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編輯推薦: |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然而农民的灌溉问题却未获得根本改善,调查研究表明zui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农田水利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基本灌溉单元的灌溉管理秩序失序,基本灌溉单元无法形成有效的用水组织模式,因而使得大水利无法与小农户对接。农田水利困境的解决之道在于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灌溉管理,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能力建设。本文的特点是:是以对沙洋县十多个乡镇、各级水务管理部门的经验调研为基础展开的研究,是一部经验研究、政策研究,同时兼具一定理论性的著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总结描述了当前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分析了农田水利困境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田水利发展的对策建议。 zui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农田水利的基本问题,其解决之道在于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灌溉管理,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能力建设。
|
關於作者: |
吴秋菊,湖北潜江人,1986年8月出生,法学博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0年以来,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展驻村调研,调研时间累计超过400个工作日。主持和参与国家ji、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及调查报告10余篇。
|
目錄:
|
第yi章 导论
第yi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基础背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农田水利治理制度变迁
第yi节 农村集体经营体制时期农田水利治理制度
第二节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时期农田水利治理制度
第三节 农村新双层经营体制时期农田水利治理制度
第三章 农田水利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基于对沙洋县灌区的考察
第yi节 沙洋县农田水利发展情况
第二节 沙洋县农田水利发展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农田水利治理困境解析
第四章 农田水利的性质再认识
第yi节 灌区末级渠系的工程体系
第二节 农田水利的一般性质与基础特征
第三节 灌区末级渠系的性质与特征
第五章 农田水利的治理之道
第yi节 灌区末级渠系的治理模式
第二节 灌区末级渠系的治理主体
第三节 农田水利治理的制度建设
第六章 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第yi节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意义
第二节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路径
第三节 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改革底线
第七章 结语
第yi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若干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书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A 湖北省沙洋县官镇马沟村委会用水户协会的规章制度
附录B 沙洋县水务局关于在全省试行农业灌溉水费统筹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关于中国,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有一个有趣观点,他说我们的优势具有举国体制,能够迅速进行整个社会体系的动员,因此在短时间内将大事办好。而当下中国社会治理zui缺乏的则是办小事的能力。所谓办大事,就像修建三峡大坝,前前后后我们移民百万人口,没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不可想象的。而农田水利中的灌区末端体系建设,则是典型的办小事,也便是作者在本书中所研究的治理zui后一公里的问题。
站在末端角度看,我国农田水利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组织化阶段;二是经营体制改革后的集体统筹阶段;三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国家投入建设阶段。在第yi个阶段,取消家庭经营单元,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模式下,末端水利供给被内部化为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私人物品,集体组织内部的投工投劳带来我国农田水利巨大建设成就。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还依靠六十七年农业学大寨期间打下的基础。第二阶段,我国恢复家庭作为农业基本生产单元,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在农业生产的私人环节上存在投资激励,但是在农业生产公共环节却无效率。八十年代初期,在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小规模家庭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公共环节面临的不足,因此强调集体在一家一户办不好和不好办事务上发挥统筹经营作用。这一时期的末端农田水利主要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解决。
家庭为基础、集体实施统筹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在八九十年代基本为农民提供稳定而又保障的农田水利服务。这一模式维持到2000年左右开始失效,原因是农业生产剩余不足,造成农民负担过重。随后国家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并于2005年左右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税费改革属于惠民工程,取消皇粮国税,获得农民对国家的极高认同。另一方面的后果是,打破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农业统筹经营的物质基础。为巩固税费改革成果,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文,明令禁止农村收取土地承包费,自此之后,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集体内部公共品自主供给机制瓦解。湖北沙洋县的农民,将税费改革之后集体退出统筹经营状况,称为第二次单干。本书作者在调查中,观察到这一点。
第二次单干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在于,丧失集体组织的农民,需要单个解决农田水利问题。在户均不过十亩,且地块高度插花分散的情况,农民发展出机井一类纯私人品的农田水利设施。这类一家一户自我供给的农田小水利,不仅成本高,而且抗风险能力差,更关键的是形成对既有的水利系统的分割替代,农民陷入不合作均衡中。
农田水利建设被视为新中国以来社会建设的巨大标志。灌溉面积从建国初的2.5亿亩,增加到1980年的7.3亿亩,年均增长3.7%。在物力匮乏的年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深度社会动员下的群众参与。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印度,印度耕地面积超过中国,粮食产量却不及中国一半,现在依然存在大量饥饿人口。农田水利条件落后是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印度的农业灌溉主要以井灌为主,部分农民还维持靠天收状态。新中国以来的水利事业全面发展,显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没有经历过土地革命和社会革命,印度既缺乏在私有土地上进行系统化水利建设的物质基础,也缺乏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社会基础。
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具有较长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走向现代国家的第yi步是形成办大事的能力。唯有经过全面深层的社会运动,才能打破既有的社会结构,甩掉社会进步的包袱。这一点,在新中国以来的六十多年中做到了,通过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建设,完成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重新建设。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矛盾不可转嫁和代价不可外移的条件下,只能通过社会动员来积蓄力量,以寻求发展。基于这种办大事能力,中国当前正在弯道超车,实现着民族复兴梦。
然而,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的还离不开办小事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持续强大,中央财力一路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家转变过去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进行社会建设的模式,日渐转向依靠国家机器提供社会治理公共品的方向。伴随农业税费改革推进,国家加大惠农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透过政策演变来看,政策设计者认为农田水利的关键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农田水利供给理解为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问题。这一思路忽视农田水利末端体系建设的根本在于组织机制建设,即,动员千家万户农民参与到公共品供给过程中来。离开农民的参与,国家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会一直面临重建轻管问题。
受内部合作困境与外部交易成本困扰,末端公共品供给是全世界的难题。稳定而有效率的办小事能力需要经过长期演化逐步形成。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探索过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供给机制,包括推行水资源商品化,学习世界银行推广用水户协会组织,以及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等。从实践来看,很多这类基于理念出发改革做法都没有取得良好成效。基于对这些实践做法的考察和反思,作者zui后提出要重回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珍惜土地集体所有制。如同现有的农田水利系统是值得依赖的前期社会建设成果,针对这些末端公共事务治理的农村基本制度,也是值得珍惜的前期社会建设遗产。将国力优势和体制优势真正转化为zui后一公里治理能力,是我国走向治理现代化的下一阶段任务。
本书所研究的农田水利末端体系问题,本质国家机器与千家万户农民对接问题。将水利作为透视国家治理的窗口,既是学术上的经典命题,也是考验当前国家 zui后一个公里治理的真实问题。本书作者及其所属的华中村治学派,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学与水资源学之外,开辟的乡村水利治理研究视角,具有极高理论价值。本书的结论超过农田水利本身,具备关于当前中国基层治理问题的一般针对性。
桂华
2017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