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1.教材丰富,品种齐全。含盖了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的视觉设计类工业设计类工艺美术类服装与时尚设计类空间设计类动画与数字媒体设计类人物形象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类等所有类别的大部分教材。既有经典的传统专业教材,又有新兴的专业教材,且课件、PPT等配套元素齐全,能广泛适应各层次的教学需要。 2.专家指导,特色鲜明。得到业界权wei专家的指导支持,吸取了教育部的改革精神和成果,广泛听取了各院校相关专业领导、专家和一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融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符合教改主题,以探索、yin领人才培养模式。 3.结合实例,体例新颖。结合实际,教材采用zui合适的理念和体例进行编写,力求使教材适应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 4.加强实践,联合编写。立足教学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实践要素,很多编者是来自院校和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很高的优秀教师。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这些骨干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发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课程模式和教材。 5.注重层次,兼收并蓄。教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思想,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学要求。 6.立足全国,广取所长。编写老师有全国2
|
內容簡介: |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从属于造型艺术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具体而言,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大类中,以传统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为代表的两大类型文化载体。《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共分六章,包括了本质论,门类论,发展论,作品论,市场论和教育论六大范畴。分别从概念和原理,类别和载体,演进和趋势,作品和审美,流通和营销,教育和传承等维度,全面深入探讨了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属性和社会呈现特点,集艺术学和文化遗产学交叉学术成果之大成,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本书借鉴了近年来文化遗产学和美术学研究的新认知新成果和新案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认识城乡建设中出现的发展与保护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借鉴开发利用,作为乡土教育和国情教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性质,特点和践行等方面,也有很多建设性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
關於作者: |
张昕,男,1959年11月生,北京市人,199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曾经担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美术学系主任。并兼任湖北省美学学会秘书长,湖北省教育厅高校美术与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硕士研究生导师。
|
目錄:
|
第yi章 本质论
第yi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质
第二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特征
第二章 门类论
第yi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二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门类
第三节 各门类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发展论
第yi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第四章 作品论
第yi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构成
第二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第五章 市场论
第yi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通与消费
第二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第六章 教育论
第yi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教育
第二节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
|
內容試閱: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而提出的概念,是为了补充完善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所产生的遗漏现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个公约明确指出其保护的对象是世界范围内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显然指的是物质遗存;而文化遗产则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群、遗址、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对文化遗产的深入认识,人们发现用建筑群、遗址、文物是无法全方位涵盖人类的文化活动遗留下的痕迹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并不单单为我们留下了具体可感的遗留物,同时还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在巴黎举行了第三十二届会议,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文件,《公约》第二条明确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紧接着,我国在2005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文件,这个文件也是我国第yi次在政府性文件中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在这个文件的第二条,对非遗做了一个进一步的解释:非遗被认定为各个民族时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内,它和自然遗产是有所区别的。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①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造、继承和发扬,否则就可能会消逝。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与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对应的,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具有物质性的,实际上,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物质作为依托,并且通过物质的媒介或载体反映出其精神、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有:?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