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編輯推薦: |
1. 作者既是互联网企业高管,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本书是她从职场和社会用人需求的角度,从科技带来的变革和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未来世界的角度,对自己的育儿方法所做的总结与反思。
2. 北京大学教授李沉简、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大学之路》作者吴军、知名演员蒋雯丽、宝宝树创始人兼CEO王怀南、东京国际电影节*男演员王千源倾力推荐!
3. 关于学习,注重成绩还是注重快乐?本书会告诉你,成绩可以与快乐同在,只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是否知道哪些该抓住、哪些该放手,有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4. 关于变化的世界,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的能力和成长的心态,以及如何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5. 关于家有二孩,有兄弟或姐妹,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也学会力争和妥协,两个孩子的快乐不止1 1。
|
內容簡介: |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
怎样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培养孩子具备相应的技能?
如何教会孩子时间管理,提升孩子的专注度?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创业意识?
怎样让孩子具有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这本书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大儿子已在剑桥读书的妈妈的教育心得。作者援引教育经典,记录性格迥异的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与你分享将孩子培养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途径。
|
關於作者: |
诸葛越
她是学霸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硕士与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应用数学硕士,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她是互联网企业高管Hulu(葫芦软件)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曾任览盛移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产品总监,微软北京研发中心项目总经理。
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开设有微信公众号东西方教育,大儿子已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自然学科。
|
目錄:
|
目 录
推荐序共同享受成长的过程
自 序真正的教育,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 言世界公民和面向未来的教育
第一章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魔鬼偶尔露出天使的笑容
天使其实就是个孩子
我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第二章智力开发和好习惯:一条更短的路
早期教育链接千亿个脑细胞
专注才能学好
时间管理,学习必备
一直有一本正在读的书
不做第一名
第三章创造力:给孩子的空间留出空白
无穷可能:保持孩子的想象力
无限能力:孩子没有天花板
创业从娃娃开始
我在哪里,我缺些什么,我如何进步
大咖,读博士有用吗
天才密码
第四章身心健康:幸福是可以教授的
马斯洛的幸福金字塔
体育和睡觉,一个都不能少
行万里路,见识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的交际学
自信心和领导力:重要的和被放大的
第五章我不教的事和我反复教的事
身教比言传更有用的事:金钱、礼貌、朋友
他们长大了就会的事:过马路、看风景、女朋友
我不管的事:作业、教学、午餐
我一定要灌输的事:善待他人,简单生活
家,是那个里面温暖的地方
第六章放大很多倍的快乐
魔鬼和天使兄弟的快乐生活
弟弟不是另外一个我
长大了,我就是哥哥了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后 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自 序 真正的教育,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朋友们问,你这本书有什么不同?我说,我希望它不是一般的妈妈书。
我有两个性格各异的儿子。写作本书的时候,老大恺恺17岁,老二骐骐13岁。老大出生的时候我自己还在斯坦福读博士,今年他高中毕业,去剑桥攻读自然科学。我也经历了从一个学生走向职场的过程,从美国加州硅谷回到中国北京,从研究员转行产品经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再到创业CEO(首席执行官),孩子成长的过程平行于我本人成长的过程。我一直在互联网高科技领域工作,面试和管理过成百上千的优秀团队成员。大家听到的那些时髦的词,比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等,我的团队每天都在接触。这本书的不同,在于我直接接触、观察和培养了许多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我从职场和社会用人需求的角度,从科技带来的变革和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未来世界的角度,对我对孩子的教育做了很多反思。
我相信父母应该积极地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并影响孩子。人们可以举出各种特例,说孩子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也可以成才,但我认为只有主动参与教育,才可以保证孩子拥有必要的技能、良好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妈妈,我需要这个保证,我不相信碰运气。我需要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引导我的孩子向前,我不能反过来追寻别人家孩子的路线在孩子这件事上,我没有第二次机会。
同时,主动教育不是手把手的教育,不是给孩子安排一切,不是成天盯着他们,不是督促他们做作业。恰恰相反,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放手。作为培养了两个大孩子的过来人,我发现,其实做家长远不用那么紧张,许多事情,没有当时想象得那样严重,因为大部分时候,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有通途;我们管好自己、足够耐心、把握关键点,孩子自会长成。
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孩子的日记。我一直有信手记下一些文字和感想的习惯。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太好玩了,于是就把他们的一些日常生活,长牙、走路、学说话之类的小事都记了下来,每个人有几大本。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引用了不少记录作为实际生活的例子,希望读者们看到这些小故事时能够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它们是真实的故事,完全没有修饰。教育,就发生在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中。
第二,来自我个人的博客,以及我创建的东西方教育自媒体公众号。2012 年春,我用一些有关教育的文章和信息创建了一个叫东西方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初衷只是为了和周围的家长分享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和心得,不料,两三个月内,这个公众号已拥有了上万受众。在后面的一两年内,我每周在这个账号上发表文章,文章覆盖了关于海内外教育的方方面面,而用户的支持和反馈让我对教育的热点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
回国十年,每次家庭聚会或朋友见面,教育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选什么样的学校?是否要补课?成绩是否重要?才艺有用吗?英文几岁开始学?题海战术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吗?孩子是否出国,什么时候出国?和我一起做东西方教育的朋友《三联生活周刊》的吴琪采访过不少在各种教育方式之间徘徊的家庭,有人称之为教育焦虑症。 我们在摸索一条路。我们的下一代没有地域和语言的界限,他们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搬迁变化。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没有 最好的文化。我希望本书聚焦于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发挥影响的因素),结合东西方教育的优点,着眼于从长远的角度培养孩子。
第三,来自我的相关阅读。因为对教育有浓厚的兴趣,我阅读了大量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和文章。这些往往不是亲子教育的书,而是偏重教育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应的书,如脑科学对孩子成长和情绪的影响、文化和教育的深层关系、教育心理学等。本书引用和介绍了近期有影响力的教育书籍、方法,以及科技领域对智能情感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书后附有参考文献,里面的书是我比较推崇的,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
第四,我从自己和周围人所走的精英之路、从职场、从未来科技发展对人的要求所做的反思。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一直在从事互联网、新媒体等先进技术相关的职业,我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因为我本人在教育背景和职场上都走得比较远,我能清晰地看到现今教育和职场需求之间的空白和差距。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已经不那么重要,而我们的教育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成长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技能,这些都是未来世界所需要的技能。
我不是教育专家。本书不是在全面公平地介绍各种方法,它是我对教育的看法和心得。它是有立场的,虽然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最好,但是完全真实。我的圈子里有许多热衷于教育的家长,我每天都能看到人们转发各种教育帖。如果你有心读完本书,会发现我想传达的最终想法就是,教育不是速食面、速成班,没有七个方法让你的孩子不打电玩,也没有十二张图让你的孩子拥有美德。真正的教育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漫长的而不会是完成时的;它是人性的而不是功利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外的。
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成长有关键节点: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孩子大了,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沟通。这些道理也许再简单不过,但是执行胜在细节。我希望能够用一些实际的例子,用我的孩子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说明它们。家长们可以像邻居一样,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带孩子的;也可以像聚会一般,听听这个人的经验,再听听那个人的故事,最后回家照顾自己孩子的每一天。希望每个父母都可以有一套我这样的故事,而每个孩子都能愉快、无阻碍地成长,就好比自然界里的树,千姿百态,每棵不同,每棵都很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