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編輯推薦: |
《古玉新识》以文化视角对古玉新解读,提供古玉真伪辨识新手段,古玩文化入门读物。
|
內容簡介: |
《古玉新识》全书图文并茂,主要介绍了古代玉石(玉器)的文化起源、主要种类、文物与赏析价值、如何辨识与把玩注意事项,从而对古玉爱好者与收藏者起到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为较好的古玩文化入门读物。
|
關於作者: |
吕建昌,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文博系兼职教授,上海文博学会理事。出版有《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初识古玩》,主编珍藏赏玩丛书等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及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多项。
|
目錄:
|
第一章 文明基石: 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源头
第一节 爱玉崇玉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似石非石的古玉概念
第二章 器以载道:古代玉器的主要器型和用途
第一节 礼器类
第二节 佩饰类
第三节 丧葬器类
第四节 陈设品类
第五节 玉用品类
第三章 走下神坛:古代用玉传统的变迁
第一节 巫神玉时代
第二节 礼玉时代
第三节 祈玉时代
第四节 赏玉时代
第四章 魔道博弈:真伪古玉辨识
第一节 古代玉材
第二节 古玉断代
第三节 玉质的现代科技鉴定
第四节 古玉辨伪
附录
历史上的食玉之风
商周玉器中的龙纹虎纹辨识
关于玉衣和玉棺的几点思考
主要参考书目
插图索引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本书所写内容是我十多年来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的结果,其中的有些观点已写成论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由于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严谨性和科学性,社会上一般读者对学术味道较浓厚的论文兴趣不大,本次成书本着深入浅出的编写原则,希望读者阅读起来不至于感到生涩难解。
我清楚自己的知识面和研究能力有限,所涉及范围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前段,即从史前时代到汉代,隋唐以后则不作为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局动荡,战乱纷纷,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玄学应运而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外来文化进入中原,传统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玉文化发展走向弃儒从道之路,古玉的生产制作进入历史低潮。从六朝开始,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和儒道释的合流进程,中国古代玉器原有的神秘性逐渐消退。到隋唐以后,尽管有部分玉器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依然保持着礼的性质,为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服务,但玉器发展的主流已完全脱离神与权的关系,走下神坛,进入民间,成为世俗文化的载体。
史前时代玉器的奇异形制、神秘纹饰以及精美的雕琢工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遥远、陌生的世界;史前先民们用玉器表现出他们那充满崇拜、激情和灵感的精神生活。进入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以后,古玉依然带有许多当时的思想理念,这些距离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故有必要阐释古人的玉观念,以透过古玉看到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明白古玉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本书中的第二、第三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
古玉器的鉴定,从有玉器收藏开始就已出现。早先的方法都是凭肉眼观察或掂分量等经验法,鉴定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对古玉器作出年代及真伪的判断。在古玉造假十分猖獗的今天,造假者不断创新其作伪手法,加之琢玉技术设备的进步,高仿真的古玉足以达到乱真的水平。光凭传统的经验法鉴定古玉,难以保证在鉴定中不出现失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为古玉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因此,我认为经验法与科学技术检测方法两者结合,才是古玉鉴定的理想方法。本书中第四章有关于玉质的现代科学技术检测介绍,希望读者能了解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检测玉材的原理及其特点,对玉质的辨别有所帮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玉器面世,蔚为大观,为古玉器鉴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标准器。不同时代的古玉器造型、纹饰与艺术风格以及工艺等特征,都可通过与考古出土的古玉器比较而辨识,而现代科技检测技术则能够从古玉的材质与雕琢工艺方面为玉器的真伪鉴定保驾护航。这是古玉鉴定方法的一个发展方向。本书在这方面做了探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以便在收藏中有实用意义。
由于本书编写体例的关系,有些内容无法纳入整个章节体系中,所以另附上三篇相关的论文放在末尾的附录部分,作为对本书内容阐述不全面的补充。
另外还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出版获得上海大学历史系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这里一并感谢院系各级领导及同事对本书出版的关心与支持。
作 者
2017年5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