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依附启蒙观念的当代文学》提供给读者是一种文学性和文学独创性视角下的阅读文化。
|
內容簡介: |
《依附启蒙观念的当代文学》以文化穿越论为批评坐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热点作品进行了社会性、艺术性、观念性问题的诊断与分析,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当代文学热点作品在文学创作上的得与失。
|
關於作者: |
吴炫,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何为理论》《穿越中国当代思想》《否定主义美学》《本体性否定》《否定本体论》等10多部著作,主编《原创》集刊、中国视角:穿越西方现代美学丛书,发表文、史、哲各类论文370余篇。
|
目錄:
|
文学穿越政治文化现实012文学穿越世俗文化现实015文学穿越既定的文学现实018文学作为个体化世界022第一讲 伤痕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027局限分析与文学穿越028《伤痕》: 尚未穿越政治情感控诉031《一代人》: 对自我眼光的遮蔽041《随想录》: 自我忏悔到什么程度?048第二讲 反思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057《最宝贵的》: 底线究竟是什么?060《班主任》: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家长?066《李顺大造屋》: 为什么不是文学性批判?071《人到中年》: 负什么重?忍什么辱?077《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没有爱,也没有尊重的世界?082第三讲 王蒙式忠诚、梁晓声式信念的局限评述097王蒙式忠诚的理性匮乏098对外在事物负责与对自己负责104能否把握自己的牺牲?109第四讲 文化寻根文学及热点作品局限评述之一115文化寻根再评价116《爸爸爸》: 关于长不大的丙崽125《红高粱》: 思的遗憾132第五讲 文化寻根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之二137《受戒》: 纯朴的孱弱性与不自然性138《棋王》: 尚未彻底穿越道家文化147《美食家》: 吃的哲学之贫困152第六讲 新潮文学及热点作品局限评述159新潮文学与怕老婆的故事160《山上的小屋》: 中国个体何以可能?165《河边的错误》: 疯子是我们的一个世界172《冈底斯的诱惑》: 神秘后面是什么?178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比较185第七讲 新写实文学及热点作品局限评述195新写实文学再评价196《烦恼人生》: 亲和世俗与穿越世俗204《伏羲伏羲》: 如何走出循环的世界?214《一地鸡毛》: 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为小林?223第八讲 《心灵史》和《九月寓言》局限评述229面对心灵问题230《心灵史》: 作为家园能否居住?236《九月寓言》还缺什么?244第九讲晚生代文学及若干热点作品局限评述255断裂问卷的得与失256《在码头》《梦境》《西递村》中的个体化理解262如何看《上海宝贝》与《我爱美元》?269第十讲 余秀华: 中国真正的现代诗人279如何理解余秀华的现代性?280余秀华穿越了哪些二元冲突范畴?283关于生命力的若干思想288附录 互动问答精选292后记294
|
內容試閱:
|
引言 穿越与超越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很熟悉超越这个词,也经常使用,但大家未必思考过这个词语的含义。超越的超字,在中国文论中就有,是超出胜过的意思,比如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这里的超就是胜过的意思。但我们今天理解的超越,主要还是依托于西方《圣经》中彼岸与此岸之间的超越性关系,超越现实已被超越传统超越世俗等概念等同起来。所以,这个范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们用得最多。这种西方式的超越在宗教意义上可以做深入的阐发和研究,我在这里主要说这样两点:
第一,超越可理解为彼岸对此岸的优越性。西方认为,由于耶和华创造了天地和人类,他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超越者优于超越对象,因此理想便优于现状,艺术便优于现实,美感便优于快感,所以西方各种二元对立范畴都是互为优越的;而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表明了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进化论、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图式,也是逐渐优越的历史观。在文艺理论中,柏拉图重现实而轻艺术,阿多诺重非理性艺术而轻理性现实,也都可以理解为超越思维的各种翻版。在文学创作中,因超越所形成的崇高感,不仅显现在古希腊神话人物阿喀琉斯的英雄性中,而且显现在加缪笔下对抗失败之命运的西西弗斯的荒谬性中,所以超越现实具有优于现实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优于小人的,官是优于民的,所以我们不会对超越感到有多大的隔阂,但这样一来,两者的性质差异就被我们遮蔽了。西方的优越是讲创造性的,而中国的优越则是讲等级性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区别。
第二,在西方观念中,超越所讲的彼岸,因分离于现实而容易导致抽象的形而上世界,这一点尤其应该注意。在哲学上,这种抽象造成西方的形而上学,也造成他们的纯粹思辨的理论形态,这让中国人感到了隔阂。比如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海德格尔的在,这些范畴均难以把握,原因也在于很难用现实化的事物来说明,很难举例说明。所以中国学者对西方的纯理论、纯思辨敬而远之,是因为中国没有纯粹的形而上世界,即便有,也必须在现实中找代言人,所以古代社会就以皇帝或圣人为代言人,他们是可以代表天与道的。此外,西方超越的抽象性,还显现在西方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中,比如西方现代纯粹形式文艺观的提出,毕加索、蒙德里安、博尔赫斯、格里耶的形式绘画和小说,就是这种文艺观的实践。布列东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分别将审美情感与现实情感做了严格的区分,也是这个道理。所谓审美情感,不是教育性的、道德性的、认识性的,而只能从纯粹色彩、线条等形式中得到,对其的把握是体验的而非语言的。上述作家及其作品是大家都熟悉的,它们共同表现出拒绝现实感的莫名特征。但这些作品只是在中国的知识界、艺术界有所接受,大部分中国读者是读不大懂、也看不大懂的。
比较起来,我所说的穿越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穿越与超越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穿越与超越都强调人类告别自然界的创造性。中国文化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易经》《论语》《道德经》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超越所蕴含的创造精神是西方人所独有的,而只能说: 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是因为西方人没有遗忘创造,而四大文明古国的衰落是后来东方人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创造,而人的惰性表现在容易依赖自己的创造。既然会遗忘,便也可以重新恢复记忆,所以人是否能创造,完全取决于人的自觉性。
除此之外,我之所以提出穿越现实这一概念,就在于它注重和谐性与现实性,这两点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我们的宿命,这种精神是社会无论如何现代化,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的。
首先,穿越现实不具备西方超越现实所讲的进步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注重和谐之精神,所以中国艺术倡扬的是中和恬淡的审美境界,并把作家对现实的反抗,稀释成悲凉哀怨。今天,文学的独立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文学独立意味着什么?独立的文学如何建立它与文化现实的关系?这显然是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创造性课题。我之所以不赞同西方艺术优于现实的超越说,而提出艺术不同于现实的穿越说,是因为我们不能说唐诗比先秦散文优越,也不能说《哈姆雷特》和《红楼梦》分别优越于它们所产生的现实。艺术作为作家虚构的世界,无论是审美的还是审丑的,其实是与非艺术世界各有利弊的。从大的方面说,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没有现实功用,《哈姆雷特》是这样的,《红楼梦》也是这样的。因为不仅哈姆雷特与贾宝玉是现实中的无能者,而且这些经典作品的作家,也多半是现实中的无能者。比如凡高是无能者,比如曹雪芹是落魄者,比如博尔赫斯是残废者,比如索尔仁尼琴是被流放者,他们都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功德圆满的感觉。所以,我们不能用文学之长来比现实之短,或用现实之长来比文学之短。也就是说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只能是不同的关系。
所以穿越现实,在我这里是指利用现实之材料,建立一个和现实不同的非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既不服务于现实(比如为政治服务或抒发现实苦闷情绪),也不优于现实(比如将艺术作为现实发展的理想),更不对抗现实(比如将艺术作为反理性的一种对抗机制),当然也不低于现实(比如艺术无用论等),而是给不得不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类予以不同于宗教的心灵依托(宗教是通过让人们离开现实来获得心灵依托的)。这样,文学与现实不同而并立之平衡,也就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依附现实的不平等和谐。
其次,穿越现实也不具备西方超越现实的抽象性。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易经》等。由于《易经》的六十四卦构筑的是一个封闭的现实世界,这就使得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追求都需具有可触摸性,于是中国文化就有了世俗性,而中国文学也就具有了具象性。无论是写实性艺术,还是写意性艺术,具象都应该是其基本形态。因此,穿越现实就是在现实中实现人的创造性的努力。注重现实性,应视之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特点而不是缺点。从文化方面来说,我们之所以不认为儒、释、道所说的天道命理气是超验的,就是因为它们可通过经验世界来把握。所谓各种不同的天子代表天说话,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所以,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具象来表现,并且具备可说性、可把握性、可操作性,才容易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这是穿越现实的特点,而不是超越现实的特点。佛教最后必须具备顿悟而立地成佛的操作性,才能被中国人接受。而西方的上帝自在之物,以及美学上的崇高和荒诞,之所以与中国人很难产生亲和感,原因也正在于它们难以触摸。就文学来说,新潮文学在中国遭的冷遇,与中国文学经典的具象性和写实性特点,正好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前者将文学在中国的独立,误解为以西方式的纯粹形式来超越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其结果便是使其先锋作品丧失了打动、启迪、震撼中国读者的途径与功能。因此,当残雪将纯文学与人类精神联系起来时,我以为有一个关键问题亟待探讨: 中国文学是通过世俗世界走向人类精神,还是通过个人的潜意识走向人类精神?从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经典来看,回答多半还是前者。而《红楼梦》《阿Q正传》《鹿鼎记》的成功,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我看来,这三部作品是展现世俗又穿越世俗的典范。而如果以西方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不纯的文学。因此,无论是物、意、言还是情景交融,中国文论对具象化的现实的直观性把握和尊重,恐怕都是首要的。退一步说,即便文学可以从人的潜意识入手,我以为也应该通过世俗生活层面,然后抵达对人性的深层理解与体验。
当然,我不可能读遍中国所有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所以也不排除抽象艺术存在的可能。但即便如少数民族的一些抽象的艺术,也应该具有具象性,比如用的材料是小鸟、小花,等等,这叫穿越具象的抽象。关键是,中国经典的、优秀的艺术是不是有具象性,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