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科学技术哲学论集(日月光华.哲学书系)

書城自編碼: 30865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陈其荣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6334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9-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502/41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自然辩证法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一门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98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把自然辩证法学科正式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的不断扩展,经过科学共同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学术探究的焦点与热点频频出现,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开拓,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内容获得了极大的更新、丰富和发展。本论文选集所选论文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与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思考。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二十九篇代表性论文,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与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以总论、自然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研究、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六个部分分类编排。
關於作者:
陈其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哲学与自然史、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向的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自然哲学》《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论、科学论与方法论的新综合》等。
內容試閱
序言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哲学中充满活力、富有生
气的一个分支。原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曰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自然辩证法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一门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98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把自然辩证法学科正式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的不断扩展,经过科学共同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学术探究的焦点与热点频频出现,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开拓,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内容获得了极大的更新、丰富和发展。
本论文选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与教学所取得的成果。选择的二十九篇代表性论文,大体上按总论、自然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研究、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和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六个部分予以分类编排。
一、总论。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科学技术哲学一文阐
发了将科学技术哲学作为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的见解。这一新范式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又囊括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而它们皆由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组成。作者把科学技术哲学视作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并论述了这一学科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与意义。
二、自然哲学。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一文通过自然哲学史的反思,提出了把自然哲学理解为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的思想,揭示了当代自然哲学的主要特征、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自然哲学的复兴一文揭示了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之间本质联系,论述了自然哲学探索与科学哲学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思想。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意义一文提出,自然不仅对人有工具价值,还有其内在价值,即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不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内在价值论突破了人类中心论和主客二分的哲学理念,超越了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念,升华了传统的天赋人权的观念。现代哲学的转向: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一文解读了现代环境伦理学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和自然的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哲学从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转向研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趋势、标志、理论基础和重大意义。多宇宙论及其哲
学意蕴一文阐释了多宇宙论这一自然哲学中大胆而震撼人心灵的理论,描绘了一幅包括我们的宇宙在内的诸多宇宙的科学宇宙图景,涉及了一与多、部分与整体、可能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等哲学范畴,讨论了人能否认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其他宇宙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问题。
三、科学哲学研究。论科学合理性与科学进步一文聚焦于科学合理性这一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从合理性的多元性、科学进步合理性模式的社会历史性和不完备性等方面阐释了科学合理性和科学进步的概念,认为只有用科学知识社会学来补充科学哲学以及把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方能诠释科学是何以合理的和进步的。广义科学划界探究一文将以往只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科学划界研究扩展到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整个知识领域,尝试性地提出了广义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把它对内运用于区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外运用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学,并讨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的系统化特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解
与解释阐发了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与辩证统一的思想,论述了它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解释一文主要讨论了定律解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必要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定律解释的逻辑模式。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一文将唯科学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认定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唯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它能够推广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总是积极的和有益的,通过科学及其发展能够保证人类社会的进步。指出绝对的唯一性、完全的决定性、价值的中立性、狭隘的工具理性是唯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认为用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实现两种文化的并协共进,是对唯科学主义的一种超越。
四、技术哲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一文依据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并指出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当代比较一文通过对当代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趋向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的考察,论述了科学与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和比较了科学认识论与技术认识论的范畴和模式,指出不论是科学实践还是技术实践都涉及实在、形而上学信念、主体与客体、目的和方法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化即形成科学技术认识论的动态过程和发展;以虚拟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人的实践形态由现实实践向虚拟实践的拓展,科学技术认识论模式从现实性向虚拟性的转换,形成了虚拟认识论模式。论技术哲思的三个阶段一文认为,人们对技术
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是当代技术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主要体现在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提出和经验转向的发生,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主要运用STS的理论与方法,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典型案例,分析科学技术创新的系统发生机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研究一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考察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创造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剖析了获奖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与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重要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探究一文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获奖成果具有较长检验期的基本特征,揭示了造成这一基本特征的实践检验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指出较长的检验期,反映了诺贝尔奖的评定在本质是一种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家所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确认。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一文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凸显了现代自然科学学科交叉的发展态势,说明科
学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和新学科的产生,往往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合作奖项及其人数在不同时段所占比例的分析,展示了荣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工作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合作的趋势,说明从事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背景,而且还要依靠众多科学家在各项研究工作中的通力协作。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一文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人数与比例的统计分析,发现高达90%左右的科学家是由于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从而彰显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一文以获奖者做出获奖研究工作的所在国家为标准,统计了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人数,发现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高度集中于美、英、德、法等主要创新型国家;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创新型国家具有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独特
且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拥有培养和造就科学精英的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揭示了作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精英进行获奖研究工作的创新机制、社会支持系统。
六、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21世纪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一文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学科趋势的考察,联系国内外著名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实际,揭示了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的必然性,并就我国大学如何推进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文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学历的追溯,发现这些科学精英攻读与取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考察他们从事获奖工作的研究机构,发现他们也都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探明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由于这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模式、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机制,以及拥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优势学科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并就当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的差距和实现的途径等,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精英的造就一文紧密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翔实而鲜活的思想资料,分析和论述了作为科学精
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如何造就出来的这一极具魅力的主题,从而为我国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个可资借鉴与比较的范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述评一文概括和总结了我国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由于主题重大,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理论难点多,仍需艰辛探究;应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通过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综合性研究,才能揭示具有普遍性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宏观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点上深入开拓、与时俱进,教学创新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等几篇文章,是笔者在为全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过程中撰写的。彰显了此门课程教学的两个显著特点:(1)注重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紧密结
合,在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点上进行开拓性研究,不断更新、精炼和深化教学内容,致使这门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在教学中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努力帮助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用以分析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以及指导科学研究。
以上即是对这本论文选集之内容和观点的简要引介,可供读者翻
阅本书时参考。论文选集大致反映了作者探索未知、不懈钻研、辛勤耕耘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本人的所想、所问、所思与所行。鉴于本书涉及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肯定会存在着一些疏漏、不足和不当之处。尤其是那些既是前沿又是热点的难度大、分歧多的问题,著者所形成的一些见解与得出的一些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不成熟的、值得商榷的,诚盼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判、雅正。
本书的付梓出版获得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关注和资助,在此深致谢忱。同时,致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赵伟博士和其他工作人员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陈其荣 
2016年10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