法的形成与特点170
二、古代流行的主要科技方法171
第八章 中国古代宗教迷信与科技189
一、从宗教的童年说起190
二、科技与宗198
第九章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科技207
一、神话与科技208
二、传说与科技217
三、《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科技221
第十章 中华农耕民族的伦理与科技235
一、中华农耕模式与民族心理236
二、从大余湾看古代的农业科技238
三、《论语》中的科技信息241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与科技259
一、传统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260
二、中西哲学之异同265
三、奇谈怪论中的科学268
第十二章 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技
一、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与意义274
二、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养生284
第十三章 《周易》与古代科技297
一、《周易》中的天人哲学298
二、《周易》与天文历法299
三、《周易》与数学物理303
四、《周易》与建筑307
五、《周易》与医学313
六、《周易》与内丹气功326
第十四章 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335
一、从李约瑟难题说起336
二、现代科技文明的由来与特征340
三、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能生成现代科技文明344
四、近代中国科技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认识与历程350
第十五章 世界文明视野的科技史359
一、关于世界文明.360
二、世界文明圈的科技传播61
三、博物馆与科技传播374
第十六章 人类的未来文化与科389
一、历史上的未来文化390
二、对末日论的历史审视394
三、当代的未来文化401
主要参考书目418
后记421
|
內容試閱:
|
引言
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科技的进步史。一部中华历史,就是不断从事科学发明创造的历史。科学史是历史巨树的主干,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元点。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必须执其两端,一端是科技,另一端是文明。要把中国科技史的基本线索放在中华文明的演进、甚至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即科技史必须回归到人文,回归到文明,回归到社会现实。迄今为止的科技史著作,往往单纯地陈述科技,忽略科技的文明载体,因此,使我们不易看到科技的社会属性。本书试图改变这种情况,把两端联系起来。其实,把科技与文明结合起来研究,这也是笔者迫不得已的事情。笔者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探讨,对文明史有一些知识积累,如果讲述科技史,必然会进入到文明史视野。如果专门讲科技史,取于理工科知识的严重欠缺,笔者未必能够胜任。
通观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有三个门径:一是按时期了解科技,如从历代王朝入手。二是从科技的类别入手,如农业、天历、医学、建筑、地理、数学等。三是从跨学科的专题入手,如科技与神话、科技与文献等。本书采用第三个门径,兼顾前两个门径,以文化视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所谓文化视野,就是文化的角度、方法、原则、范围。文者,名词,优雅之谓也。化者,动词,变化、同化、融化、进化之谓也。文化视野是动态的、学理的、多元的、宏观的角度。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至少应当注意四个维度:第一是时间维度:从文明史演进的角度,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每个时期的大背景探究科技,不要孤立的看待一个科学家、科技事项。第二是空间维度:从比较的角度,要开展横向比较,与其它文明圈的科技比。第三是结构维度:从层次关系的角度,要学会分层次了解科技,即从链接性的逻辑关系展开说明,如天文历法、地理、农业、水利、建筑等。第四是质地维度:从内容与思想的角度,要学会评判与分析科技,观点应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虚无,适当为宜。
本书的重点在科技,文化不过是讲科技的背景。因此,读者除查阅书末附的主要参考文献之外,建议读五本(其中有若干分册)相关著作: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年。此书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翻译,中国台湾和大陆就有四种《中国科学技术史》译本出版,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综合研究的第一座丰碑。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膜,李约瑟在一些文献的解读上欠准确,有些结论缺少实验的支撑。
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5年。全套书共30卷,每卷60万字以上,有通史类5卷,工具书类6卷,分科史19卷。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桥梁、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交通、军事科技、计量。如:罗桂环、汪子春:《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
路甬祥:《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此书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是卢嘉锡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写讲稿的学者有: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刘钝、数学史的郭书春和田淼、物理学史的戴念祖、研究天文学史的江晓原、地学史的汪前进、农学史的曾雄生、生物学史的罗桂环、医学史的廖育群,研究四大发明的樊嘉禄(造纸术)、韩琦(印刷术)、王兆春(火药)、戴念祖(指南针与罗盘),研究陶瓷技术史的李文杰,纺织技术史的赵丰,建筑技术史的傅熹年,矿冶技术史的华觉明,机械技术史的张柏春,水利技术史的周魁一,交通技术史的戴吾三、席龙飞和孙机,军事技术史的王兆春、钟少异。
杜石然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其内容是按王朝的时间顺序,突出科技史的规律,叙述了科技的萌芽、积累、奠基、形成、充实、发展、高峰、缓慢发展、接纳西学等史实。字句简洁,层次清楚,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周谷城担任顾问,乔卫平任总监纂,没设总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全书十卷,内容从史前一直讲到近代,每卷都涉及断代文明史的方方面面,也有科技史的内容。信息量大,也有可读性。
从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奋进。我们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加强对科技史的研究,彰显先民在科技发明中的卓越贡献,再创新的篇章。历史的经验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仍将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引擎,我们一定能把中华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