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作为西方现代新潮,创造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领域,与市场经济、专利发明、心理学、教育学等密切相关。西方创造学以开发创造能力、普及创造技法为中心,重在创造成果(属外学)。
作为东方文化代表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哲学、教育、宗教、文艺、科技等密切相关。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核心是实践亲证,重在身心修养(属内学)。
通常,中华传统文化谈道少谈创造,西方文化谈创造少谈道,两个领域像两条道上跑的车,平行而不相交。《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尝试将两者融会贯通,以创造改进中华传统外学之不足,以道改变西方创造学内学之缺憾,形成体现跨中西、跨文理、跨学科大视野的中西会通创造学。作为西方现代新潮,创造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领域,与市场经济、专利发明、心理学、教育学等密切相关。西方创造学以开发创造能力、普及创造技法为中心,重在创造成果(属外学)。
作为东方文化代表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哲学、教育、宗教、文艺、科技等密切相关。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核心是实践亲证,重在身心修养(属内学)。
通常,中华传统文化谈道少谈创造,西方文化谈创造少谈道,两个领域像两条道上跑的车,平行而不相交。《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尝试将两者融会贯通,以创造改进中华传统外学之不足,以道改变西方创造学内学之缺憾,形成体现跨中西、跨文理、跨学科大视野的中西会通创造学。
概言之,中西会通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规律、开发创造潜能、提升创造境界、觉悟创造人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简称创学。为适合不同知识背景读者需求,《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内容力求深入浅出,突出重点,详说细解。读者只要抓住创造知行合一的本质,在实践中体会创造之道,则领悟中西会通创造学精髓不难。
《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分五篇十八章,包括绪论篇(创造学与东西文化)、知本篇(创造心性)、运思篇(创造思维)、用法篇(创造技法)、达至篇(创造境界)。
绪论篇是总论,阐述了创造与创造学的基础知识和演变脉络。其中第1章创造与创造学,包括创造内涵详解、中西创造观溯源,提出了从成果、过程、境界、本体四层次的创造四维定义。第二章东方与西方,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质、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创造学在东西方发展简史、提出了由创造心性、思维、技法、境界四个模块组成的中西会通创造学基本框架。
知本篇重点是古今心性观的转化与提升。其中第三章以孟子、告子、苟子等为代表,分析了古代善恶的人性观。第四章以周敦颐、程颢、朱熹等为代表,分析了近代趋向生生的人性观。第五章以梁漱溟、熊十力、张岱年等为代表,分析了现代趋向创造的人性观。第六章以马克思、尼采、柏格森等为代表,分析了西方近现代趋向创造的人性观。
运思篇重点是创造思维及其逻辑问题。其中第七章论述了创造过程与思维的关系;第八章论述了意象思维规律,原创性地提出了由想象、直觉、灵感组成的审美逻辑方法。第九章论述了概念思维及其遵循的形式逻辑规律。第十章论述了由形式逻辑和审美逻辑组成的创造思维的互补结构。
用法篇重点是创造技法及其应用。《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将数百种创造技法分为联想、组合、类比、臻美四大门类,其中第十一章阐述了以头脑风暴法等为代表的联想系列技法。第十二章阐述以形态分析法等为代表的组合系列技法。第十三章阐述以提喻法等为代表的类比系列技法。第十四章阐述以补美法等为代表的臻美系列技法。各技法应用步骤清晰,案例具体,实用性强,使读者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创造技法精髓要义,以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作为审美逻辑的应用,臻美系列方法是《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特色之一。
达至篇重点是创造境界的修养。本篇对创造之道进行了开拓性探讨。创造之道是主体在创造实践中通过整体领悟而达到的物我合一境界。不仅关涉转识成智,而且关涉竞、敬、静、净的修养。其中第十五章,阐述了转识成智、道的内涵与修养。第十六章阐述了儒家和道家的修道方法。第十七章阐述了易家和禅家的修道方法。第十八章阐述了创家的修道方法,进而从中西会通整体的高度,将儒、道、易、禅、创融为一体,论述了创造大道致中和的思想。
总起来说,知本篇、达至篇重点在中华文化;运思篇、用法篇重点在西方创造学。全书结构可用顺口溜概括为:创造之性人本有,解放思维在践行,应用技法来助力,下学上达通道境。
《易传》云: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广义创造观,是天地和人类创造的共轭性统一,张岱年称之为动的天人合一,在这个高度上体察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天地之大美,人生岂不大彻大悟哉!至于中西会通创造学在学科分类上遭遇四不像(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的尴尬,恰恰是一片广袤处女地有待开垦的标志,无论学者还是大众,只要参与,就有一席之地!宋代杨万里诗云: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在自媒体超活跃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还远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