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80.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80.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編輯推薦: |
从1996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间,阎雷三次探访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安溪,在茶园茶厂观察铁观音从鲜叶到毛茶的道道工序,在祠堂庙宇感受安溪人悠久深厚的信仰,在乡村城镇旁观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阎雷用不加修饰的镜头讲述关于安溪和安溪人的故事,正如本书策划者谢文哲所写,这些故事是如此动人,以至让你错觉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在安溪是温情脉脉地流走的。安溪之美不仅在山川、风土、建筑、艺术之中,更在这一份浓浓的人情里。
|
內容簡介: |
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以茶业闻名天下,是中国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二十多年间,法国著名纪实摄影师阎雷三次探访安溪,聚焦经济、地理、文化,定格风景、人物、日常,展示安溪人普通而独特的面貌,用影像讲述他深爱的真实的中国。本书法语版由Urban China出版社在法国同步出版。
|
關於作者: |
阎雷(YannLayma),自由摄影师,1962年生于法国。1984年,他被获准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为当时的总统密特朗拍摄,记录了他一年的政坛生活,成为法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摄影师。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也是第一个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他长年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供稿。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于2004年在全世界6个国家同步发行,印量达几十万册,这也使他成为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题材摄影师。2005年,阎雷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法国国会授予骑士勋章。阎雷始终对中国情有独钟,曾连续拍摄了60余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摄影著作,《KALTEX在中国》《歌海木寨》《壮丽的中国》以及大型画册《中国》。2015年,他的首部中文摄影集《昨天的中国》已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阎雷的镜头忠实记录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展现了当代中国生机盎然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谢文哲,福建安溪人,1969 年3 月生。大学毕业后,从事高中教育十年,后在地方党政机关担任新闻、宣传、出版工作至今。先后出版《门里门外》(海风出版社),《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台湾世界书局、美国Prunus出版公司同步出版发行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安溪寻茶记:名山、名茶、名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著作。
|
內容試閱:
|
为什么是安溪人
谢文哲
2013年12月1523日和2016年9月30日10月13日,后浪出版公司吴兴元两次邀请法国摄影家阎雷来安溪拍摄照片。期间,阎雷在我及安溪其他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安溪的城镇、乡村、茶田、集市、宗祠、庙宇乃至安溪人家中,拍摄了两千多张照片,记录下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东南地区一个近海山区县的部分地理与历史。
选择安溪这个地理,反映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中国的一段历史,是阎雷此行的初衷。对此,我深以为然,并且坚信其行为之可行性。因为,相对于辽阔的地球世界,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历史,哪怕疆域再广、时间再长,都只是宇宙星球的一瞬。
不过,这一瞬,都是特别的一瞬。就像阎雷将镜头对准普通安溪人的生活,展示出的反映安溪社会变迁的这幅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中国历史整体之部分。既然整体由部分组成,在整体把握呈无力感的状况下,借安溪这个部分观照中国之整体,从毫末辨流向,理应是相当显豁的一种做法。
戏剧演员,可以在任何舞台上演出同样的剧目,但历史演员,则往往只在特定的地理上演出,地理变,历史亦变,在这一舞台上演的戏,不一定能在另一舞台上演中国安溪,就是特定的地理;安溪人,就是历史演员。
收获之土
安溪建县较晚,但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考古人员在安溪参内乡员潭村的内田山遗址、蓬莱镇大墘村的杨厝山尾遗址、金谷镇金谷村的暮云山遗址、湖头镇郭埔村的郭埔遗址、龙门镇科榜村的科榜遗址等17个地点,采集到大量生活用具残陶片和石锛、石斧等生产工具。步入青铜时代,约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福建内陆山区就有古越族人在这里刀耕火种,为安溪的继发性开发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数量无考。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北方人群的南迁,安溪人口逐渐增加。唐咸通五年(864),从南安县西界析出两个乡设置小溪场,启动早期安溪的建制开发史。后梁开平三年(909),自中原入闽的廖俨首莅小溪场,亲为长官,召集从北方迁入的世家大族、富商巨贾、文人学者及大批随员、官吏、士兵等,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发蓝溪两岸。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口的流动,但北方移民传播的文化不可能是迁出地文化的简单复制,在这过程中必然发生变异。引起变异的最基本原因是地理条件,另一个原因是迁入地原有的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互相融合、兼收并蓄,碰撞、冲突,移民文化渐渐成为安溪文化的主体。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詹敦仁继任小溪场场长后,见这里人稠地沃,溪通舟楫,已适宜置县,便向清源军(今泉州)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获准后,以小溪场和增割南安属地正式置县,并以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县内析为四乡一十六里,通计一邑几三千余户,詹敦仁为首任县令。宋代宣和三年(1121),因浙江睦州青溪(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新安江水库,淹入今千岛湖中)爆发方腊农民起义,起事地青溪被朝廷视为寇巢,为避同音之讳,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沿用至今。
安溪位处中国福建省东南部,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东经1173611817,北纬24052526,晋江西溪上游,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管辖。安溪毗邻泉州市的南安、永春,厦门市的同安,漳州市的长泰、华安和龙岩市的漳平等6个县(市、区),接壤界线总长424.86公里,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面积最大的县份。
安溪地处福建戴云山脉东南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多低山丘陵,地势相对平缓,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河谷盆地呈串珠状分布其间;西北部山峦起伏,山势陡峭,海拔高度700米以上。全县千米以上高山2936座,最高峰感德太华尖1600米,海拔最低处城厢经兜村32米。地貌呈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四种类型。
安溪将近3000座的这些高山,是漫长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多次岩浆喷溢活动,对安溪地质构造影响极大,沉积岩及变质岩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沉积岩系变质后,金属矿产迁移富集,成为工业矿体,故安溪探明有煤、铁、锰、锌、石灰石、高岭土等28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均居福建省各县前列。山精为石,石多为岩,安溪多巉岩,《茶经》认为,茶生烂石为上、砾石为中、黄土为下,而安溪铁观音茶中富含的多种矿质元素,正得益于此。
以地形地貌之差异,安溪素有内外安溪之分。内安溪地势高峻,以山地为主,坡度较大,河谷狭窄,年平均气温16℃18℃,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日照1857小时,无霜期260多天。土壤多灰化酸性红壤,pH酸碱度4.55.6之间,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且黏性极好,晴天能保水,雨天不积水,最适于茶树生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外安溪地势较低,以低山、丘陵、串珠河谷为主,年平均气温19℃21℃,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日照2030小时,无霜期350天。土壤多残积土,水稻田以黄沙、沙土为主,具有南亚热带植被特点。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但也易受台风、暴雨等侵扰,故阎雷对安溪的最初印象是水多、潮湿。
安溪森林覆盖率67.1%,有林地20.1万公顷,占泉州三分之一。溪流纵横,明《一统志》称安溪水深而碧,有晋江西溪和九龙江北溪两大水系,东部流域属晋江水系,流程320公里,流域1909.6平方公里,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程160公里,流域1103.2平方公里。安溪是晋江的源头,而晋江是福建省第三大河,全长182公里。清溪与蓝溪两条河流在城区中宋儒朱熹题名为仙苑的地方汇流为晋江西溪,流经南安县直入泉州出海口。西溪水流清澈见底,水质良好,泉州晋江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以西溪水为饮用水。安溪另有福前溪和龙涓溪,随地形西斜,注入九龙江。全县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12条,总长度527公里。
水系溪流是安溪区域与外部物质能量循环的动脉。在道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这些溪流承担着货物运输的任务,古时这里生产的大宗木材、茶叶、瓷器和铁银制品,都通过晋江西溪水运集散,而安溪日常所需要的食盐、布匹等工业品,也通过晋江西溪动脉源源不断转送到安溪各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8年,安溪修建成通往厦门同安的公路,1958年漳(平)泉(州)铁路延伸进安溪,安溪也因此成为泉州市第一个通铁路的县份。
受地形地势影响,安溪地理因素十分复杂,纬度、阳光、降雨、风向、云雾、土壤在绵亘高山、纵横溪流的切割下,天然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产万物,它们是安溪文明发展的物质依托,安溪的城镇、村庄,数千个自然角落就散落在这些河谷盆地之中。依山而建,逐溪而居,安溪人像稳固的山峦一样,迷恋土地,淳朴厚实,山地文化的内聚性十分明显。每一个河谷盆地的环境各不相同,故安溪气候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称这恰好是安溪铁观音最为理想的生长环境。
历史演员
中国古书上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意思是说,天地是万物的父母,养育了万物,而万物之中,只有人独得天地的灵禀。天地不同,万物不同,人也不同,因此历史演变亦不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孔子不能生在印度,释迦牟尼不能出生在耶路撒冷,耶稣亦不能出生在中国,此有地理和历史的双重限制。各异的地理孕育了各异的历史,不同的文明根植于不同的区域,区域文明乃是地理和历史双重因素互动的结果。
地理变,历史亦变,而历史之变的关键在于,人这个历史的推手,会持久施加影响于地理,虽然其作用没有地质变动、气候波动那么显著,但也会对区域的植被覆盖、区域气候、水体伸缩、港口兴废、城镇盛衰等诸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影响(积极和消极)更为广泛,不仅影响内部,也影响周边地区;是持久的,不仅影响当代,也影响未来。所以,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
在安溪这个特定的地理,辽阔的大地之上,千百年来生活着一代代历史演员安溪人,他们在安溪这个特定的地理生老病死,上演悲欢离合,也上演爱恨情仇。安溪地理塑造了安溪人,安溪人施加作为于安溪地理,环境影响人而人改造环境,安溪人与安溪的交互作用,共同创造了安溪历史与文化的特质。
虽然安溪(清溪)置县之前就有闽越族古人在此繁衍生息,但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安溪人。西晋时期,爆发永嘉之乱(311)后,从中原流徙安溪的黄、林、刘、廖、陈、张、孙、詹、王、杨等宗姓,开拓斯土,颇著功绩,到了唐五代安溪置县时,他们繁育的后代已逐渐衍成安溪的大姓,是早期安溪人的代表。
置县以后,安溪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土之所宜者,桑麻谷粟;地之所产者,獐麈禽鱼。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险有溪山之固。经济的繁荣,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口迁入,与安溪原来的闽越土著、早期的移民,一道开发安溪。这些人大量繁衍子孙,子孙又散处安溪各地。安溪就像海洋一样吸纳着大小河流,又把他们汇成一个整体。
有关史料表明,宋代继续迁入安溪的主要姓氏有李、吴、苏、许、郑、高、萧、汪、周、胡、上官、徐、余、翁、施、洪、唐、冯、石、邓等姓;元代有谢、叶、蔡、柯、颜、龚、赵、裴、纪、程、蒋、宋等姓;明代有钟、傅、郭、易、何、魏、章、朱、董、梁、潘、姚、曾、马、罗、殷、钱、蓝、吕、倪、邹、方、姜、庄、阮、凌、汤、花、游、鄞、池等姓;清代有范、赖、薛、韩、万等姓。
民国期间,还有严、史、丁等姓,迁入安溪县。1949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后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安溪人口迅速增加,2016年底达到120万人,其中男性63万人,女性57万人,人口密度350人/平方公里。人口变迁也更加频繁,如1994年,全县人口迁入12532人,人口迁出14297人,是近年来安溪人口迁入、迁出最多的年份。安溪人的构成因此也更加复杂,姓氏数量在原有基础上急剧增加。
来自2007年安溪县官方资料表明,全县共有436个姓氏,其中单姓433个、复姓3个(上官、欧阳、诸葛)。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陈、林2个姓;人口在5万10万的,有王、李、黄、苏、吴5个姓;人口在1万5万的,有谢、许、张、刘、廖、郑、杨、白、高、詹、萧、叶、汪、周、蔡、钟16个姓;人口在50001万的,有胡、柯、上官、傅、徐、颜、余、沈、翁、施、郭等12个姓;100人以下的姓氏,则多达383个,占姓氏总数的81.66%。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保持在6以下。
宋代以后,福建山区可耕地有限,沿海地区土地所负荷的人口压力趋于极限。宋代安溪县令陈宓称安溪僻远而民贫。因此,明清时期,北方汉民迁居入闽的数量比起前代有所下降。相反,明清是福建,特别是闽南向外移民的重要时期,安溪也不例外。清乾隆《安溪县志》中有邑之业农者困矣的记载,于是之故,安溪人背井离乡者多。元初因水旱灾及瘟疫,安溪迁出人口达数千人。明代起,安溪各族姓氏开始移居海外,渡海峡移民至台湾者数量尤为巨大。
《台湾通志》载:(安溪龙门榜头)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龙门榜头后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雄)盖寮捕鱼。台北三大寺庙之一的三峡清水祖师庙,便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安溪人为奉祀清水祖师而建,其庙宇雕饰繁复而细腻,被公认为台湾艺术之宫,至今台湾已有清水祖师庙一千多座。安溪移民在台湾大量沿用安溪本土的地名,如安溪村安溪里安溪寮,并传承着祖籍地的地方方言、民间信仰、风俗习惯、戏曲艺术等。台北安溪同乡会资料显示,至2015年,安溪籍在台人数约为278万,占台湾人口的11.8%。
安溪人移民到南洋各地的历史亦有两百多年。至2007年,侨居新加坡(23.85万人,占安溪侨胞总数的25%)、印度尼西亚(30.07万人,占30%)、马来西亚(28.01万人,占30%)、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安溪侨民,有100多万人。除台湾、东南亚地区以外,还有一部分安溪人移居国内各地,如江西上饶,浙江平阳、温州,福建厦门、尤溪、福安、福鼎及武夷山等地。
这些各个时期外迁海外、国内各地的安溪人,在当地繁衍人数累计达400多万,已超过安溪本土人数。他们沿袭祖地安溪的组织形式,以同一宗姓人口聚族而居的方式,进一步发展而成制度化的宗族组织,成为海外华人社会最基本的社区群体。
短短时间内阎雷当然无法再涉足这些地区,去记录下外迁安溪人他们的生活。其实,这些我们称为安溪籍的人,显然已经离开安溪这个特定的地理,并融入迁居地地理,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又产生新的变异。
安溪乃文化之国,历来坊间安溪人无传,诚为可惜。阎雷以镜头创作《安溪人》使人备觉振奋。画面之中,还有一些安溪人令人颇觉亲切,他们是安溪宗祠里安溪人的祖先神主,安溪庙宇中安溪人供奉的神明等。这些画面也提醒着我们,其受到异域摄影家的关注,正因其与安溪地理的深度联结,是一个整体,也是另一层面的安溪人。安溪人视其为安溪历史演员群体的一部分,由此更说明了安溪人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方式。
物的中庸之道
2013年12月15日阎雷到达安溪的当晚,出于安溪人的待客礼仪,我带他到安溪的茶馆喝茶。记得那天我们一起不过喝了三泡茶,阎雷当晚却严重失眠,以致第二天精神疲惫,之前的拍摄计划无法进行。此后在安溪的日子,任是我一番好意,阎雷再也不敢喝茶,工作中只喝冰镇矿泉水、零度可乐和双倍速溶咖啡。我想,安溪茶,一定会在阎雷脑海中烙下深刻印象,无法泯灭。
和福建其他地方一样,安溪文化的兴起主要源于中原文化的南播。唐至五代期间,河南、山西一带有不少文人墨客避乱来安溪潜隐定居。后梁开平三年,因愤慨于朱温弑唐昭宗及哀帝,旧唐朝廷官员廖俨与好友韩偓偕同入闽,廖俨隐于安溪小溪场,韩偓隐于南安丰州。廖俨与韩偓互访频繁,韩偓在《信笔》一诗中写道: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可见五代初期,安溪民间已普遍植茶。
公元955年设立清溪县后,县令詹敦仁以茶为立县之本,大力推广种植技术,为安溪茶叶产业化之发端。彼时,地方上土有茶谷桑麻之出,地多麟麈禽鱼之产。宋初,福州人黄夷简,在北宋统一中国时称疾隐居于清溪别业,曾作诗句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说明安溪焙茶工艺已普及民间。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兴起后,安溪生产的茶叶、瓷器、铁器都是大宗出口商品。《宋会要辑稿》中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泉、广指泉州、广州,茗、醴指茶叶和酒。史料记载,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58个,遍及今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
元代,安溪茶叶出口量大增,安溪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内外交流亦趋于繁盛。明代,安溪人发明乌龙茶制作技术,安溪茶业步入大发展时期,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可见,到明代中叶,安溪茶叶生产已遍布县域西部、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
清雍乾年间,安溪人又发现培育了铁观音;近代,安溪人发明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现当代,安溪人总结提高茶叶培育、种植、制作技术,将安溪乌龙茶销往全世界,安溪茶业开启新的时代。青山绿水、阳光雨露滋养出的安溪铁观音,经安溪人之手,百般呵护,精心浇灌,慢功慢焙出一杯杯甘美纯粹的自然之味。茶叶成为安溪地理最重要的物。
中国幅员辽阔,广袤千万里,由巴蜀而云南,由江浙而闽粤,茶叶产地可谓数不胜数,但唯有安溪于茶叶的依赖最为切实,于茶叶的流变最为巨大,于茶叶的经营最具规模。茶叶于安溪可谓兰因天缘,安溪已为茶之原乡。
对世界茶叶界,安溪人有三项了不起的文明贡献:明代成化年间,发明茶叶半发酵技术,制出独一无二的乌龙茶,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雍乾年间(17251736),发现培育名茶铁观音,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到2016年底,世界上已有2亿人以上常年品饮安溪铁观音,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世纪30年代,对茶树繁殖技术进行革新,发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传播到各产茶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运用最广泛的茶树繁殖技术,安溪人因发明这项技术获得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奖。
古人谓茶叶乃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铁观音发现培育于安溪,源于安溪特定的地理和安溪人与众不同的聪明智慧。安溪是天地人种四者兼备的茶区,气候、海拔、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的适宜,茶树品种的丰富及制茶技术的精湛,使安溪产茶成为必然。安溪自有茶树品种资源75份,其中铁观音、梅占、大叶乌龙、黄旦、本山、毛蟹等6份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又引进33份国家级茶树良种,茶树品种资源达到108份,是中国茶树良种宝库。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中庸即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因此中庸之道极难把握,但历代儒生却奉之为处事之道。中庸也是安溪铁观音的特色所在,它不仅口感取红茶、绿茶之中,茶性中和中正,适合一年四季品饮,使饮者始终处于内外平衡、动静协调的最佳状态,其种植、管理、制作也深得中庸之道。
安溪多山,山地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山的屏障孕育出星罗棋布的微域环境,这些微域气候各不相同,安溪铁观音就生长于其间。要种出高品质的铁观音,开辟茶园时就要考量海拔、地形、土质、光照、温度、风向、湿度等因素,但海拔不是愈高愈好,土质也不是越肥沃越好,一切以合适为宜;而在茶园管理中,不仅要做好耕作、填土、修剪、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防寒防热等常规工作,还要保护茶树生长的大环境。安溪人认为,茶树本是一种野生植物,与其他杂草、树种相互依存,茶叶的香气才清纯自然。
安溪铁观音从鲜叶到毛茶,要经历采摘、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和烘干11道工序,这些工序环环相扣,不能中断,所以制作铁观音非常辛苦。其中晒青、晾青、摇青合称做青,是乌龙茶半发酵技术的核心环节。半发酵不是50%的发酵,而是一个度的拿捏,考验制茶师的经验和悟性,及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把握,要达到去除鲜叶中的草腥味而使铁观音特有的香气和韵味散发出来的效果。这就是铁观音的初制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在茶农家中进行。精制阶段则一般在工厂进行,包括筛分、拣剔、拼配、烘焙、摊晾及包装6道工序,也须环环相扣、精益求精。
科学研究表明,铁观音鲜叶的内含物质与其他茶种不同,芳香物质种类更多,含量更高。直至目前,从铁观音鲜叶共检验出200多种香气成分,其中10多种为安溪铁观音所独有,是各种鲜花和果味香气。在摇青的过程中,鲜叶中低沸点的青草气成分得以挥发、转化,高沸点的花果香成分则显露出来。同时,伴随着内含物质的一系列变化,新的芳香物质大量形成。摇青这一环节最为复杂,一般需要好几个小时。
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茶叶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工业化和标准化,茶叶因此也失去了个体的灵魂,沦为单调乏味的工业产品。而在中国,特别是在安溪,茶是一样美妙的事物,只有靠人类的智慧、经验和悟性才能制出,因此安溪铁观音制作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至今仍然要靠手工完成。每一泡安溪铁观音都忠实地记录着自己身世:扎根过的土壤、呼吸过的空气、汲取过的雨露、接受过的烘焙。而对于安溪老茶人而言,一把茶叶在手,无须冲泡,它们的身世便已显露无遗。
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安溪铁观音独有的观音韵历来扑朔迷离,难以描绘。虽然海拔、水质、土壤、气候适宜才会有韵,但观音韵又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所涵盖的内容已远远超过了形式本身,能将人带入一种境界。《文心雕龙声律》中写道:声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观音韵就是与一种美妙的境界同声相应。
在我的个人经验中,一杯好茶的观音韵,就如同在城市的钢筋水泥、车马喧嚣中待久了,只身前往安溪,独自住在安溪的高山茶园里,清早起来推开门,雾气浮荡之间,一瞬间阳光普照了全身,而新鲜空气扑面而来那种心旷神怡,非言语所能表达。
安溪铁观音在安溪,一直被视为天赐的神树伟大的植物。人类学家王铭铭说:一个幅员并不算大的县,与一个辽阔的世界,相互之间正产生着一种值得思索的关系,而这一纽带,正是铁观音本身。铁观音经历安溪人之手所创造的传奇,在改变安溪及安溪人的同时,也开始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蔚为大观,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安溪之外,受其茶文化影响的人,对于铁观音也渐渐有了更多依赖。
宇宙观
人类创建社会,形成文明。我们可以创立并接受一些理论,编制一些大事纪年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或者通过考古发现,去复原人类曾经创造的文明,但我们也必须回归到这样的事实:人是我们探究的基础。
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事件本身,人往往作为陪衬而处于次要地位,间或有伟人需要记述,我们也会着重彰显其与当时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部分,至于日常的人性,则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包括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历史中的个体,他们在各自时代是何面貌则几乎无人注意。
而这一次,阎雷,一位来自欧洲的摄影家,凭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将目光投向普通安溪人。在他的镜头定格中,安溪的山川地理历史演员的面貌是那么清晰朴实,那么富有动感,又不失有趣。阎雷声称只拍他认为很美的故事,这次他为安溪人绘制的肖像,一定会吸引安溪以外的人们,来探究这个由自然与人文共同构成的世界,并从中体味中国人及其创造的梦一样的世界。
每个安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宇宙,这个宇宙包括天、地、神明、祖先和人。安溪人认为,天地孕育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祖先埋在土地里,神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故安溪人坚信头顶三尺有神明,对自然、天地、神明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就是安溪人的宇宙观,亦即文化价值观念。
这种宇宙观主导着安溪人的生活,由这种宇宙观出发,安溪人向外界所展示的生活方式,颇为耐人寻味。安溪的每一村、每一角落,田间地头,厝边水边,都要兴建庙宇和宗祠,庙宇供奉各种神明,宗祠安放祖先的神主,甚至家家户户也都要在家中设立佛龛和祖先牌位,一年四季恭恭敬敬顶礼膜拜。神明、祖先与安溪人构成的人文关系,延续着安溪的人文传统,这种传统,已成为安溪人生活世界的内在组成部分。
一千多年来,安溪人在他本身的原则以及他自己的法则支配下,怀抱着每一代刚出生的成员,并将他们塑造成历史演员。安溪这个地理载体在养育一代代安溪人的旅程中,已渐渐成为安溪人的文化母体,它源源不断地为一代代安溪人的成长提供养分,使其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行为模式、情感与态度。
身处广大浩渺的自然宇宙之中,信仰有时是一种需要,提醒着人们心中要有所敬畏。种茶制茶为生的安溪人,长久以来都是靠天吃饭,信仰对他们来说就跟呼吸一样必要。他们在信仰中感念天恩,从信仰中找到信心,又在信仰中寄托平安富足的愿望。同福建其他地方一样,安溪因多山而有百姓造神、泛神崇拜、佛道融合等现象。安溪人信仰众多,全县大大小小的庙宇有两万多座,供奉的神明五花八门,有正信宗教,也有民间宗教,但安溪人的信仰与他们的务实理性并行不悖。
清水祖师是安溪人最主要的信仰之一,被列入安溪的三宝乌龙茶、乌面祖师和过黑水的侨文化。乌面祖师即清水祖师,历来随着安溪人过黑水向外播迁,分香到台湾、东南亚和全世界各地,如今有一千多座分炉。从宋代开始,安溪人每年开春时都会将清水祖师请下山绕境巡安,庇佑人间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彼时,福建各地、台湾及海外的信徒都会云集蓬莱(蓬莱清水岩是清水祖师的道场),瞻仰祖师的神灵。除清水祖师开春巡游外,安溪还有城隍春巡的习俗,这尊城隍据说神格很高,管辖地域很广,平时到庙里烧香的信众络绎不绝。
安溪人供奉众多神明,逢每位神明诞辰,安溪人都要备办美味佳肴,并请来高甲戏、歌仔戏或布袋戏戏班演出,烧金纸,放鞭炮,虔虔诚诚、热热闹闹为它们过生日。一年到头,这样的日子一个接一个,因而安溪人总是非常忙碌;但安溪人乐在其中,敬神酬神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村庙、戏台是安溪人一生最重要的课堂和剧场。安溪人从小时候起,都会被祖母、祖父带到这里,接受村史教育,关于村庄、村神的那些传奇故事,自小就会在安溪人心中扎下根,这样长大后,即使人行千里也不会忘记故土;安溪的地方戏曲传承悠久、戏种丰富,一些安溪人平时种茶,闲时就粉墨登场,在村野戏台上或祖居宗祠中演戏、唱南音,既自娱也娱人。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历史悠久、曲目丰富,有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之称。传说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康熙皇帝六十寿诞典礼上,安溪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从家乡挑选了五位精通南音的高手到御苑献演。康熙听到南音弦管和鸣、逸韵雅致,大悦之下赏赐了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匾额,南音因此流传下御前清客的雅号。五少中就有安溪人李仪。南音影响广泛,不仅高甲戏、歌仔戏的唱腔以南音唱腔为主,福建其他地方的戏曲也从南音中汲取了营养,并传播到安溪人迁居的地区,成为安溪人解慰乡愁的寄托。
重乡崇祖是安溪人一大传统。不仅是安溪,中国人普遍都有思乡情结。中国人可以离家很远,但他们从来不会忘记故乡。安溪再偏僻的村子里,每一宗姓都会修建一座祖祠,即使没有足够的钱将祖祠修得高大宏伟,族人们也会将祖祠整理得干干净净。岁时年节,到祖祠祭拜祖先已成惯例。一些移民海外的安溪侨亲也常回家乡祭祖,并积极捐款修建祖祠。泉州名祠之一的安溪厚安谢氏大宗祠落成庆典时,有两千多名谢氏乡亲专程从海外回乡参加。对安溪人而言,几百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血脉,既是一种溢于言表的骄傲,也是内心笃定的一个依靠。
茶是构成安溪整个世界秩序的基础,在安溪,茶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风俗。进入安溪,无论是风土人情、庙宇祠堂,还是节庆祭祀、人文形态,你都会发现,铁观音有超越自然属性之上的社会生命。安溪人种茶、饮茶已有千年历史,长期的生活积累,演变发展,世代的口授相传,积淀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安溪茶俗。安溪茶俗涉及安溪人的衣食住行和日常交际,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只要你到安溪人家里,安溪人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待客礼仪中传递着看似平常实则严谨的道德观念,尊重朋友,长幼有序。一个公道杯,茶量、茶色均匀相同,示为公平公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是要更细致地检验自己是否偏颇,是否心里还在亲近远疏地掂量,所要表达的也还是平等和尊重的精神。这不就是中国人倡导的中庸之道吗?
安溪人不仅用茶叶招待远近宾朋,他们还以山川赐予的茶叶为祭品,敬奉神明、祖先和厉鬼,与神明、祖先和厉鬼沟通,达成某种诉求契约。茶叶贯穿安溪人的一生,茶的仪式笼罩安溪人生存的一切时空场合,从新生儿弥月用茶叶煮蛋洗澡,到人离开世间入殓装棺放入茶叶,茶叶何止是在维持一定的礼?而且他们还确信,即使人身已亡,忠诚陪伴一生的茶叶,死后依然要陪伴着灵魂,健在者以茶纪念祖先,当经年不辍。安溪这个茶风俗和崇拜体系,是安溪人宇宙观的一种体现。茶是安溪人丰富的日常实践,更是安溪文化民间性、社会性的深刻表现。
每一尊神明、每一座祖祠、每一个风俗,在安溪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是如此动人,以至让你错觉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在安溪是温情脉脉地流走的。安溪之美不仅在山川、风土、建筑、艺术之中,更在这一份浓浓的人情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受都市文化、商业文化的影响,安溪也愈来愈现代,城镇乡村高楼大厦林立,商业氛围浓厚。但也许是有茶相伴,又或是忠实地继承了从中原带来的古老文化,宗祠、庙宇,南音、戏曲、民俗,祖先、神明,和谐共处其间,安溪人依然过着中国最传统的,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的民间生活。
什么是文化?据说,目前光定义就有150或160多种,而最早的文化的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提出的:文化是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这个定义,显然强调的是精神方面的文化,即非物质文化。但是,农作物、家畜、劳动工具、器皿等各种工具都是文化行为的产物,亦即物化的文化,即物质文化。因此,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这种观点和视角来考察安溪人的文化,抑或安溪的文化,方向和线索都很清楚了。当然,探讨安溪人的文化是一个宏大课题,仅仅一篇文章远不能及其百分千分之一,只是遵从阎雷的所见与所感,就其所反映的部分场景,讨论安溪文化现象之一二,从中感知安溪人与安溪是如何通过文化这个介质,完成其双向的相互关系的。如果能通过阎雷光影的写作,进而感受到历史的丰富与复杂,人生的沧桑与趣味,则更是意外的收获了。
2016年11月20日至22日于安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