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高等教育学、管理学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教师、研究生阅读,对高校、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以及关注人员流动问题的其他读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应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大学教师多维流动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框架,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得了能够覆盖我国大学教师整体的大样本,又采取主管抽样的方法获得了我国大学教师典型样本;用Web内容分析法为主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方法建立了我国大学教师学业-职业生涯数据库。
|
目錄:
|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1章 绪论 1
1.1 大数据、实证量化研究及其国际比较的意义 2
1.1.1 实践意义 2
1.1.2 学科发展与其研究方法 4
1.2 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实证研究述评 8
1.2.1 大学教师职业研究 9
1.2.2 大学教师市场研究 12
1.2.3 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16
1.2.4 与一般社会流动研究的结合 20
1.3 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国际比较研究述评 21
1.3.1 大学教师的非实证性国际比较研究 21
1.3.2 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及其相关研究 22
1.3.3 日本学者的相关国际比较研究 23
1.3.4 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研究 24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框架 27
2.1 大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社会 27
2.1.1 大学教师 27
2.1.2 大学教师社会 30
2.2 流动的相关概念 31
2.2.1 索罗金的社会流动概念及其发展 31
2.2.2 日本学者界定的社会流动概念 33
2.3 大学教师流动概念及其维度设定 34
2.3.1 大学教师流动的定义 34
2.3.2 大学教师流动的维度及操作化定义 36
2.4 主要研究问题和理论工具 41
2.4.1 本书要探究的问题和量化分析思路 41
2.4.2 理论分析工具 42
2.4.3 研究假设 43
第3章 相关实证量化研究方法 49
3.1 数据收集方法 49
3.1.1 问卷调查 49
3.1.2 大学教师生涯资料分析 51
3.2 数据分析方法 52
3.2.1 流动表技术 52
3.2.2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53
3.2.3 其他统计分析方法 55
3.3 内容分析法 56
3.3.1 内容分析法及其与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的异同 56
3.3.2 内容分析研究实例: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影响力 57
第4章 实证研究的实施与数据集的构建 75
4.1 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相关数据集的构建和更新扩展 75
4.1.1 Web内容分析构建全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 75
4.1.2 问卷调查 78
4.1.3 数据的更新与扩展 80
4.2 作为比较对象的国外实证研究与笔者自建的其他数据集 82
4.2.1 作为国际比较对象的国外实证研究及中外可比性分析 83
4.2.2 笔者对基层公务员流动的实证研究及自建数据集 86
4.2.3 笔者对高级公务员和专职科研职业群体的实证研究及自建数据集 89
4.3 数据分析方法 90
4.3.1 统计测度指标 90
4.3.2 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 92
4.3.3 统计分析工具 93
第5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 95
5.1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的平均情况分析 95
5.1.1 人均历经大学数和人均流动次数 95
5.1.2 人均生涯校际流动期望值 97
5.2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的差异性分析 100
5.2.1 从教师的学术属性上看流动量的差异 101
5.2.2 从教师的自然属性上看流动量的差异 108
5.2.3 从大学类型看流动量的差异 113
5.2.4 流动量的校际比较 117
5.2.5 不同时期流动量的差异 118
5.3 大学教师流动量差异性的进一步讨论 120
5.3.1 不同大学的流动量差异 120
5.3.2 不同时期的流动量差异 125
5.3.3 基于个人属性的流动量差异 127
第6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方向 137
6.1 校际地域流向 137
6.1.1 从首职校到现职校的地域变化 138
6.1.2 校际地域流动路径 143
6.2 校际层次流向 145
6.2.1 单科-综合性流向 146
6.2.2 大学所属上的流向 147
6.2.3 建校历史长短方面的流向 147
6.2.4 教学-研究性方面的流向 148
6.3 大学教师校际流向的中外比较分析 149
6.3.1 地域流向比较 149
6.3.2 层次流向比较 151
6.3.3 中外大学教师流向差异的制度分析 152
第7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的归因模型 155
7.1 “普遍主义”与“所属主义”之争及其实证研究 155
7.1.1 美国学界的“普遍主义”与“所属主义” 156
7.1.2 日本学界的“普遍主义”与“所属主义” 157
7.2 大学教师学术地位获得的归因分析 158
7.2.1 总体分析 158
7.2.2 差异性分析 163
7.3 大学教师地域地位获得的归因分析 167
7.3.1 总体分析 167
7.3.2 差异性分析 170
第8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的研究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175
8.1 大学教师流动研究的结论 175
8.1.1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 175
8.1.2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方向 177
8.1.3 大学教师地位获得的归因 178
8.2 对大学教师流动的进一步讨论 179
8.2.1 交换视角下的大学教师校际流动过程分析 179
8.2.2 人事制度或惯例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决定作用 180
8.2.3 学术组织制度对大学教师流动的作用分析 184
8.2.4 “所属主义”文化 185
第9章 其他维度上的流动及总流动 —校际比较及跨职业比较 187
9.1 其他维度上流动性的校际比较及与全国样本的比较 188
9.1.1 外职业经历分析 188
9.1.2 外专业经历分析 190
9.1.3 职称晋升情况 191
9.1.4 校内流动 193
9.2 总流动性和学缘结构的校际比较及与全国样本的比较 194
9.2.1 总流动量 194
9.2.2 学缘结构 196
9.3 校际比较及与全国样本的比较分析结论 198
9.3.1 研究结论 198
9.3.2 对北师大教师流动性的进一步讨论 198
9.4 与其他职业群体流动性的比较研究 199
9.4.1 总流动量比较 200
9.4.2系统内流动量的比较 201
9.4.3 晋升速度比较 202
9.4.4 流动性的跨职业比较结论 206
第10章 聘任制能提高大学教师的流动性吗?—以吉林大学 和西安交通大学为例 207
10.1 所选大学个案及其教师样本 207
10.1.1 吉林大学及其教师样本 207
10.1.2 西安交通大学及其教师样本 209
10.2 流动性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212
10.2.1 总流动性 212
10.2.2 校际流动性 213
10.2.3 职称晋升 215
10.3 流动模式分析 217
10.3.1实施新聘任制之前的大学教师流动模式 217
10.3.2实施新聘任制之后的大学教师流动模式 223
10.4 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236
10.4.1 结论 236
10.4.2 进一步讨论 237
第11章 外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41
11.1 意大利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241
11.1.1 意大利大学的自主性与政府统一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241
11.1.2 意大利大学教师聘任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249
11.2 日本大学学术组织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257
11.2.1 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制及其改革 257
11.2.2 日本的院校研究机构 264
11.2.3 日本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69
后记 2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