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神器有命: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
》
售價:NT$
704.0
《
核能话语变迁:科技、媒介与国家
》
售價:NT$
490.0
《
白莫卧儿人:爱情、战争与18世纪的印度
》
售價:NT$
814.0
《
从观念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发现慈悲
》
售價:NT$
494.0
《
罗曼诺夫王朝衰亡史
》
售價:NT$
675.0
《
碧山15 食物续
》
售價:NT$
354.0
《
汗青堂丛书142·帝国的胜利:从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罗马世界
》
售價:NT$
478.0
《
汗青堂丛书141·帝国的开端:从共和国到哈德良的罗马
》
售價:NT$
562.0
|
編輯推薦: |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畅销30万册,文津奖、中国好书奖)作者万维钢,全新力作。
★得到APP
《万维钢精英日课》精选典藏。
用新奇、刺激、野性的现代化精英思维
去洞察、理解、改变这个世界
喧哗时代,快人一步武装思维力
别让不靠谱的直觉左右了你的决策
|
內容簡介: |
罗辑思维得到APP合集成书。 《万维钢精英日课》继续作者一贯的风格,以理性思维取胜,它是反常识的。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正确的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它会纠正你想当然的判断,告诉你一些靠谱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让你理解或质疑专家的判断,也许你也能像专家一样思考。
|
關於作者: |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学而时嘻之”博主。著有畅销书《智识分子》《万万没想到》,图书曾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奖,其文章宗旨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强调理性和现代化。博客地址: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传递最具辨识力的智慧
|
目錄:
|
发刊词: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1
PART 1 精英社会的神话 7
成功与运气 8
运气动力学 8
胜者通吃 13
信命不认命 18
攀比动力学 22
富而好礼 26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32
有一种声望很值钱 37
精英水平的道歉 41
5
国学的三个问题 45
说精英,谁是精英 48
PART 2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55
俭省 56
追逐者的绝境 56 有差别的人类劳动 61 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66 窈窕淑女效应 72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78 用进化论修心养性 83
PART 3 巨人的工具 89
巨人的战术、习惯和日常 90
呆伯特作者的经验之谈 90 指挥官的派头 96 给前辈铺路的人 101 风险投资人的养成 106
我怎样管理信息 112 三种浪漫体制 119
PART 4 决策的艺术 123
决断: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124
到底什么是厉害的决策法 124 选项的价值 130 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 135 用别人预测自己 140
6
实干家无须精确调研 145
宠物的超生问题——伪善还是妥协 151 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 156 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 160 一段名言 161
一个心法 162
两种目标 163
到底什么叫“智慧” 165
PART 5 数据统治世界 171
指导生活的算法 172
数学家告诉你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172
数学家告诉你怎样慢慢变老 176
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 182
数学家告诉你最好的时间管理 188
经济学是“老司机”的游戏 194
怎样识别“hype” 198
喜欢=熟悉+意外 203
行为设计学 207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212
PART 6 智识的尺度 217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218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 218 坚持,坚持,再坚持 225 企业家精神和包办婚姻 231
7
|
內容試閱:
|
序言
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一
有个十几岁的小男孩,生活在大城市,家里经济条件很不错,在好学校里读书。可是他的爸爸很少回家,因为他的妈妈脾气很差。也许是因为以前过了苦日子,他的妈妈竟然会给家里的冰箱上锁,来防止孩子偷吃东西。男孩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有一次,男孩在外面捡到两只流浪的小猫,觉得非常可爱,就抱回家想偷偷养起来。不幸的是,他的妈妈发现小猫的时候,小猫正在喝她杯子里的牛奶。于是她当着男孩的面,拎起两只小猫,直接把它们的头往墙上撞,活活给撞死了。
男孩非常难过。但是除了难过,一个很特别的想法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并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
这个大城市是100年前的美国纽约,这个男孩就是以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闻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这个想法就是——满足了基本的经济需求,对人而言还远远不够。
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像一个金字塔,是有不同层次的。底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往上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了底层的,就会有高层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一直有争议,但是你得承认,它很好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的人像马斯洛的妈妈一样,认为最微小的物质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却在追求自我实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当然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事,还有认知上的。
这个认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样,是正态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可是人的成就却是幂律分布的——是一系列苦练和正反馈积累的结果——差距如同云泥。
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的资源都拿走,他还是能像穿越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干一番大事,因为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智识——智慧和见识。
大人物应该有什么样的见识呢?
三
美苏冷战期间,双方曾经有过一些表示友好的举动,比如在对方国家办展览。1959年,苏联搞了一个美国展,其中展示了美式的大房子,里面有各种家用电器。苏联宣称这种生活是一般美国人享受不到的,但其实那就是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没错,电冰箱早在1920年就已经在美国家庭普及了。
当时尼克松作为美国副总统访问苏联,跟赫鲁晓夫一起参观了这个美国展。二人走进美式样板房,尼克松看见里面有一台洗衣机,他找到了一个话题灵感。尼克松说:“咱们两国为什么非得搞火箭竞争呢,咱们搞制造洗衣机竞争不是更好吗?
可是赫鲁晓夫有完全不同的思路。赫鲁晓夫说,你们美国人不要以为苏联人没见过洗衣机,其实我们苏联每个新房里都有洗衣机,而且我们的洗衣机都是一样的,不像你们美国搞各种不同型号的洗衣机,这不纯属浪费吗?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厨房辩论”,尼克松因为这个辩论拿到了很高的形象分。现在我们可以判定,赫鲁晓夫在这场辩论中完败。中间有个小花絮是,尼克松说美国将会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赫鲁晓夫可能太过急于找回场子,竟然说苏联能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架飞机!尼克松马上反问,你想把这些飞机停在哪儿?
1959年,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赫鲁晓夫在别的方面可能才智过人,在一个更传统的场合肯定游刃有余,但是面对“现代世界”,竟然没有一个最基本的见识。
这是因为现代化的见识不是常识。
四
就算生活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曾经有一项研究,他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他把这些人称为“都市村民”——住在都市里,却仍然是村民思维。
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
经典的东西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当然好,但是我更偏爱新思想,这可能是以前搞科研的职业病,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成功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运气?引爆市场的歌曲和电影到底为什么能流行?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办法能让用户对产品上瘾?这些知识刚刚出来,我们立即就给读者解读。
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被刷新,也有一些老问题因为新思想而获得了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配偶?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尝试新事物?过去的人可能想象不到,现在这些问题的最优解,来自计算机算法——我们解读过两位计算机科学家写的《指导生活的算法》这本书,读者非常欢迎。
读新书的另一个理由是有些经典的思想,放在今天看,会有不同的视角。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谋私利、多工作多挣钱,“看不见的手”就会让整个社会进步;可是他的《道德情操论》又说人不应该过分追求财富和名望,应该讲道德。那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著名问题,还被熊彼特称为“亚当·斯密问题”。我们专栏在谈论亚当·斯密的时候,用的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罗斯·罗伯茨的新书《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这本书就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很好地解释了“亚当·斯密问题”。
那么“新思想”要新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我们希望在第一时间解读。图书方面的最快纪录是在美国刚刚出版一周,精英日课就开始了连载解读。
事实上,我们专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世界里的新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像《未来简史》《注意力商人》《平均的终结》《出奇制胜》《成功与运气》等书,都是在我们专栏连载解读之后,国内出版社迅速引进的,其中有几本我还写了中文版序言。
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的支持。有几次我们是直接讲解一篇经济学论文,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尽量选择比较通俗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和文章大多是新型的“科学写作”,作者不能信口开河,就算本身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学术研究。
这也意味着在“名人”和“学者”之间,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学者写的东西。中国的创业者经常发表各种看法,他们说的都很有价值,但是学者可以把很多很多创业者放在一起研究比较,给我们一个更科学的说法。
要让读者“得到”,就得做到让读者看了以后能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普通的新闻,包括一些科学报道,只是提供了一条新知识而已,并不能“得到”。新想法,甚至包括有意思的新发现,都不一定能让读者“得到”——比如有新研究发现,有些章鱼的智力水平很高,甚至还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我也乐意读,但是放在精英日课里就不太合适。更何况大量的新想法都是没意思的。
找到这些思想,再用读者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工作的难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一篇文章从确定选题、研发到写作,我自己就要花大概七八个小时,这还不算“得到”团队的编辑和音频录制。所幸的是《罗辑思维》给专栏作者提供支持的团队非常强大,我的专栏有个特别有创造力的主编,还请到一位中央电视台出来的音频转述师……从设计、内容到技术,新主意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很厉害。
专栏的推出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有了超过11万个付费读者。这些读者之中藏龙卧虎,有的读者能从专业角度提供见解,有的读者分享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亲身经历,有很多评论精彩绝伦,简直就像禅宗暗藏的机锋。我们有很多文章被读者广泛传播,取得了比免费内容更大的影响力。
最后,感谢《罗辑思维》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所做的大量工作,他们使用读者点赞和编辑评判相结合的“算法”,为你精心打磨出了这本书。 现在,我迫不及待,想把这些思想交付给你。
文摘:
等你上过几天班,在这条路上成了老司机以后,就不会再动这种脑筋,而会心平气和地接受纳什均衡。
传统经济学或者“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均衡的局面。它假设参与各方都是老司机——学术上叫“理性人”——然后研究如果市场七都是理性人,市场会是一个什么情况。
……
但是据我所知,那些搞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对此相当不以为然。比如你去超市买菜,行为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商店里摆在货架正中位置上的那些商品,其实并不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而是“商店最想卖给你”的商品。可能这种商品质次价高,摆在显眼的位置上,希望激发你的非理性。但是这招对谁有用呢?也许只对那些不常买菜的人有用!
如果你每天都去超市,你就会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和性能非常熟悉,你可能早就知道自己最需要的商品摆在哪里,哪怕它再不显眼你都能找到。商家玩的这些把戏对你根本不好使。换句话说,你买菜的时候是非常理性的。
所谓各种非理性,其实是人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做不熟悉的事情时的表现,而我们日常的各种经济行为,恰恰是我们熟悉的事情!别忘了,人脑可以迅速适应新局面,今天的新手过不了多久就是老司机。骗我一次是你的错,被你骗两次那就是我的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