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富春,古县名,县治在今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秦前为阳城,秦时设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改名富阳。明宣德九年,吴堂任富阳知县,主修县志,聘俞膺、李玉昂二人为编纂,重修《富春志》六卷,成书于正统初。今原刊本已不可见,仅有正德十六年富阳知县刘初重刊本,这是目前现存*早*完整的富阳方志。
|
關於作者: |
吴堂,明正统、景泰年间富阳县知县,明正统五年纂修《富春志》,聘请俞膺、李玉昂编纂。后吴堂调任安徽知州,亦上书朝廷,推荐俞膺为官。
|
目錄:
|
邑治封域
衙门建置
山川桥道
广赋物产
墰祠院观
历代名人
|
內容試閱:
|
富陽,古稱富春,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建縣,三國吳黃武五年(二二六)析富春置新城(後改稱新登)。今富陽境域由原富陽、新登兩縣於一九六一年合併而成。二千二百多年來,富陽政區範圍和名稱幾經變化,而人民追求富裕陽光美好生活的腳步從未停歇。一九九四年一月,富陽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二〇一四年二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市設區,成爲大都市杭州的一個新區,開啓了跨越發展的新篇章。
地方志爲一方之全史,記載了境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情況,橫陳百科,包羅萬象。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爲鑒,治郡國者以志爲鑒。地方志這一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宋代起,兩縣歷史上曾修志五十餘次。據記載,宋嘉定五年(一二一二)安徽休寜人程珌任富陽知縣,纂修《富春志》,爲富陽修志之始。宋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江陰人耿秉任新城知縣時,主持编修《新城志》,爲新登修志之始。但由於年代久遠,保存不力,縣志大多佚失。今尚存的富陽、新登舊志共八部,最早的富陽縣志爲明宣德九年(一四三四)江西樂平人吳堂任富陽知縣時重修的《富春志》六卷,由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富陽知縣劉初重刊;新登縣志爲明方廉主纂的《萬曆新城縣志》。這些志書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資料,體現了富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研究、建設富陽的重要文化資源。
由於歷史原因,保存于富陽的舊志原件僅有《光緒富陽縣志》和《民國新登縣志》兩種,其餘的善本、珍本或深藏館中,或流失海外;且由於年代久遠,紙張老化、文字殘缺,影響了收藏和實用。國務院辦公廳在《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二〇一五二〇二〇)》中,明確要求在十三五期間深入開展舊志整理工作。適逢富陽建設富春山館,新檔案館即將開館,區史志辦與區檔案局抓住機遇,商定歷代方志的保護、利用和收藏方案。經區政府同意,啓動了對《正統富春志》《康熙富陽縣志》《光緒富陽縣志》《萬曆新城縣志》《道光新城縣志》等舊志的搶救保護工作。
修志問道,以啓未來。我們對五部舊志的整理,除對殘缺文字作適當處理外,基本保持舊志原貌,並用宣紙影印,綫裝出版,使之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現實,服務讀者。這項工作的開展,有助於保護和延續富陽曆史文脈,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擴大舊志的受眾面,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富陽人愛家鄉的熱情;亦必將爲富陽打造智慧山水城、都市新藍海,描繪富春山居新畫卷提供廣泛而深厚的智力支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