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編輯推薦: |
这是关于一本纯文学杂志的创业史。
这是《花城》杂志编辑部的风雨故事,参与和见证着这个时代的文学行踪。
时间已过许久,岁月未曾逝去。
平凡而厚实的编辑生活,是心底留下的深沉的难以磨灭的记忆。
|
內容簡介: |
老作家范若丁倾情讲述数十年《花城》杂志编辑部生涯的点滴体悟,《花城》杂志是中国文学刊物四大名旦之一,在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花城》编辑部的故事,折射着中国文坛的一段历史。另有报告文学,记述一群在基层工作,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人们的故事。
|
關於作者: |
范若丁,原名范汉生,河南汝阳人,少时在家乡和开封读书,后到武汉、广东从事过多种工作,曾任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
长期坚持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并未逝去的岁月》《相思红》《暖雪》《莫斯科郊外》《皂角树》《记忆的尊严》《失梦庄园》和长篇小说《旧京旧京》《在莫斯科》等,曾两度获广东省鲁迅文艺(文学)奖,两度获秦牧散文奖等。
主持策划编辑的《港澳大百科全书》《世界诗库》《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等国家重点图书,影响深远,两度获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大奖。
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目錄:
|
【代序】从编辑部走出来
风雨十年花城事一个刊物的创业史
牵龙的人们记西江引水
栅门打开之后
世上桃源记平沙华侨农场
嘉应首富
火龙记兴宁县供电公司
肃立西花厅
中国民主第一人寻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电视专题)
【后记】
|
內容試閱:
|
从编辑部走出来
与编辑界的前辈相比,我的编龄不算长,参加编辑工作的时间较晚。
我是1980年加入到编辑队伍中的,那年我已46岁;2000年66岁从被停刊的《读书人报》总编辑岗位上卸任后,离开编辑工作,走出稿件堆积如山、摆设零乱,隐隐散发着油墨味和烟草味的编辑部。
我多么怀念那种并不美妙的油墨味和烟草味啊。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我最怀念的是在《花城》文艺双月刊工作的前十年。这十年我以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社分管《花城》的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的身份,一直参与及主管《花城》工作。那是《花城》创刊的十年,那是《花城》最不平静的十年,也是刊物和它的编辑部艰难奋争的十年。开放改革伊始,开放与反开放,凡是与反凡是,前进与倒退在激烈地反复较量,在我们这个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度里,必然反映到《花城》这个当时已颇有些名气,在全国被称为四大名旦的文艺刊物上来,反映到我们的工作上来。在中国,文艺从来被看作政治的晴雨表,这些政治上、思想上的较量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花城》那个杂乱但却紧张的小小编辑部里。《花城》坚持开放改革,不断冲破禁区,不断向旧观念挑战,不断为文学回归它的自身规律呐喊,这不能不触犯一些人,也不能不与当时的一些规则发生冲突;加之内部的观点分歧及一些无谓的争论与误会,闹得编辑部内外交困,几乎没有风平浪静的日子,动辄得咎,批判、指责、诬告,将我和两位《花城》前领导描绘成青面獠牙、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妖魔。所幸,当时的省委领导任仲夷、杨应彬等同志,在对我们批评、提醒、劝慰的同时,用他们无畏的肩膀和宽厚的胸怀为我们遮风挡雨;许多作家,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的《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等,也为我们呼号和辩护,帮助我们摆脱困境。
必须承认,不是所有人对我们这个小小编辑部都怀有善意,冷漠与敌视常常带着刺骨的寒冷向我们袭来。我在编辑部的一张小铁床上住了五年,每当寒潮袭来,巨浪扑面,周末办公楼里一个人也没有,四周像一片海一片寂静的茫茫无边的死海,我似乎被抛上孤岛,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不期而至。
但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放弃我们的文学理想!我们坚持住了!
二十年之后的2008年,当时的编辑部负责人朱燕玲要抢救《花城》的历史,带着编辑申霞艳和李倩倩来找我,我口述,她们记录,后由申霞艳整理编写成篇,我再加以修改校订,是即为《风雨十年花城事》。在叙述《花城》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常常夜不能寐。一个个与我一起奋争的同事的面影在我眼前飘过,一个个作家的面影在我眼前飘过,多少风雨声,多少欢笑声,一一在摆动的窗帘上飘动。往事如影,但毕竟不是幻影,它将留在我的记忆中,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风雨十年花城事》也许只是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史上的一个插曲,但它确有许多引人回味引人深思的地方。今天,它得以出版应感谢许多人,特别是将我的口述整理编写成篇的申霞艳教授(当年的编辑早已成了教授)。
这本集子里还有几篇写改革开放的文字。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点如今谁都不能不承认,即使是一些抱残守缺、顽固不化的人。但是,改革开放仍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并非没有倒退的危险。我的几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一些为改变国家面貌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人们,也算是为改革开放留下一些侧影。
特别要提的是本集最后一篇:《中国民主第一人寻觅孙中山的革命足迹》。此篇原为我与章以武教授接受广东电视台和广东中山基金会的委托,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编写的电视专题片,由我执笔。我自幼就听老师讲过少年孙中山在翠亨村破除迷信的故事,讲过孙中山伦敦蒙难的故事,对孙中山先生崇敬有加。参加革命后,虽多次听过孙中山批判之类的讲话,也看过一些贬低孙中山的书刊,但我坚信不管他有多少缺点多少不足多少失败,他是号召推倒两千年帝制的第一人,是在中国最真心实意建立共和国的第一人,是最先而且百折不回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制度的第一人,因此,这种崇敬更是不可动摇的。我认为,说他是中国民主第一人,既不过分,亦非虚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