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灯具艺术研究

書城自編碼: 309660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薛红艳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806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0-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401/36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3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編輯推薦:
中国灯具艺术,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灯具艺术,包涵着丰富的造物理念、文化内涵及民俗意蕴。一部灯具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部辉煌的民族历史,它不仅闪现了民族的科技经济发展历程,它又凸显了人们的生存理念,通过它,我们识读了中国古代蕴涵在造物中的精神内涵。它对于现当代的灯具设计以及有关灯具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內容簡介:
中国灯具艺术,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灯具艺术,包涵着丰富的造物理念、文化内涵及民俗意蕴。中国的灯分为具体的灯和抽象的灯。它们同时并存在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从那些具体可感的灯具中,我们可以识读中国灯具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动因,并体悟其类型、特征和功能;而从那些依存在人们意念中的灯,可以解析灯艺术在中国古代先民观念中的存在形态、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灯具演变的过程,从自然成形到象类器形,*后自成物象,显现了其自身的演化规律与风貌。灯具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造物门类,它在自身演化的同时,又受到其他造物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逻辑规律和调整机制。但是,灯最终有着独特的发展演进规律。
中国灯具艺术在自身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类型、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灯具的形制可谓丰富多彩,然而,它具体的形制背后又隐藏着古人丰富的造物意识。尤其在各种传统习俗中,灯是重要的道具。 灯与神话传说、戏曲舞蹈、宗教文化、诗歌文学、建筑文化、动植物文化、古代经济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灯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市井文化,并能服务于百姓的农耕、渔业、采茶业等行业。
中国灯具艺术,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灯具艺术,包涵着丰富的造物理念、文化内涵及民俗意蕴。中国的灯分为具体的灯和抽象的灯。它们同时并存在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从那些具体可感的灯具中,我们可以识读中国灯具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动因,并体悟其类型、特征和功能;而从那些依存在人们意念中的灯,可以解析灯艺术在中国古代先民观念中的存在形态、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灯具演变的过程,从自然成形到象类器形,*后自成物象,显现了其自身的演化规律与风貌。灯具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造物门类,它在自身演化的同时,又受到其他造物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逻辑规律和调整机制。但是,灯最终有着独特的发展演进规律。
中国灯具艺术在自身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类型、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灯具的形制可谓丰富多彩,然而,它具体的形制背后又隐藏着古人丰富的造物意识。尤其在各种传统习俗中,灯是重要的道具。 灯与神话传说、戏曲舞蹈、宗教文化、诗歌文学、建筑文化、动植物文化、古代经济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灯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市井文化,并能服务于百姓的农耕、渔业、采茶业等行业。
一部灯具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部辉煌的民族文化历史,它不仅闪现了民族的科技经济发展历程,同时,它又凸显了人们的生存理念,如环保、节能意识等,通过它,我们识读了中国古代蕴涵在造物中的精神内涵。它对于现当代的灯具设计以及有关灯具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部灯具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它甚至能超越民族和国度,使我们看到世界的艺术之光。
關於作者:
薛红艳,女,1975年生,江苏江阴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士学位;
2002年,获得东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
2002年---2016年,工作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年,德国汉堡Alsterdamm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2009年,获得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
2013年,主编中国第一本《工业设计史(双语)》教材,该教材是工信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
2013年,进驻浙江大学工业工程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薛红艳,女,1975年生,江苏江阴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士学位;
2002年,获得东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
2002年---2016年,工作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年,德国汉堡Alsterdamm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2009年,获得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
2013年,主编中国第一本《工业设计史(双语)》教材,该教材是工信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
2013年,进驻浙江大学工业工程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
2016年,为江苏省江阴市科技镇长团团员,担任江阴市顾山镇党委副书记;
2017年3月,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证书;
2017年---今,工作于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研究领域:艺术与设计创作及理论;
论文发表:发表学术专业论文50余篇,其中,4篇在EI期刊上发表并检索,1篇被EI期刊录用,2篇被SCI期刊录用并检索;
著作出版:出版著作8部;
主持参与项目:主持部级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主持校级项目5项;主持横向课题9项;
获奖:获得省部级奖项近20项;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教学奖9项;
艺术作品收藏记录:书法、绘画作品被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跨国公司和国际友人收藏;
著作收藏记录:《分形意象艺术南京》、《设计的视觉语言》、《上海,9 1!走近苏州河艺术家》三本著作被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收藏。
语言技能:熟练地掌握英语的读、听说能力;掌握德语的基本日常用语;掌握日语的基本日常用语;
为师理念:厚德载物、勤奋得志;学术第一,实践第二;先做朋友,后为师生。
目錄
序 言 1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1
(一) 研究对 象 1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 义 3
二、研究现状 5
三、研究方法 7

第一章 灯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1
第一节 灯的起源及其语义 2
一、火种发现与灯具的雏形 2
二、灯字略说 4
(一) 灯与豆、主 5
(二) 灯与登、镫、锭 7
(三) 灯与烛、燎 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灯具的演变 9
一、战国至秦代华镫初上、器形初具 9
二、汉代多姿多彩、造型生动 14
三、魏晋南北朝烛台流行、走向世俗 18
四、隋唐宋彩灯显现、灯市繁华20
五、明清烛灯齐放、宫灯独尊22
小结24

第二章 中国古灯演进的内外规律27
第一节 古灯演进的内在规律28
一、自然成形28
二、象类器形28
(一) 类物形灯具30
(二) 象生形灯具35
三、自成物象 41
(一) 自身的自循演变 41
(二) 自成风貌72
第二节 中国灯具艺术与中国造物的关系74
一、相似的逻辑规律及调整机制74
(一) 逻辑规 律74
(二) 调整契机76
(三) 时尚、外来、现代化的冲击与融合79
二、造物中思维与方法的相互映照83
(一) 借壳现 象83
(二) 象生器的创 造 84
(三) 技术的同 长84
(四)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映射84
三、灯具造物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85
小结 91

第三章 中国灯具的分类方法、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93
第一节 中国灯具的分类方法94
一、从灯具本身的特性来分类 95
(一) 按照灯具的形制来分类 95
(二) 按照灯具制作的材料来分 类 100
(三) 按照灯具的燃料来分 类 115
(四) 按照灯具设计的独立性来分类 117
(五) 按照灯具的动、静态分类 117
(六) 按照灯具移动、拆卸的特征来分类 117
二、 从灯具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及其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来分类118
(一) 按照灯具的社会意义和功能来分 类 118
(二) 按照灯具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来分类 118
三、从灯具的出产地来分类 126
(一) 新疆灯具 126
(二) 藏 灯 133
(三) 外来 灯 136
第二节 灯具的艺术特征 137
一、技术与审美的统一 137
二、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142
(一) 局部构造的翻合、扭转、折叠与升降 142
4  中国灯具艺术研究
(二) 动态的展示与静态的装饰相得益彰 143
(三) 整体造型的动静结 合 146
三、再现与表现的融合 147
(一) 造型中现实和理想的和合 148
(二) 装饰纹样中现实与理想的和 合 150
(三) 人性和神性的和 合 152
(四) 气韵与灵动浑然一 体 153
四、地方特色和艺人匠心的和合 155
第三节 灯具的社会功能 159
一、基本功能 159
二、特殊功能 160
小结 165

第四章 灯具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意蕴 167
第一节 富有意蕴的形制与仪式 168
一、形制的文化内涵 168
(一) 枝状灯与生命树 168
(二)鳌山灯与海上神山 178
(三) 仿生灯具与民间愿 望 180
二、灯的传统风俗 182
(一) 与水火有关的原始信仰与仪式 182
(二) 灯与节 俗 191
三、灯与人生礼仪 197
(一) 灯与婚 俗 198
(二) 灯与生 育 200
(三) 灯与丧俗 205
第二节 灯与其他传统文化 206
一、灯与神话传说、戏曲舞蹈、宗教文化 206
(一) 灯与神话传 说 206
(二) 灯与戏曲舞 蹈 207
(三) 灯与宗教文化 212
二、灯与建筑文化、动植物文化 218
(一) 灯与建筑文 化 218
(二) 灯与动植物文化 219
三、灯与古代文学、灯谜、俗语 221
(一) 古代文献中有关灯的描述 221
(二) 古代诗词中古人寄予的情 感 228
(三) 市井中的灯谜文化 230
(四) 市井中有关灯的俗语 232
第三节 灯与古代经济 232
一、灯与市民经济 233
(一) 灯与小商 贩 233
(二) 灯与旅游 业 236
二、灯与农渔业及采茶业经济 239
(一) 灯与农耕 239
(二) 灯与渔业 240
(三) 灯与采茶业 241
小结 241

第五章 中国灯具艺术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243
第一节 中国古灯艺术的研究价值 244
一、灯具的发展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44
(一) 从火到灯的材质之科技沿 革 244
(二) 掩映在古代灯具之下的科学原理 246
二、灯具的形制反映中国传统造物的思想 247
(一) 寄予美好祈 愿 247
(二) 展现生活图 卷 248
(三) 蕴涵民族文 化 250
三、彰显科学的理念以及朴素的情感意识 250
(一) 环保和节俭意 识 250
(二) 朴素的情感意 识 251
四、世界灯具艺术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 252
(一) 中国灯具艺术是本土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晶 253
(二) 中国灯具艺术研究是中西造物史比较的一个视角 253
第二节 中国灯具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254
一、古代灯具对现代灯具设计的启示 254
(一) 传统元素的借鉴与改良 254
(二) 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挖 掘 255
二、灯具艺术在现代民俗旅游中的应用 257
(一) 灯具艺术在现代民俗旅游中应用的可能性 257
(二) 灯具艺术在民俗旅游中开发和应用的原则和方法 261
三、灯具艺术的梳理及研究有利于灯的收藏与鉴赏 263
小结 264

附录 265
附录 1 各个时代的主要灯具特征 278
附录 2 历代的经典灯具 284
附录 3 中国灯彩的材质、形制与工艺 362
附录 4 图版出处 379

参考文献 390
后记 400
內容試閱
序 言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 研究对象
中国的灯艺术从人类历史伊始,就被逐步创造并渐进发展,它的演变一 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直至今天。有学者提出:中国的灯艺术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灯艺术、古代的灯艺术、近现代的灯艺术,而本书着重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灯艺术,因为它不仅历史最为漫长和丰富,而且更富有文化探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其实用功能的展示。同时,本书还涉猎了中国原始的灯艺术和近现代的灯艺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灯艺术是一个连续的纹脉关系。
本书所探讨的灯艺术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的灯具艺术的探讨与研究,另一类是非具象的灯艺术,即抽象的灯艺术的探讨与研究。前者关注灯艺术的物质形态的研究,而后者则注重挖掘抽象的灯艺术的精神内涵。关于灯具的探讨,本书主要从灯具的演变过程:造型的演变、材质的演变、燃料的演变、纹样的演变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同时,还阐述了包含在这些灯具中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抽象的灯艺术大多是存活在人们意念中的灯,它可能是神话中的某一个灯的形象,也可能是小说、诗词中的某一个灯的意象;它可能是某种意念的凝聚,也可能是某种情感之源。它虽然不像具体的灯具那样具体可感,却以一种无形的形态生动地存活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并且提升了灯艺术的文化内涵。
随着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使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从古到今,它不仅是人们获取光明的源头,而且人们将它逐渐意念化,成为某种文化观念的象征。所以,灯在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存。比如,人们把它应用在诗歌中,以表达人们对光明、母爱、爱情、友情的向往。在唐代,颜真卿的破暗光初白的咏灯诗句,点破了灯光驱暗,可以白昼;而《宋史王次翁传》有次翁入太学贫,甚夜持书, 就旁舍借光之、匡衡勤而无独,凿邻舍壁借光读书的记载,成为妇孺 皆知的典故。人们还把灯应用在日常的各种习俗之中,如观灯、张灯、放河灯、舞龙灯、划灯、勾灯、割鸡仪式、担灯、舞鹿子灯、送灯、舞鱼灯、点 塔灯、放海灯、酒灯会、躲灯等,以寄予各种美好的祈愿,如祈雨求子、纪念亡者、护送亡灵、祈求平安、消病除灾、祈福丰收等;人们甚至把它演化成民间游戏,如猜谜灯、灯酒会等,在轻松的氛围中显现灯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人们还把灯具与市井文化联系起来:耍螯山灯的、卖灯支碗儿的、滚灯、换取灯儿等,都强化了灯的精神气质和实用功能;人们还制造了很多有关灯的民间艺术品,如灯船、面灯等,为的是让灯的象征意义在人们朴实的 生活中熠熠生辉;中国古代的灯还飘洋过海,如越南点天灯的习俗,成为华人思念家乡的传统活动;有些灯具甚至还成为东西方文化或者是各地域文化交融的见证载物人们围绕着灯,展开了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和物品的创造,其背后的驱使力量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与对光明的追求。灯是由火开始的文明演化的产物,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作为灯具的实用物品,而成为人们寄予希望的精神物品!因而,本书的灯艺术除了描述、 分析、阐释中国古代灯具的起源、发展及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等,同时 更着重描述分析了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而存在的丰富内涵和文化表 征。灯从诞生之日,便带上了很深的文化烙印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书的主要题材是集中在有关灯的形制演变、内外发展规律、文化象征和民俗意蕴等方面的探讨,通过有形的灯具及与灯有关的习俗来探讨其背后无形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部分题材既有具体可感的灯具,也有关于灯的艺术文化内涵、民俗礼仪和风俗习惯。本书通过图表的形式梳理了古代各时期、各地区的灯具发展概况、古代灯具的品类以及有关灯彩的习俗,以说明灯在古代的发展状况,同时佐证灯艺术的文化意义及其象征功能。通过对典型灯具的描述和分析、有关灯的民俗文化事象的研究,以阐释中国灯的艺 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本书借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和古人相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人们寄予在灯中的希望,以佐证灯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本书还借助灯与其他造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并论证灯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外规律以及重点突出的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有关中国灯艺术的研究并非完全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过去的文献、专著和论文中,有过一些关于此课题的研究。这些相关的著作及其他研究成果中大多着重于关于古灯的收藏与鉴赏,以及关于地方灯具以及灯俗的介绍。本书在此基础上,把具体可见的灯具扩展到具象与抽象兼有的灯艺术,除了梳理中国灯具发展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外,特别地要挖掘和阐释隐含在灯具中的造物文化精神。
前人对灯的研究一般都囿于具体可感的灯具,本书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本书的灯艺术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物质形态的灯具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关于非物质形态的灯的研究。物质形态的灯具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古代灯具的形制、材料、燃料、结构等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由它而折射出来的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的生活理念及造物思想。而关于非物质形态灯的研究主要是脱离了具象的灯具形态,而专门探讨人们附着在抽象理念中的灯上的情感意识和文化内涵。这两部分的研究相互交织,共同烘托了中国灯艺术的研究价值。
从美学的角度,本书主要梳理中国灯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其材料、造型、结构、燃料的演变过程。其中,重点探讨的是它自身的演变规律和特点,以及灯具与其他造物形制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古灯的分类、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从文化学的角度,本书重点探讨中国灯艺术在民俗文化中的存在形态和象征意义,尤其是挖掘凝聚在灯艺术上的民俗心理和民间信仰。在这个层面更能看出:灯分为现实中的灯和意念中的灯。作者通过对灯这样一种能够体现族群民俗心理变迁的造物艺术的研究,试图探讨出一种民俗艺术的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其他类似题材加以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了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的社会价值及其功能。在这个方面,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存活于人们的意念中,甚至成为喻志的文化对象或者联系族群成员的精神纽带。
综上所述,本书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各时期、各地区的灯具艺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阐述。通过完整的图表(时代、材质、燃料、造型、纹样、重大突破)来总结归纳各个时代灯具的创造情况。通过这些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灯具艺术的演变过程、性格特征等。
2 本书除了整理归纳现实生活中的灯具,也梳理总结了人们意念中的 灯,并阐述它们的文化象征意义。这部分的研究恰恰最能显现出灯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造物门类而特有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3 本书重点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灯具及相关的灯彩习俗,并将之归纳为图表来予以说明,尤其阐释和挖掘了这些民间灯具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蕴,深入分析了这些灯具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
4 本书对灯的分类作了较为详实的论述,并且从多个视角对灯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这为归纳阐述灯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文化内涵、民俗意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本书还对中国古灯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动力结构作了较为独特的分析。
正如英国当代学者 W H 沃尔什所说的: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只能研究发生了
什么事情,却不能说明那些事件何以会如此地发生,那就绝对没有完成他的
任务。[1]
6 本书除了梳理阐述了中国灯艺术的过往历史、存在形态、文化意义,而且还对其现当代的设计及旅游开发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因而,本书既有纵向的研究以阐释中国古代灯具自身发展的演变规律,也有横向的研究以阐释灯作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而展现的性格特征、文化意义、社会价值及其对现代灯具设计及有关民俗旅游应用的启示。
二、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灯艺术的研究,前人也有相关的一些著作和论文。这些著作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是关于古代灯具鉴赏的著作,比如:吴少华的《古灯千年》、郭灿江著的《光明使者:灯具》、孙建君、孙和林编著的《民间灯具》、殷小林著的《古灯史话与收藏》、顾行伟编著的《古灯瓷话》、孙建君、高丰著的《古代灯具》等。这类著作基本上以年代为轴线,以历史的演变为基点而介绍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典型灯具及其燃料和制作材质等。这为后人的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除此以外,并没有对古代灯具进行非常深入的阐释,尤其没有深入分析古代灯具发展演变背后的动力和内因,也较少剖析古代灯具中隐含的文化意蕴和民俗内涵。在这些著作中,吴少华的《古灯千年》显得较为深入一些,它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灯具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但总体来说,这本著作还是主要用叙述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古代及近代的灯具。
除了以上专门论述灯具的著作外,还有一些有关灯具研究的成果包含在某些著作之中。比如,在沈继光、高萍的《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一书中,有一部分老物件介绍的就是古老的灯具,这些灯具非常与众不同,显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智慧和技艺。在蔡利民和高福民主编的《苏州传统礼仪节令》中,两位作者特别地描述了苏州的地方灯彩艺术,成为苏州传统礼仪节令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王树村著的《中国民间美术史》一书中,专门有一篇是灯彩灯画篇。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着重描述了自唐代以来的中国灯彩灯画艺术。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把灯彩灯画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中国画相比较,显现了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在卢兆荫的《满城汉墓》中,作者以考古的方式论述了汉墓中出土的几件灯具,如长信宫灯等。在刘晓春的《仪式与象征的秩序》著作中,有一节内容是:游花灯:村落政治的仪式表演。在这节内容中,作者重点探讨了从源村的过灯缘起以及过灯的文化政治意义来看,过灯的意义与象征除了被民间广泛寓意的灯与丁之间的隐喻关系之外,还被村民赋予了认同家族统一体的文化政治意义,通过游灯仪式达到人丁兴旺的家族目的,使家族在人口数量上抵制外姓的实力[1]。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关灯的文学成果,它们或以诗句的形式点饰了灯的喻志功能、古人寄予其中的各种情感,或以文学片段的形式描绘了古灯烘托下的繁华盛世、社会俗景。
关于中国古代灯具的研究,除了一些著作、古代的文学作品《金瓶梅词话》及一些风俗志,如《燕京岁时记》、《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以外,其他的一些古代文献,如《天工开物》、《京都风俗志》、《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开元天宝遗事》等也有关于灯的描述。另外,也有一些论文则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灯艺术某一个方面的文章。比如,周星在论文《灯与丁:谐音象征、仪式与隐喻》一文中探讨了灯在民俗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还有以论文的形式而出现的一些零星的有关灯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论文在《考古》、《文物》上发表。
尽管前人的研究不尽完善,但它们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后续研究起到了关键的铺垫和启示的作用,尤其是为我们积累了丰厚的灯具图片,这为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资料。然而,从前的成果较少非常系统地去阐述灯具的形制、材料、燃料、发展演变规律、文化内涵和民俗意蕴、社会功能等。因此,本书试图以年代为纵向研究探讨灯具的历史发展演变,同时以文化的继承、发展及相互间的影响为横向研究,深入阐述中国灯艺术中包含的内涵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从学术的角度来划分,研究方法一般分为四种:一为指导性的研究方法;二为形式逻辑的研究方法;三为各门学科能共同使用的方法;四是各自学科独立的研究方法。其中,形式逻辑的规律主要指论文的观点保持前后一致,互不冲突,因此,形式逻辑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各门学科能共同使用的方法则有演绎法、归纳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等等。对于艺术学架构中的民俗艺术研究,其性质、研究对象和具体任务,决定了较适合使用具有实践性或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中国古代艺术作为民俗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造物门类,它既有作为民俗艺术的一些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个性,因而,我们对于它的个别研究应该具有较为独立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涉及许多图像资料和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取:一是文献资料搜求法,另外一种是田野采风法。
文献搜求法在性质上属于定量分析法,是利用第二手资料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也叫历史资料法。它通过搜集历史上各种图像资料、地方志文献、笔记、小说等文献著作和其他历史资料,筛选与灯具有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统计,从中归纳灯具的品类、发展演变规律,以及风俗文化的意蕴、象征意义等。有些资料不仅能直接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中获取,可能通过网络检索而获得。
在文献搜求的过程中,最难的是筛选资料。面对洋洋大观的资料,首先要对这些资料通读一遍,通过一些辅助性的工具字典,考证这些既有成果的真实可靠性,然后再把其中能说服本书观点的资料选择出来。
关于灯具的资料,仅仅从文献中获取是不全面的,而田野采风法可以获取更多生动的实例。田野采风法主要是到收藏家中、博物馆、农村乡间、古董市场而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可以辅之现场采访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要鉴别真伪,具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以弥补文献的缺失、考证文献的真实性。
田野采风的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准备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分:案头准备、选点、物质准备等多个方面。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调查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与信息提供者合作、参与观察、现场访谈、绘画与照相、撰写等方面的工作。第三个阶段是资料整理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建立档案、编辑资料、电子典藏与属性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面对庞杂而丰富的中国灯艺术,本书重点选择那些最能代表中国灯艺术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最能展现时代面貌、最能体现中国古代造物精神、最能展示中国古代造物心理、最能展现中国古代造物内涵的例子来加以描述和分析。
本书对中国灯艺术的研究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对灯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的考证;二是考证灯为独立发展的艺术门类而自身形成的性格特征,如分类、艺术特征、社会功能与价值;三是论述它与其他造物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等;四是深度挖掘包含在中国灯艺术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蕴;五是阐释研究中国灯艺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本书的研究序列为:一、灯的起源及发展概述;二、中国古灯演进的内外规律;三、中国灯的分类方法、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四、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意蕴;五、中国灯艺术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六、结语。在这几章内容中,中国古灯演进的内外规律、中国灯的分类方法、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意蕴是本书的重点。
张道一先生将民艺学的研究方法分为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四个方面。[1] 本书的研究也是基于以上四个方面,对中国灯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把灯放入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之中,考察其文化的承传、习俗等因素以及民众的审美心理,探讨其文化意义、社会功能;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将灯分类,并归纳其发展演进规律,探讨其艺术特征和象征意义;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其与其他造物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中国古代造物的规律;运用专题研究的方法,对灯艺术的造型特征、内在发展规律、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本书从各个学科,如图像学、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个角度,综合运用了以上各个研究的方法:从艺术学的角度对灯的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整体的研究,由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归纳出蕴涵在中国灯艺术中独特的精神意蕴;从图像学、文献学的角度,总结出中国灯艺术的造物精神及其研究意义;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灯艺术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和象征意义;从考古学、历史学的角度得以考证中国古代灯具自身演进的规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阐释有关灯的仪式背后所隐含的社会象 征和功用;从统计学的角度,归纳各个时代灯具的造型、材质、纹样、燃料等。
从内容到方法,本书所展现的内在思路是:通过对中国灯艺术的起源、分类、艺术特征、社会价值、文化内涵、民俗意蕴的阐述,得以考证灯艺术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门独立的艺术造物形式的内外发展演进规律,以及它的性格特征、文化意义、精神特质、研究价值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