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杨剑龙当代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导
集诗人、画家、基督徒、博士于一身的施玮,她有美丽的容颜,她有美满的家庭,她画色彩缤纷的画,这些都对其创作产生影响,构成其小说的诗性特征和灵性内涵。跳荡的节奏、驰骋的遐思、内心的抒写、意象的择取、意境的营构等,可以将其小说当诗读的。无论是演绎《圣经》典故,还是阐释历史悲剧,抑或叙写爱情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罪与拯救的主旨。施玮的作品是一种迷茫与真诚的精神云游,*人称的视角、直抒胸臆的笔触、对精神世界的关注等,呈现出对其倡导的灵性文学的执意追求。
陈瑞琳 海外文学评论家、新移民笔会会长
施玮的小说一直是这一个,因为没有任何的小说与她的相像。她写小说是从上面看世界的,所以她看人间的目光是怜悯,也是哲学,也是心理的,所以就带着很强的治愈性。
喜欢她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生命。她要拷问的并不限于人性的优劣,而是灵魂的存在。她笔下流动的不是情节,而是那种向死而生的情绪,很有些村上春树的气质。
迷恋她的语言,美得有些冷,还有些凄厉,那深藏的隐喻宛如诗歌。她原本是善于写长篇的,中短篇则是厚积薄发,读者将会在意外中发现惊喜。
喻大翔 笔名荒野,文
|
內容簡介: |
杨剑龙 当代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导
集诗人、画家、基督徒、博士于一身的施玮,她有美丽的容颜,她有美满的家庭,她画色彩缤纷的画,这些都对其创作产生影响,构成其小说的诗性特征和灵性内涵。跳荡的节奏、驰骋的遐思、内心的抒写、意象的择取、意境的营构等,可以将其小说当诗读的。无论是演绎《圣经》典故,还是阐释历史悲剧,抑或叙写爱情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罪与拯救的主旨。施玮的作品是一种迷茫与真诚的精神云游,*人称的视角、直抒胸臆的笔触、对精神世界的关注等,呈现出对其倡导的灵性文学的执意追求。
陈瑞琳 海外文学评论家、新移民笔会会长
施玮的小说一直是这一个,因为没有任何的小说与她的相像。她写小说是从上面看世界的,所以她看人间的目光是怜悯,也是哲学,也是心理的,所以就带着很强的治愈性。
喜欢她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生命。她要拷问的并不限于人性的优劣,而是灵魂的存在。她笔下流动的不是情节,而是那种向死而生的情绪,很有些村上春树的气质。
迷恋她的语言,美得有些冷,还有些凄厉,那深藏的隐喻宛如诗歌。她原本是善于写长篇的,中短篇则是厚积薄发,读者将会在意外中发现惊喜。
喻大翔 笔名荒野,文学评论家、教授
这部小说集有在叙述方法和结构手段中横向穿越的意图,尝试打破种种主义!不过我钟爱《躲藏》《那夜,风动》一类诗化自白小说,直指灵魂,探讨从童年时代开始的压抑与拯救,且充满诗性的想象与张力,得心应手。
内容简介:
此书为中短篇小说选集,收入作者的四篇中篇小说、五篇短篇小说,一个生活在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女性,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她所领受的生命体悟。书中的文章题材丰富,语言也多样化,让读者有一种虽是买一本书,但像是读了几本书的感觉。书中有属于这个世界的现实残酷,亦有另一个世界的空灵美好,有过去年代的苦闷心碎,亦有当下的爱恨情仇,总之,这是一本能在你生命中留下五彩回忆的小说集。
|
關於作者: |
施玮,诗人、作家、画家、编辑。祖籍中国苏州。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96年底移居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国际日报》《海外校园》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歌、小说、随笔、评论五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部选集,获世界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等文学奖项。出版《叛教者》《世家美眷》《歌中雅歌》《灵》等十五部作品。在美国举办多次灵性艺术诗画展,画作多次发表并被收藏。主编《胡适文集》《灵性文学》等丛书。
|
目錄:
|
短篇小说
日食
躲藏
那夜,风动
苹果里的星
校庆
中篇小说
纸爱人
斜阳下的河流
记忆条
喜丧
后记
|
內容試閱:
|
喜 丧
一八二八年。清道光八年。戊子年。
一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二十岁的方润斋国字脸上棱角分明,两道略淡的粗眉下是一双秀气的凤眼,正是这双温和的眼睛调和了脸上的棱角和高挺的鼻梁,让他年轻老成的面容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此刻,他正端坐在船舱里的几个大木箱前,虽然船身微微摇晃,他的身板却挺得笔直,手里握着狼毫小楷笔,一笔一画地在默写儒家经典《大学》。
阳光已经有了丝丝的红晕,射在冰冷着脸的水面上,又被反射回来,透过紧闭着的窗子映在方润斋宽宽的背上,留下些腥湿的晃动。十七岁的弟弟方梦香穿着素色的薄棉袍子,脸上并没有什么悲凄之色。他在船舱外向里望了望,挥手想叫哥哥出去,见润斋一动不动地专注写字,就绕到船舱门口,撩开蓝土布厚实的棉帘子,一个箭步跳了进来。
船身跟着晃了晃,一股冷湿的寒风吹起了宣纸的一角,方润斋回过头来。
二哥,真有你的,说是你来守箱子,竟然是为了躲在这里写字。江上有风,船这么晃着,哪里写得了字?
当年阿爸教我们练字,不就是要我们定得住吗?船晃一下算什么,阿爸说写字如做人,定得住才是最重要的事。 方润斋一边说着,一边又回头继续写。
定得住?哥,那是老观念了,若是在老家习儒或是务农倒许是要定得住,如今我俩在上海跟介堂叔学做生意,不是要定得住,而是要变得通。
梦香是四太太的孩子,润斋是二房的,两人长得并不像。梦香是个娃娃脸,皮肤白皙,长相俊俏。不过别看他长得像个大姑娘,却是生性机敏,也吃得苦。
方润斋从五岁被父亲送进方家私塾起,就一直是桕墅方家私塾子弟中最勤奋好学的一个,不仅好学且小小年纪就有儒者之风,温文尔雅,手不离卷,谈古论今,行止有礼。当然,他也就成了小他三岁的梦香弟弟心中的偶像,两人一起长大,又一起弃学跟着叔父去上海在方义和糖行里学徒。润斋心里始终有个结,认为阿爸让他弃学经商就是因为他不是长房长子,而梦香却对父亲能选中自己去上海学生意大感自豪。
这四年中,二哥和他在糖行的一班方家子弟中很快就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可他总觉得二哥心思没有全放在糖行里,甚至也没有全放在上海。好像总有个宁波方氏书斋里的影儿附在二哥身上,有根看不见的绳儿拉着他,让二哥没法像他自己这样完全融进大上海,融进生意里去。
梦香常常旁敲侧击着想点醒二哥,只是润斋总是淡淡一笑,像是都知道了,却并无改变。就说现在吧,介堂叔带着他俩回宁波给老父送葬,押运的这几箱银子一是为了按宁波人的规矩大办丧事,二也是为了回乡置地、建大宅子。介堂叔说要全部重新翻修老宅子,要让他们方家的宅第闻名宁波,而且要坚固得百年如新。
从上了船自己就心神不定,既兴奋又紧张,刚才听船老大说最近水路不太平,就又忍不住在舱里看看,没想到二哥竟然能趴在银箱上抄《大学》。梦香自己带了不少上海新奇物回家孝敬姆妈,还有一条织锦缎的金色丝绒被子,准备送给大哥家的还没见过面的小侄儿,当作子孙被盖在父亲身上,又堂皇又尽了孝,又作了大哥的人情,多妙的主意。而二哥润斋却坚持要抄《大学》和家谱来给阿爸作为陪葬,虽然《大学》是父亲从小亲自教他们,又一再教导他们要终生学以致用的书卷,但抄一遍《大学》并无新意,若再抄家谱就更是费时费力?再说即便他抄好了,装订出来也就一本册子而已,谁又在乎呢?
二哥,你还真打算本整抄写一遍?那得写到何时啊?弄得不好,反而赶不上大殓了。他见润斋没理会,就又说:这样吧,你就抄写一篇《大学》就行了,也别在船上写了,回头到了家里,买张最好的羊皮纸来,用金漆抄在上面,又体面又快捷,你看好不?
方润斋抬起头来,想想四弟说的也不错,只是自己不知为何,自从听说父亲不在了,就一门心思地想抄写《大学》和方氏家谱,昨天向介堂叔索借,他说已经放在箱子里了,上船再看吧。这本家谱是方介堂上次特地带到上海,找人修订誊抄好,又让巧匠装饰成册了。为了抄写家谱方便,方润斋主动提出他来看守银箱。而《大学》是字字印在心里的,只需一字字地默写就行了。这么写着,心里的哀痛就隔了一层,不能一鞭一鞭地抽过来。
父亲是八十二岁高寿走的,算是白喜事,但他却无法像梦香那般轻松。润斋心里的痛倒不全是因为父亲的离世,而是因着自己这几年一直在心里怨着他,没想到他就这么走了,以至没了和好的机会。
不知父亲是不是知道自己心里对他的怨很?但愿是不知道的!若是知道,岂不是自己气死了老父亲方润斋心里无端地生出这些许无由头的思虑来,搅得他不想开口说话。于是,他只是抬头看了看四弟梦斋,点了点头算是赞同了他的想法,随后却又低头自顾自地写着。
方梦香看着哥哥,轻轻摇了摇头,他想不通仅比自己大三岁的二哥,怎么就总是想得这么多,而且常常想些莫名其妙,并不实用的事。在方梦香的心中,一切都是极为明确的,目的明确,方法明确,心情也自然就跟着明确起来。不过,也许只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吧,他心里对二哥仍有股子不因为什么的崇拜,总想着他若哪天真心想经营了,全上海滩就准定是他们哥俩的了。这么想着,就又开心起来,一撩门帘跑出船舱。
二
三叔,我们能赶上晚饭吗?
方梦香一边向船头跑去,一边高声问三叔方介堂。
方介堂一袭藏蓝长袍,迎风站在船头。四十六岁的他头发仍很浓密,只是被风吹起的两鬓已有了丝丝霜白。父亲方元祚在他很年幼的时候就过世了,比他大三十多岁的长兄一直就像是他的父亲,长兄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镇海,他继承父业,管理着偌大一个家,并在一生漫长的年月中将贫困的农户变成了镇海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他始终称自己是农民,直到八十了,仍天天早上要下地看看,摸一摸地里的庄稼。每次他回宁波,长兄方亨学都要带他去田地,在田头坐一坐。有时也不说什么,只是在田头一坐,介堂那乱糟糟的心就安静了,舒坦了。长兄在,镇海桕墅就实实在在地是个家,那块读耕之家的横楄下就实实在在地聚着父辈浑了泥土味的血脉。
如今,长兄走了。方介堂这次几乎带回来了这些年在上海打拼的所有积蓄,一来是要风风光光地送一送如父般的长兄;二来就是要修座大宅子来光宗耀祖;其三,当然是要厚厚地回报恩舅也是老丈人刘国称,若不是他,自己哪有今天这一切?这三个目的都是为了报恩,报养育之恩,报宗族之恩,报提携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宁波人的报恩是实实在在的,有时甚至像是压在心上身上的一副重担,但人若身上心上没了重担也就轻了浮了。
方介堂看着两岸的农田,初冬了,泛白的土地上残留着收割后的痕迹,也有零散点缀着的一片片小菜地仍绿油油的,有几个农人正在搭棚子。它们和谐地混在一起,正一点点融进暖暖的夕阳中。方介堂看着,眼里却泛起了一幅幅初春和金秋的田野,江南的土地实在是个丰腴秀美,内敛却又姿态万千的女人。长兄方亨学的离世,让他也不由地自问何时是自己卸甲归田之日呢?
三叔,你在看什么呀?乡下总是没什么变化的,那像大上海啊?我都看够了,你还没看够?
方介堂回头望着俊秀机灵的梦香,心想这可真是一块经商的好材料,不过,也不知为什么,他总是对润斋更上心些。
你啊,不就是怕赶不上饭点吗?放心,大妈知道我们要回来,一定等我们到了才开饭的。
嘿,我啊,对宁波唯一的念想就是姆妈的饭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