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NT$
295.0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NT$
440.0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NT$
490.0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NT$
249.0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原史中古韩建业自选集》收录文章22篇,是韩建业先生从事先秦考古学近二十年来的一部总结之作。通过梳理先秦文化谱系,考证古史传说,提出并阐述早期中国,以及研究早期中西交流,为我们构建起了原史中国的概貌。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韩建业教授的考古研究论文集。分四个部分,*部分文化谱系,是对考古类型学的研究;第二部分古史传说;第三部分从考古遗存出发探讨早期中国;青铜器,第四部分从相关器物、墓葬探讨中西交流。
|
關於作者: |
韩建业,甘肃通渭人,1967年出生,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并著有:《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等。其中《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目錄:
|
文化谱系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
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龙虬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
古史传说
涿鹿之战探索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
禹征三苗探索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先商文化探源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早期中国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
西坡墓葬与中原模式
中西交流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
|
內容試閱:
|
去年九月中旬,收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兄发来的邮件,说他几年前和几个朋友一道编六零学人文集丛书,希望我也加入云云。出于对荣誉兄的信任,就愉快地答应了。
我的自选集名为《原史中国》,有两重含义。其一,原作动词用,原史中国可以理解为究寻中国历史之本源。我的研究始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及于古史传说、聚落形态、人地关系、文明起源、中西交流,成于对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形成过程的综合探究,合原史中国本意。其二,原作形容词用,原史中国即中国原史时代之意。原史时代为西方人的概念,介于史前和历史时代之间,意为历史时代的原初阶段,具体指自身虽已有零星文字,但不足以记录当时主要史事,只是常被后世所记述提及的那个时代,实属传说时代的范畴。中国的原史时代,下限在出土大量甲骨文的晚商以前,上限至少可到五帝时代,包括早商和夏代在内,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上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大部分时间,与我的主要研究涉及之时段基本吻合。
以我的理解,考古学就是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考古学虽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但终究属于人文学科,最终目标在于将各种信息碎片梳理整合,以复原阐释人类历史,纵览盛衰兴亡,总结经验教训,指明未来道路,诚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古学解释虽需参以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现有知识,但其时间深度远非人类学等可以比拟,其解释终归要回到考古背景本身,其出发点更是少些我者他者的偏见。因此,我宁愿主张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我认为,年代分期、文化谱系、交流传播、人群迁徙等,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当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不得以新旧论英雄,因瑕疵弃美玉;而古史传说自有真实素地,直指古代世界,是与考古学结合来揭示上古历史的极重要材料,不得有疑问即否之、因传说而弃之。
本书所收22篇论文,大致可分成文化谱系、古史传说、早期中国、中西交流几个部分,大体涵盖了我研究的主要方面。关于环境考古和人地关系的研究,既有《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这样的专著,也渗透在我21世纪以后发表的几乎所有论著当中,发表过的几篇专文,似乎并不能代表我在这方面的成绩,因此干脆不在此书中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