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文化概况、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为着眼点,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透析了差异的深层原因,又指出了跨文化交流中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五章,分为两大部分。*、二章为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沟通障碍,以及克服障碍的技能和方法。第三、四、五章是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部分,分为世界文化综述、世界地域文化、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本书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各部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可独立成章,方便不同专业的师生讲授、学习。 本书既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汉语国际教育、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金融、旅游管理、广告等专业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公共素质课教材或文化素质基础读本,是青年学生学习跨文化理论与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交流能力、打造个人交际魅力的必备书籍。
|
關於作者: |
蔡青,女,1966.08。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柳州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广西壮欢总会柳州分会名誉会长;广西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近年在全国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广西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各级奖励10多项。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1
一、文化的定义 1
二、跨文化交流学 3
复习思考题 8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间的交流 9
第一节 文化概论 9
一、文化的构成要素 9
二、文化的特点 11
三、文化的基本功能 12
第二节 文化和交流 13
一、交流 13
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7
第三节 跨文化的交流 21
一、跨文化交流的定义 21
二、跨文化交流的形式 22
三、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3
四、跨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24
第四节 跨文化交流的构成、现状和展望 26
一、跨文化交流的五要素 26
二、当前形势下跨文化交流的现状、趋势与应有的原则 27
三、网络与跨文化交流 29
复习思考题 32
第二章 跨文化交流学理论和方法 33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基础 33
第二节 影响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 33
一、不确定性减少理论 33
二、文化冲突理论 34
三、适应理论 35
四、文化维度理论 36
五、社会认同感理论 39
第三节 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障碍 39
一、语言障碍 39
二、交流风格的障碍 40
三、文化心理的障碍 43
第四节 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 47
一、文化休克 47
二、跨文化交流意识、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48
三、非语言交流 50
复习思考题 53
第三章 世界文化综述 54
第一节 宗教文化 54
一、宗教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 55
二、基督教文化 57
三、佛教文化 64
四、伊斯兰教文化 71
五、宗教文化余论 78
第二节 艺术文化 79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 79
二、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与成就 81
三、西方艺术的总体精神 88
四、西方艺术风格 90
第三节 服饰文化 98
一、中国服饰文化:含蓄端庄 98
二、西方服饰文化:个性张扬 99
三、其他地区的民族服饰 100
第四节 礼仪文化 105
一、礼仪的基本概念 105
二、礼仪的类型 107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113
四、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117
五、中西方礼仪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119
第五节 民俗文化 120
一、民俗 120
二、民俗的基本特点 120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22
四、中国民俗 124
五、亚洲其他各国的民俗 132
六、欧洲各国的民俗 142
七、美洲各国的民俗 153
八、非洲及大洋洲各国的民俗 162
第六节 饮食文化 170
一、饮食 170
二、饮食文化概述 173
三、世界饮食文化的区域概述 175
四、中国饮食文化 178
五、世界部分国家饮食特色 185
复习思考题 200
第四章 世界地域文化 201
第一节 欧美国家 201
一、帝国汇集之地欧洲国家文化 201
二、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文化概述 204
三、美洲 207
四、美国 208
第二节 亚洲国家 213
一、太阳升起的地方亚洲国家文化 213
二、菊与刀共舞日本文化概述 214
三、恒河岸边的辉煌印度文化概述 218
第三节 拉丁美洲国家 223
一、拉丁美洲概况 223
二、拉丁美洲古代文明 224
三、拉丁美洲近代文明 229
四、拉丁美洲现代文明 231
第四节 非洲国家 233
一、骄阳的印记非洲国家文化 233
二、尼罗河的女儿埃及文化概述 234
三、龙虾之国喀麦隆 238
复习思考题 241
第五章 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 242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 242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242
二、重和谐与统一 243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244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245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245
一、历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246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47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51
第三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257
一、丝绸之路 257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258
三、佛教东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60
四、西学东渐 263
复习思考题 266
参考文献 267
|
內容試閱:
|
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初版已经发行几年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已跃升至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句俗话,却也是句大实话。单看每年出国旅游人数的增长就足以令人咋舌。中国历史上,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没有哪个时代的国际交流规模能比得上今时今日。但是,随着中外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各种矛盾和尴尬也层出不穷。因替子女刮痧被错判虐待儿童的,因不通风俗而怒目相向的,一再现于媒体;甚至有离谱到出国旅游被误送难民营的。这些矛盾和尴尬的出现,是我们与世界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交流,才能逐步减少类似的文化差异或跨文化交流障碍引起的种种矛盾。
有交流才有理解,有交流才有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和当今世界的格局,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良好环境。2016杭州G20峰会提出的对世界经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期望,其实同样适用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本书由广西科技大学从事跨文化交流教学及研究的相关教师撰写,全书由蔡青策划并提出框架,陈晓锋草拟了大纲并经过参编人员讨论完善后分工进行编撰。具体为:吉彦波负责绪论及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李跃敏负责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四节的编写;刘莹负责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陈晓锋负责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部分、第三节、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于哲霏负责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的编写;蔡青负责第三章第四节的编写;包小玲负责第三章第二节部分、第五章第一节的编写;钟琼华、李彩霞负责第四章第一节的编写;韦依娜、邓杏华负责第四章第二节、第四节的编写;黄劲负责第四章第三节的编写。本书的最后统稿和审定由蔡青负责,于哲霏、陈晓锋参与了初稿校对及统稿工作。
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在跨文化交流事业繁荣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心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整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次再版,最主要的改进是对原先比较薄弱的理论部分进行了补充,使之更为系统和完整。但是由于本书所涉内容过于庞杂,而编者水平有限,部分问题依然存在,恳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再版,得到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责任编辑郭东青女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谨致由衷的谢意。
编 者2017年12月
前 言
跨文化交流并非现代社会的一项新尝试,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交流的典范。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我们都会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一些外来文化,甚至与拥有外来文化背景的人物打交道。然而,虽然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带来文化全球化。文化不可能出现统一的标准或统一的模式,更不能像世界贸易组织那样制定众多国家公认的规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继续存在。
在面对外来文化,或者在与外来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对彼此的文化差异毫不在意,或者缺少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那么,跨文化交流就会产生障碍,往往会弄得当事人啼笑皆非,或者使要办的事情事与愿违。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赠送礼物。如果是送给中国人,中国人会客气地说:哎呀,这么贵重!您留着自己用吧。对此,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的客气是要与他保持距离,因为你拒绝他的礼物。结果当然会很不愉快。而如果是中国人送礼物给外国人,他会说:哎呀,我正需要这个呢!赶紧打开看看吧。这两个例子里,都充满了客气,但是,如果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就会产生交流障碍。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某歌舞团赴日演出。一天,他们乘坐的大巴正好停在一所邮政局门前。一位陪同的日本女演员用手指着窗外的邮政局,然后又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个便字,示意身边的一位中国演员看,中国演员不解其意,这位女演员又写下手纸二字。中国演员以为对方内急找手纸,却不知道日本人称邮政为邮便,而称信为手纸。日本女演员是想问:你来日本后,给家人写信没有?
对文化差异的漫不经心也会产生误解。法国前国防部部长就曾质问中国的一位新闻人士:中国人喝酒为什么强迫?为什么不喝就是瞧不起他?为什么让我喝醉,出现丑态,大家就高兴?这是什么意思?下次再去中国,谁让我喝酒,我就不上谁那儿去。中国人的好心肠被当成了驴肝肺。再比如,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说话的时候,经常眼睛不看对方。这种类似的小习惯上的差异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跨文化交流,是现代人必须学会的一项基本功。而作为研究这一领域的学科,跨文化交流学,其核心就是研究文化与交流的关系,特别是文化对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跨文化交流学诞生于1959年,在这一年,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概念。此后,跨文化交流学开始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确立,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流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研究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交流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及传播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至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流学的相关理论开始被应用于国际商业领域。
我国学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交流学这一领域,当时研究的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此后不久,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译文本也开始相继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学》、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郭镇之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麻争奇译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1995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会议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多所高校的外语系设立了跨文化交流学专业,很多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关系、旅游管理等涉外专业中也开设了这一课程。尤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跨文化交流学开始在其他专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作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传播学分支之一,跨文化交流学逐渐开始展现其应有的独立性。
本书的编写,立足于对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以及对相关教材体例的探索和尝试,力图多角度、多侧面、深层次地介绍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体例方面,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跨文化交流学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第二部分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服饰、饮食、礼仪、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本书既适合作为跨文化交流、汉语国际教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公共素质课教材或文化素质基础读本,是青年学生学习跨文化理论与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交流能力、打造个人交际魅力的必备书籍。
本书由广西科技大学从事跨文化交流教学及研究的相关教师撰写。全书由蔡青策划并提出框架,陈晓锋草拟了大纲并经过编写人员讨论完善后分工进行编撰。具体为:吉彦波负责绪论及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李跃敏负责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四节的编写;刘莹负责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陈晓锋负责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部分、第三节、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于哲霏负责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的编写;蔡青负责第三章第四节的编写;包小玲负责第三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的编写;钟琼华、李彩霞负责第四章第一节的编写;韦依娜、邓杏华负责第四章第二节、第四节的编写;黄劲负责第四章第三节的编写。本书的最后统稿和审定由蔡青负责,于哲霏、陈晓锋参与了初稿排版及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错误和偏颇在所难免,恳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书籍文章,汲取了众多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丰富营养。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本书的责任编辑郭东青及相关校对人员,他们在为本书校对的过程中,为我们指出、改正了许多错误,他们在多次的审阅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的出版社、编辑及各位专家、学者同仁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 者
2011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