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讨论了1933年北平市参议会、1946年北平市临时参议会和1947年北平市正式参议会召开的背景、参议员的选举过程和人员构成、参议会召开后议案提交和处理情况等出发,着重分析参议会的实际运行,。作者指出,北平市参议会的运作一直处于异常复杂派系环境中,中央与地方、地方内部与国民党内部的角逐对参议会的运作效果和议政特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內容簡介: |
本书讨论了1933~1934年北平市参议会、1946年北平市临时参议会和1947~1948年北平市正式参议会召开的背景、参议员的选举过程和人员构成、参议会召开后议案提交和处理情况等,着重分析参议会的实际运作。作者指出,北平市参议会的运作一直处于异常复杂的派系环境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内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角逐对参议会的运作效果和议政特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
關於作者: |
肖守贸,1975年生,江西吉安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转型和中国近代思想史,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
目錄:
|
绪 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既有研究回顾
三 资料基础
四 全书结构
第一章 北平市参议会产生的背景
一 晚清至民国前期对代议政治的基本认识及实践
二 北平市(京师)自治的发展
第二章 1933~1934年北平市参议会的运作
一 国民政府制定的参议会相关法律
二 从两次选举看参议会内部的派系分野
三 地方力量对自治的认识:朱清华的思想与行事
四 党方的组织与董霖之思想
五 围绕北平市参议会组织机构与职能的法律争议
六 参议会之运作
第三章 府会矛盾的演变与市参议会的结束
一 袁良主政北平与府会矛盾初现
二 《改进地方自治原则》的内容和政治含义
三 市参议会对《改进地方自治原则》及《修正〈改进地方自治原则〉要点之解释》的批评
四 关于《北平市地方自治改进办法大纲》的争论
五 府会之争及北平市自治的演变
六 国民党在府会之争中的表现
七 区坊改制与市参议会结束
八 30年代北平市参议会命运的政治含义
第四章 北平市临时参议会的成立
一 战时及战后有关民意机关立法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演变
二 战后北平市的党政关系
三 临时参议会的成立和运作
第五章 战后正式参议会的运作
一 正式参议会之成立
二 正式参议会选举及参议员的政治派系
三 参议会的实际运行:总体状况和民社党、青年党的表现
四 国民党在参议会中的议政:与无党籍地方人士的对比
五 参议会的议政品质
结 语
附 录
一 北平市第一届参议员题名录
二 《改进地方自治原则要点之解释》及其修正案
三 战后北平市正式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29名参议员简历补充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自序
本书是在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说是在其基础上,意为主要的东西变动并不大,如基本结论、核心议题、分析方法,未有大的变更。这固然和本书所依据的核心材料较为集中有关。如今要出版了,我内心自然是欣喜的。
我做关于北平市参议会的研究,多少也是受到当时北大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要用原始档案来做这一传言的影响,最初选题方向杂乱。后来在房德邻老师的指点下,去北京市档案馆看档案,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北平市参议会卷宗,估摸其内容规模可以支撑相关研究,在既定时间之内也大概可以阅读掌握。用了三年时间,其间有不少曲折,最后终于算是完成通过。现在我忝列大学教师之列,能够坐在书斋里面看点书,端赖于此。
当年选定博士研究课题开展档案阅读,并进而了解到近代中国不同人物对政治革新的看法时,我也有这种轮回之感。诚如学者所言,现在讨论的许多政治理论问题,在十九和二十世纪相关讨论中已经十分深入。其时很多议论,有似专门针对当前的争论而发。有人甚至觉得其讨论深度还超过目前。读这些文字,我觉得作者就坐在眼前,纵论时局。其言论似曾相识,但是一旦意识到其历史性,我又会产生一种恍惚的轮回幻觉。
不过,理想性观念本身是一回事,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传导和运用又有所不同。
近代中国诸多观念及体制,大致以同心圆样态在不同的行政层级上波轮式传导。一般所谓中心城市先进管理,无论良莠,均依时间梯度依次往下传导至不同层级。这种一元体制下的机械复制,造成不同地域观念和管理机制上的雷同。这种传导在时间上的先后,使在其中向下迁移的经历者,往往有重新体验故事的轮回感。这种几乎和行政层级平行的在不同地方的复制浪潮,尽管有助于构建效率较高的同质而统一的社会和政治机制,但是客观上也因过度模仿而造成地方创造力不足。
在一个需要因应外部激发的危机(当然不仅仅是外部性的原因)时代,一统性的叙述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在一个正常时代(观念上的或实际上的),地方是否有其独特的知识和实践来拓宽我们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解?其对理解古代中国统一性的所谓帝国时代地方在知识、观念和政治实践上的真实情景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的路径规定又有何助益?
这些问题均非本书所能完全回答。眼前这本书,难说尽善,敝帚自珍的心情,总是有的。
现如今论文获得出版的机会,自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更期待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感谢我的家人,感谢那些帮助和关心过我的老师、同学、同门师兄姐弟妹们,感谢时时鼓励帮助我的朋友和同事们,不一一列名,铭记在心!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两位编辑认真而专业的工作。当然,文中任何讹误之处由我自己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