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百岁所思》囊括了周老文化散文短篇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价值。112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以百年沧桑的亲历、中西贯通的识见,使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清楚地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的窗,整个人生也变得通透豁达起来。
《我与昆曲》收录了张允和关于昆曲的散文、研究文章及其与昆曲有关的书信、日记等。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张允和与昆曲甚是全面、丰富的一个选本,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昆曲普及文化读本。
|
關於作者: |
周有光,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著有《朝闻道集》《拾贝集》。
张允和,著名昆曲研究家。能写曲,填词,亦工诗。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
|
目錄:
|
《百岁所思》
从周有光一句话说起 (邵燕祥) ... 001
辑 一
变阴暗为光明 ... 003
我的长寿之道 ... 006
朝闻道,夕死可矣 ... 012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 016
有书无斋记 ... 022
窗外的大树风光 ... 026
大雁粪雨 ... 030
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 ... 032
傻瓜电脑的趣事 ... 036
衣食住行信 ... 043
美国归来话家常 ... 046
扶桑狂想曲 ... 056
两访新加坡 ... 063
吃的文化和文化的吃 ... 075
辑 二
章乃器:胆识过人的银行家 ... 087
吕叔湘:语法学大师 ... 093
《中国日报》创始人刘尊棋 ... 096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始人姜椿芳 ... 103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 110
连襟沈从文 ... 116
巧遇空军英雄杜立德 ... 119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 123
妻子张允和 ... 130
张允和的乐观人生 ... 136
流水式的恋爱 ... 139
残酷的自然规律 ... 144
《浪花集》后记
辑 三
漫谈西化 ... 149
科学的一元性 ... 158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中国有三宝 ... 168
东洋变西方 ... 175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 181
双文化时代 ... 189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 196
双语言时代 ... 199
漫说太平洋 ... 215
走进世界 ... 222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 231
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 ... 234
走进全球化 ... 240
附 录
温柔的防浪石堤 (张允和) ... 249
知性做伴,一生有光 (周晓平) ... 254
我的爸爸周有光
我的爷爷周有光 (周和庆) ... 271
编后絮语 (庞旸) ... 288
《我与昆曲》
序 (楼宇烈) ... 001
辑 一
亲爱的父亲 ... 003
我与曲会 ... 014
悼笛师李荣圻 ... 025
昆曲 ... 028
江南的枫叶
江湖上的奇妙船队 ... 031
忆昆曲全福班
我是老虎 ... 050
小丑 ... 058
漫谈昆曲 ... 069
七十年看戏记 ... 089
二次亮相 094
从《双熊梦》到《十五贯》 ... 099
半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四妹张充和的昆曲活动 ... 103
美国归来话曲事 ... 108
不须曲 ... 112
一介之玉顾志成 ... 121
同舟共济 ... 129
哭铨庵
曲谜传友情 ... 133
人得多情人不老 ... 140
纪念俞平伯先生和夫人许莹环
风月暗消磨,春去春又来 ... 146
张闻天教我国文课 ... 150
辑 二
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小组 ... 157
致张充和 ... 158
致匡亚明 ... 161
致马少波 ... 163
致传字辈先生们 ... 165
致许姬传 ... 167
致蔡正仁 ... 170
致陈朗 ... 173
致俞琳 ... 175
致胡忌 ... 180
致俞平伯 ... 182
致陆萼庭 ... 185
致姜德明 ... 188
致过士行 ... 190
致曲社 ... 193
致王世瑜 ... 195
致姜椿芳 ... 197
致张元和 ... 199
辑 三
昆曲日记(节选) ... 205
附 录
妻子张允和 (周有光) ... 279
永远活在我心中的允和二姐 (王湜华) ... 285
张允和老师的昆曲情缘 (欧阳启名) ... 288
编后絮语 (庞旸) ... 292
|
內容試閱:
|
《百岁所思》
从周有光一句话说起(代序)
邵燕祥
周有光先生有一句话,我一下就记住了: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应该说:登喜马拉雅山而小东亚,登月球而小地球。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啊,这是什么样的高度,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胸怀!这也正是在新旧世纪之交有光先生一再提醒我们的,过去是从中国看世界,现在要学会从世界看中国;然则我们就不仅背靠身后的历史,而且面向开放的未来!
惭愧得很,对于像周有光先生这样从20世纪初至今硕果仅存的百岁老人,我竟是到他八九十岁之际才知其名的。今天,在他退出经济界实际运作和相关教学生涯近六十年之后,又在他卸下从事三十多年的语文工作职务近四分之一世纪之后,我们从他近年出版的《朝闻道集》等著作中,看到了一个活跃在当代思想前沿的启蒙者的身影。我好像是被倒逼着去追溯他过去的足迹,他的生平,他怎样在85岁那一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屋,看报、看书、写杂文,他自己把这些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统称为杂文,让我这个杂文作者得引为同道,感到莫大的鼓舞。而他经过超越其专业的阅读,谢绝了包括政协委员一类的社会活动,沉潜于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历史的书籍,又及时从互联网采集最新的信息,最后化为若干关系千万人命运重大问题上独具慧眼的观点。此中凝聚了这一位耄耋老人多少日夜的心血和思考!
这本书所收主要是老人百岁前后之作,而兼收的零篇作品,最早是1985年《美国归来话家常》、1987年《漫谈西化》,以及1989年初的《两访新加坡》和《科学的一元性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从中已可看到后来一些观点的端倪。而先生最可贵的思想贡献则似主要见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形成文思泉涌之势,多半首发于《群言》杂志,正是资深编辑叶稚珊女士主持编务的时候吧,我也是在那前后才于浏览有关周有光夫人张允和女士报道的同时,特别注意或曰发现了周有光这一支健笔老而弥坚的锋芒。
老人在诙谐和调侃的《新陋室铭》里有句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这该是朝阳门内后拐棒胡同居民楼的生活写实。在这里除了从邮递员接收的,也有老人亲自写信封邮寄发出的可贵的资讯。从权威的数据网上下载的,如各国GDP的实际情况、排序等,不断随着网上的更新而更新,他是真心与朋友共享的。当然,不止这些,他还会寄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新作,征求意见。有光先生很看重一位热情的编辑庞旸女士对他文章的认真思考,曾把她写的介绍双文化论的网文下载寄我。我后来把就此写给周老的信,以《报周有光先生书》为题刊发在《文汇报笔会》,加注介绍了先生有关的主要观点。现在我又应约给庞旸女士为百花文艺出版社选编的周老百岁前后重要短文代表作写序,深感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文字缘、思想缘,是很使人欣慰的;或略不同于过去时代的相濡以沫,而借用古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总是差可比拟的吧。周有光先生现在所拥有的友声中,我想素不相识的朋友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他曾有的老友,以及有缘谋面亲炙的后生朋友,而且还将会不断增加的吧。
周有光先生以他百年沧桑的亲历,以他中西贯通的识见,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基础上奠定顺天应人的乐观信念,是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老人虽已在今春封笔,但他馈赠给读者的十五卷文集,以及这一晚年之作的选本等,将把他对中国前途、人类前途坚定的乐观信念播撒世间。
《我与昆曲》
序
楼宇烈
日前,庞旸女士给我来信说,由她编选的张允和老师的《我与昆曲》一书即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为此书写一篇序。九年前(2002年)张老师的《昆曲日记》出版时,我曾写过一篇序,这次庞旸女士把张老师涉及昆曲的散文、讲话、书信集在一起出版,让关心昆曲、热爱昆曲的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张老师对昆曲艺术的深厚感情和深刻见地,诚可谓功德无量。
张老师生于1909年,卒于2002年,可谓是20世纪的同龄人。她一生与昆曲结缘,学习昆曲、研究昆曲、积极参加曲社活动、组织领导曲社、广交专业昆曲演员和业余曲友,为继承发扬昆曲艺术不遗余力,见证了20世纪中国昆曲艺术的兴衰史。所以,当年我在《昆曲日记》的序中称,该书为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如今,本书又把张老师所有有关昆曲的文字收入,其史料价值无疑就更为珍贵了。
20世纪60年代初,经吴则虞先生介绍,我加入俞平伯先生领导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由此而结识了张允和老师。那时,每周六晚研习社在和平门外陆剑霞老师家有拍曲、唱曲、排身段等活动,我每次去几乎都能见到张老师,她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曲友,帮助拍曲老师指导我们这些初学者学曲,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时假日,她也会邀请我们这些晚辈到她家中做客,谈谈昆曲、唱唱昆曲,讨论讨论曲社的事,拉拉家常,十分亲切温馨,她先后在景山后街的家和朝阳门南小街的家,都是我常去的地方。
1987年张老师把领导北京昆曲研习社的重担交给了我。由她推荐,经社员大会选举,我当了研习社主委,但由于我当时学校行政和教学工作比较忙,对曲界各方面的朋友也不是很熟悉,所以许多国内外曲社间、曲友间的联络、联谊活动还都是靠张老师来做的,研习社的许多重要活动也都是在她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的。我在《昆曲日记》序中就提道:当她听到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消息之后,虽然这时她的身体已很虚弱,但对这一继承发扬昆曲艺术新曙光的出现,仍欢欣鼓舞,兴奋不已。她一方面积极向曲社提建议,为曲社的工作出谋划策,同时亲自出马积极与海内外曲友联络,探讨弘扬昆曲艺术的问题。张老师对继承发扬昆曲艺术的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谨以此短文悼念张老师仙逝十一周年,兼充本书之序。
斯人已逝,斯文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