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我的西沙窝》三辑,一辑:那乡那土;第二辑:那年那月;第三辑:那人那事。作者从自己的故乡来源写起,记录了他在西沙窝出生、成长岁月留下的记忆和经历,以及作者爷爷、作者父亲和作者三辈人与西沙窝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西沙窝并不是作者真正的家乡,而是爷爷逃荒逃到那里,而后在西沙窝扎了根,但是西沙窝是养育作者的地方、是作者成长的地办、是作者的根。让我们一起陪作者回忆关于西沙窝的一点一滴。
|
關於作者: |
刘利元,男.做过记者、曾任中共巴彦淖尔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自2008年调任江门市文广新局担任副局长至今。先后在国家、省、市报纸杂志发表各类文章600余篇。
|
目錄:
|
第一辑:那乡那土
1.西沙窝
2.爷爷的土屋
3.老姜
4.父亲的杨树渠
5.二哥的水果梦
6.苦豆子
7.赌痴
8.情痴康大
9.康大后传
10.康大前传
11.康大别传
12.康大的亲家
13.躲年
14.怀念姥姥
15.姥娘的包裹
16.大姑
17.穷则变
第二辑:那年那月
18.丁零丁零
19.村里没有你的地
20.那年春天
21.植树季节
22.花痴杨老汉
23.树痴单眼鹰
24.沙痴三噘嘴
25.割麦
26.发面馍馍
27.瓜会
28.锁子
29.二舅包子
30.三姨铺子
31.铜手镯
32.骑墙鬼
33.清明
34.喊夜
35.乡村年事
第三辑:那人那事
36.领航者
37.我买《西游记》
38.追电影
39.偶遏钻山豹
40.游之泳之
跋
|
內容試閱:
|
读完刘利元的新著《我的西沙窝》书稿,我着实感动了好几天。
这些年,为文友回望故乡的散文新著写了不少序言,像为利元兄的西沙窝写序而动情的只有两三篇。原因就是一份真情:一种读书稿的时候仿佛也到了西沙窝那片令作者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怀的、烙印十分清晰的盐碱地的感觉。
利元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一个叫西沙窝的地方出生、长大、求学,而后到盟(巴彦淖尔市,原称巴彦淖尔盟)工作,再调往广东省江门市文化部门任职的。他的故乡西沙窝,位于黄河后套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是由祖籍为甘肃民勤的先辈逃荒到此建起来的村庄,在地图上根本找不着。然而童年、少年时代在西沙窝里经历的往事,却一直深深铭刻于作者的内心,像老酒一样愈加醇香。前辈、乡亲用锄头在盐碱滩上开出一块块耕地,种庄稼,保活命,过生活;他则在远方用键盘敲出一篇篇散文,把前辈与乡亲的模样、性格、劳作、生活、话语、精神等记录下来。前者靠民勤,创造能活命的物质财富;后者以笔耕的勤奋,提炼表达乡情、亲情、感情的精神财富,把他的西沙窝介绍给了我们。乌兰布和沙漠和相连的腾格里沙漠我都到过,读起利元的散文来,也能感受到其中夹着盐碱风沙的浓浓的苦涩味。对西沙窝,也从陌生到熟悉了。
利元写西沙窝,记忆详尽、清晰,感情真挚、浓烈,文笔于平淡中带着厚重。写沙漠上顽强生长的红柳、白刺、梭梭、枳芨、水桐(胡杨),虽然不起眼,根却扎得奇深,挖掘出它们严酷中求生存的坚忍。写在故乡艰难度过一辈子的爷爷、姥姥、二爷爷、父亲、大爹、大姑、二姑、三姨、二舅、老姜、苦豆子、康大、杨老汉、单眼鹰、三噘嘴、老倔头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既有令人唏嘘的故事,又有令人感慨的特殊品格。那乡那土那年那月那人那事,展现着西沙窝的平凡岁月,提升了故乡人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无论是写西沙窝的植物还是人物,都有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给人以启迪。
《水桐树下的抉择》写爷爷十七岁那年逃荒,一个人从甘肃民勤走2000多里路到西沙窝的途中,躺在水桐树下做出继续往前走的艰难选择。水桐即沙漠中的胡杨树,有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腐的刚烈精神。爷爷就是凭着这种刚烈与坚忍,揣着仅剩的三个干馒头,走进西沙窝,成为从民勤来西沙窝的第一人。进则生,退则死,体现了西北汉子的刚烈性格。
《爷爷的土屋》写村子里的人对爷爷的评价,刘家人直骨,没有私心,为了省布,父亲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是没有兜子的,爷爷的家教极严,父亲说他自己十七岁当了大队会计后,爷爷让奶奶在他的上衣上缝了两个兜子,一个兜子里装公家的钱,一个兜子里装自己的钱,公家的钱和自己的钱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父亲当了半辈子会计、半辈子村主任,后来解散大集体,父亲下岗了,手中还有集体的2000元,有人跟他说反正人家也不让你干了,这个钱只有咱们自己知道,、不给他往外交了。但父亲还是天不亮就起床,在晨曦里一路小跑,把钱上缴了。看来父亲是谨记爷爷的教导,传承着不贪集体一分钱的精神的。当时的2000元算得上很大一笔,公家的钱就应该在公家的口袋里,装错了就是人有问题。钱多了,反而缺了精神,把公私界限也搞没了。爷爷的土屋是利元父亲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高地和道德标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