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为及时交流国际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思想,充分展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创新成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引爆一年一度全球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高端智慧的碰撞,并将所得汇集成课程研究前沿丛书。
《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为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成果。此次会议以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主题,从基于大数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与教、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与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呈现不同类型的基于证据的研究以及当前阶段我国课程研究的真实样态。借由此次会议,我们希望展现科学研究方法和证据原则的重要性,推动国内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基于证据的研究文化,携手更多学者从事基于证据的研究。我们深信,这是中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向。
|
內容簡介: |
《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精选了第14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的20多篇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的会议论文,围绕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这一核心主题,从学校课程领导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与教、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了解与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论述,为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与实践指导思路。
|
關於作者: |
柯政,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连续担任华东师大全校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讲授教师。柯博士是国际教育研究期刊AERA的匿名外审人员,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的获得者,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专著《理解困境:新课程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译著《超yue上海》。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学校组织发展、教育研究方法。
|
目錄:
|
基于大数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Multilevel Modeling of Educational Data
Todd Milford
国际大型教育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台湾经验
陈柏熹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品质
崔允漷 董泽华 雷 浩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结果类型及其生存环境
陈依婷 杨向东
课堂评价对作业负担的影响有多深: 基于16141份数据
郑东辉 叶盛楠
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力
Revolution en Cours du Paradigme Curriculare Franais
Roger-Franois Gauthier
面向社会与性别民主化的法国课程改革与冲突
[法]尼古拉莫斯蔻妮 张 丹
论学生的课程权力
夏永庚
新劳动教育: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新劳动教育课程探索
章振乐
我国教科书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张铭凯 靳玉乐
我国课程领导研究热点和演进基于2002年以来195篇CSSCI期刊论文知识图谱分析
袁 娇 孙芙蓉 王庆超
三世说与课程变革
刘良华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前瞻与思考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启示
肖 驰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与教
How Best to Know What Our Students Know
Alison L. Bailey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建构
裴昌根
构建学习共同体 促成境脉学习苏州市平江中学校课程六对话经验
徐燕萍 邓大一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教学应用: 方式与问题
王小明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源自国际文凭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赵士果
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与专业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文化身份认同基于民族地区外来教师的案例考察
王艳玲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王素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估: 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视角
汪贤泽
辩证意识与现实的课程理解
余闻婧 吴刚平
集团教研: 一种新的教研型态的实践探索
范建成 王英豪
|
內容試閱:
|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最好的指标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方式方法。似乎是基于同样的逻辑,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也认为,衡量一个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最好的指标是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其结论对错。比如在著名的两难问题海因兹是否应该去偷药中,从儿童回答是否应该这个结论中,我们不能看出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但从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方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方式方法在很多时候更能说明问题。
那一个时代或国家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怎么来体现呢?当我们在说现在我国课程研究水平比改革开放之前高(或者相反),或者我国的课程研究水平比某个国家的低(或者相反),背后事实上有一个评判中国课程研究水平高低或者发展阶段的标准。很多人可能感觉,这个标准好像模模糊糊地存在着,但要具体说起来,颇为困难。在我们看来,与前面所说的用生产工具来评判时代的发展水平,用思维方式来评判学生的认知水平同一个逻辑,衡量一个时代或国家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主要还是要看它主导的研究方式方法是什么。研究方法比研究观点更能表达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教育或课程研究水平。
作为一个课程研究者,我们的学术使命当然是希望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加可靠的课程知识。但从一个群体的层面来看,若没有方法的更新升级,知识是很难更新升级的。一般来说,人类获得知识的方法大致可能有这么几种。最多的可能就是来自权威,即有人告诉你这个知识,然后你获得了这个知识。一种是来源于生活经验,我的生活经验比你丰富,见到过更多的事物,我就比你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知识。一种是依靠直觉、灵感,这很难捕捉,但很多人经常依赖这种方式得出结论,在很多时候,这些知识也都是有用的。一种是推演,即从一个已知或者公认的知识或理论中推演出来,比如我知道杜威的理论,那么我就有更多的关于课程应该怎么开发的知识,因为很多东西我可以从杜威的理论中推演出来。也有可能是依据一些现代社会很难认同的非理性方法,比如通过占卜、梦示。还有一种就是大家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即主要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证的方法。当然,以上说的这些方法大多也是概念上的区分,在实践中经常是交叉在一起的。比如,可能某个学者就是因为某种灵感和直觉获得了一个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的方法确认了这个知识。
可能每种方法都有其价值和适用性。但人类经过几百年的持续比较,科学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点,那就是虽然不同的方法都有诸多类似或者关联的地方,但不同的方法的确存在质的区别。虽然科学的方法也经常犯错,但科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纠错能力;虽然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知识也经常被证明是对的,但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犯错误的概率更低。若从一时一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区别可能都不是很明显,但从长时段大范围的角度来看,科学研究的这些优势足以制造出巨大的差异。
而对科学研究方法来说,它的最基本原则或者唯一信奉的原则就是证据原则(principle of evidence),即评判一个观点和结论对不对,唯一的标准就是它是否获得了足够有力的证据支持。哪怕一个观点最终证明是错的,只要它当时比其他竞争性观点有更好更多的证据支持,我们就会相信它。而且也只有当竞争性观点获得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支持时,我们才会知道它是错的。这就是所有科学研究的逻辑。这个逻辑在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所有科学学科中都是一样的。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基于证据的研究还是偏少,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不足。这已经明显地制约了我们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的进步。课程与教学问题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极为普遍的。如果大家不是基于证据来交流,就必然会出现,谁的权力大谁就对的情况。在基于证据的科学原则没有确立之前,几乎所有学科都是这样的。
基于此考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在几年前就决定把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的主题定位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希望借此办法和平台,推动国内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基于证据的研究文化,激励更多的学者从事基于证据的研究。我们深信,这是中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向。
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积极响应,诸多作者都向大会提交了会议论文。我们挑选了其中部分论文,编辑出版了本书。本书是根据几大研究主题来进行组编的,其中有些论文,可能也不算是好的实证研究,甚至不算是基于证据的研究,但这可能就是当前阶段我国课程研究的真实样态,我们讨论后还是把它收录其中。这是我们的第一张小板凳,丑点没关系,关键是要有进步。
本书能顺利出版,毫无疑问,首先归功于各篇的作者。另外,我们作为主编虽然付出了一些劳动,但更多更麻烦的支持性工作是由崔允漷所长和付黎黎主任完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如既往的专业支持,更是不可或缺。赵玉翠同学做了很多具体的行政支持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也让我们共同期待,越来越多的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柯政 周文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