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丽娟老师作为上海市教委选拔出的普教系统研究人员赴美访学,在美东*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在石淑芳教授的指导下,亲历并卷入了美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本书采用叙事手法,两个我交相辉印,既分离又交融,介绍了美国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过程,尤其是困难和努力,细节中让人感叹美国教师之不易。美国学生能获得一流的服务,与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不懈付出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拥有红龙的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学校概况、聆听校长、教师课堂、学生学术节、评价指标和淑芳的考核情况。
第二部分:悬崖边的挑战,以淑芳的课程Come to the Edge为例,介绍了教师的教学情况。其中包括与学生的沟通、到小学实习。从这一部分,读者管中窥豹,可以了解到美国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风貌。仲丽娟老师作为上海市教委选拔出的普教系统研究人员赴美访学,在美东*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在石淑芳教授的指导下,亲历并卷入了美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本书采用叙事手法,两个我交相辉印,既分离又交融,介绍了美国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过程,尤其是困难和努力,细节中让人感叹美国教师之不易。美国学生能获得一流的服务,与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不懈付出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拥有红龙的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学校概况、聆听校长、教师课堂、学生学术节、评价指标和淑芳的考核情况。
第二部分:悬崖边的挑战,以淑芳的课程Come to the Edge为例,介绍了教师的教学情况。其中包括与学生的沟通、到小学实习。从这一部分,读者管中窥豹,可以了解到美国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风貌。
第三部分:从数字''移民''到''原住民''之师,介绍了淑芳的科研情况。她从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到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因为奖学金的缘故,后来主攻信息技术与教学专业,这是一个艰难的转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Marc Prensky所言,她这样的人是数字时代的移民,而她的学生一出生就接触信息技术,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这一部分留下了她的学术成长轨迹,由此也可了解到美国师范大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关联。
第四部分:行走在康奈尔和孔子之间,介绍了淑芳的服务情况。淑芳的家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伊萨卡。她认识了伊萨卡小学的校长后,把这个资源介绍给学校。每年,师范生到小学实习,小学也得到淑芳的指导和帮助。淑芳是山东人,她又把曲阜师范大学与学校成功牵手,两校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产生了国际影响。从这一部分,读者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对教师在服务方面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