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文化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通过文本书写的再语境化,对文本环境的共时性差异和书写政治问题进行了有效的阐释;数字人文:媒介、书写与主体经验专题把传媒文化、数字技术文化、编码研究、软件研究同传统人文学科中的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人们的研究手段与观念;学者访谈旨在通过对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的深入访谈,阐释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建构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
關於作者: |
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约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约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
目錄:
|
专题一 文化地理与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王晓路】
文化地理学【〔澳〕克里斯吉布森 戈登韦特 著 苗玲玲 译】
文化地理与书写政治以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书写为例【王晓路】
社会性别与社会正义:南方视角【〔澳〕瑞文康奈尔 著 刘 岩 译】
帝国、移民及都市意义的重塑英国第二代移民作家的伦敦书写【蔡晓燕】
专题二 数字人文:媒介、书写与主体经验
主持人语【陈 静】
数字媒介语境中的自我认同及其风险【陈 旭】
从中国数字博物馆观众经验看用户交互之路径【殷曼楟】
微信传播的演变轨迹、结构特征与情感省思
基于三次节点事件的分析【吴维忆】
专题三 霍尔的文化理论
主持人语【周计武】
斯图亚特霍尔对当代媒介文化的批判【章 辉 汪 鹏】
由编码解码走向表征
重读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肖 爽】
学者访谈
在利字当先的时代里【王晓明 熊海洋】
其他来稿
1990年代大众文化研究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再考察【肖明华】
文化危机与现代焦虑:一种批判理论视角【辛 楠】
从艺术史学到视觉研究的嬗变【刘 毅】
艺术的去人性化与现代人的危机【张伟劼】
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的边缘话语、性别政治与身份认同【邹 赞】
虚拟现实技术与审美经验的变革【孟凡生】
|
內容試閱:
|
主编的话
周宪 周计武
《文化研究》在当下的中国大约是独树一帜,也许是唯一的专业刊物。经历了十多年的成长,它团结了国内一大批有志于文化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迥异的问题。文化研究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体制的认同,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专业教育,或是学术活动等,好在这一研究不断地激发学者们的兴趣,散播在各种体制化的专业知识生产的缝隙和边缘处,构成了中国当代知识生产的一个独特景观,也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和批判性特征。
本辑的前两个专题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研究的这些特性。文化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和数字人文:媒介、书写与主体经验专题是新的研究课题。前者把地理学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在界定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文本书写的再语境化,对文本环境的共时性差异和书写政治问题进行了有效的阐释。后者把传媒文化、数字技术文化、编码研究、软件研究同传统人文学科中的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人们的研究手段和观念。专题中的三篇文章试图在数字技术文化的语境中,通过对具体个案和典型事件的辨析,深入阐释媒介技术、文化书写与现代主体之间的复杂关联,重构现代人的主体经验和自我认同。
文化研究在中国亦有不少年头了,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研究学者,他们的研究和思考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研究。本辑新辟学者访谈栏目,旨在通过对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的深入访谈,阐释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建构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在西方文化研究人物与学派研究方面,本辑再次聚焦于霍尔的媒介文化及其编码与解码理论,旨在整体审视霍尔的文化观。本辑的其他来稿,既有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现代性范式的反思性梳理,也有对西方批判理论、现代性理论和视觉研究经典的深入阐释。值得一提的是,邹赞的《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的边缘话语、性别政治与身份认同》一文,以几部代表性的新疆屯垦口述史为文本对象,颇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差异性的边缘话语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内在文化逻辑。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的文化研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中青年学者投身于文化研究事业,期待着《文化研究》更上一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