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银行监管学

書城自編碼: 304694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宋玮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75057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8-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74/41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售價:NT$ 1277.0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售價:NT$ 442.0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售價:NT$ 549.0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售價:NT$ 4474.0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售價:NT$ 437.0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售價:NT$ 1501.0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售價:NT$ 437.0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售價:NT$ 386.0

編輯推薦:
一、注重框架体系的完整性。本书在体系设计上,立足于反映银行监管的完整知识框架,致力于使读者全面把握现代银行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 二、突出内容的前沿性。本书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银行业监管方面所涉及的变化予以较为全面地介绍,力求将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反映出来,突出时效性; 三、强调能力培养。本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结构安排上,开篇有引导性的内容精粹,启发读者思考;行文过程中嵌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分析与知识扩展等,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设计力求涵盖本章基本内容,帮助夯实基础。
內容簡介:
本书对银行监管的基础理论、国际标准和监管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紧跟银行业国际监管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反映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入新鲜生动的案例分析,注重引发学习兴趣,致力于使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银行监管的基本知识框架,并透彻理解银行监管的理念与主要方法。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银行监管部门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学习培训使用。
關於作者:
宋玮 中国人民大学与德国歌德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现代银行管理等。出版《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研究》和《全球化视角下的金融安全》等多部学术专著,主编《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等教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錄
第一章银行监管概述1第一节银行监管的概念与理论1一、 银行监管的概念1二、 银行监管的必要性1三、 银行监管理论2第二节银行监管目标与原则5一、 银行监管的目标5二、 银行监管的原则6第三节银行法律依据与监管模式9一、 《银监法》的立法背景与意义9二、 《银监法》的主要内容10三、 银行监管模式13第四节我国银行监管体制演进15一、 1985年以前: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体系15二、 1985年至20世纪90年代: 现代银行监管体系初步确立15三、 21世纪初至今: 银行监管体系日臻成熟16复习思考题18第二章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与跨境协调19第一节《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一、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出台背景19二、 《核心原则》简介19三、 《核心原则》具体内容22四、 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26第二节巴塞尔资本协议27一、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7[2][4]银行监管学[4][3][1]目录二、 《巴塞尔协议Ⅰ》29三、 《巴塞尔协议Ⅱ》31四、 《巴塞尔协议Ⅲ》35第三节金融稳定委员会38一、 成立背景38二、 主要职能39第四节金融集团监管39一、 并表监管39二、 金融集团透明度监管44复习思考题47第三章银行监管的主要方式48第一节市场准入48一、 市场准入的定义48二、 市场准入的主要内容48第二节非现场监管51一、 非现场监管的基本含义51二、 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51三、 确定风险点的方法54四、 措施及后评价机制57五、 非现场监管的指标体系58第三节现场检查60一、 现场检查的基本含义60二、 现场检查的主要流程60三、 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62四、 现场检查的科技创新64第四节行政处罚64一、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65二、 行政处罚的主要种类65三、 行政处罚的一般流程65复习思考题68第四章微观审慎监管公司治理69第一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界定与功能69一、 公司治理内涵69二、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构成要素和特殊性70三、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的意义和目标功能73第二节银行公司治理监管实践74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发展实践74二、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实践的主要问题77第三节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监管框架与监管77一、 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法律监管框架77二、 国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法律监管框架81三、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措施84复习思考题86第五章微观审慎监管资本监管87第一节资本的定义和组成87一、 银行资本的定义87二、 银行资本的组成88三、 银行资本的功能91第二节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与评估92一、 资本充足率的计算92二、 资本充足率的评估93第三节新资本管理办法96一、 新资本管理办法出台背景96二、 新资本管理办法内容96三、 新资本管理办法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异同100复习思考题102第六章微观审慎监管信用风险103第一节信用风险概述及主要指标103一、 信用风险的含义103二、 信用风险的分类104三、 信用风险的特点104四、 衡量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105第二节信用风险的缓释措施108一、 抵质押品108二、 净额结算108三、 保证108四、 信用衍生工具109第三节信用风险资产分类109一、 信贷资产分类109二、 非信贷资产分类112第四节贷款及其他信用风险资产的损失准备113一、 贷款损失准备113二、 其他信用风险资产损失准备114第五节信用风险的资本覆盖114一、 表内资产信用风险资本计提114二、 表外资产信用风险资本计提115复习思考题115第七章微观审慎监管市场风险116第一节市场风险概述116一、 市场风险的定义116二、 市场风险的覆盖范围116三、 市场风险的影响116第二节市场风险的分析方法117一、 VaR117二、 敏感性分析119三、 情景分析120四、 压力测试120第三节市场风险分析方法的监管要点120第四节利率风险121一、 利率风险的来源与影响122二、 利率风险的计量123三、 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128四、 监管当局对利率风险的监管132第五节汇率风险133一、 外汇风险与银行的管理133二、 外汇风险的计量135三、 银行外汇风险控制措施137四、 外汇风险的监管139第六节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监管评价145一、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的有效性145二、 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146三、 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有效性146四、 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完善性147五、 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148第七节市场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措施148一、 信息收集148二、 监管措施149复习思考题149第八章微观审慎监管流动性风险151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原理151一、 流动性风险概述151二、 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系151三、 流动性风险的预警信号152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原则和内容153一、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监管的原则153二、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内容154第三节流动性监管指标概述156一、 流动性比率法156二、 缺口分析法156三、 我国的流动性监管指标157第四节监管人员对银行流动性的检查和监管措施159一、 流动性检查的目的和程序159二、 确定流动性检查的范围159三、 流动性风险的定量分析159四、 流动性管理的定性分析161五、 做出检查结论161六、 监管措施162复习思考题162第九章微观审慎监管操作风险163第一节操作风险概述163一、 操作风险的定义163二、 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165三、 操作风险的分类167四、 操作风险的特点172第二节操作风险监管演进及主要定性监管方式174一、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操作风险监管方面的演进174二、 中国银监会在操作风险监管方面的演进175三、 操作风险的主要定性监管方式175第三节操作风险的主要定量监管方式178一、 操作风险资本计量178二、 其他操作风险衡量方法与指标181复习思考题182第十章微观审慎监管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183第一节信息科技风险183一、 信息科技风险的定义183二、 信息科技风险的成因184三、 信息科技风险的特点186四、 信息科技风险的分类186五、 信息科技风险与操作风险的关系187六、 信息科技风险监管188第二节声誉风险192一、 声誉风险的定义192二、 声誉风险的成因及分类193三、 声誉风险的特点194四、 声誉风险的度量195五、 声誉风险的监管197复习思考题198第十一章监管评级199第一节监管评级的概念与意义199一、 监管评级的概念199二、 监管评级的作用与意义200第二节监管评级体系介绍201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概述201二、 美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202三、 英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206四、 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210第三节我国的监管评级体系212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的演变与发展212二、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213三、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的建议221复习思考题223第十二章宏观审慎监管224第一节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产生224一、 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历史224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225第二节逆周期监管228一、 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及相关逆周期政策229二、 逆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机制232三、 逆周期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234第三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235一、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235二、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236三、 对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237第四节存款保险制度242一、 存款保险制度概述242二、 存款保险制度具体设置分析244三、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分析247第五节问题银行的恢复与处置248一、 问题银行及其出现的不可避免性248二、 银行处置与恢复计划249复习思考题252第十三章银行监管的新趋势253第一节综合化经营及其监管253一、 我国金融体制的发展历程253二、 综合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风险254三、 我国现阶段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255第二节互联网银行及其监管257一、 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258二、 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模式258三、 我国互联网银行的监管现状260四、 我国互联网银行面临的问题260第三节影子银行及其监管261一、 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机制261二、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及风险分析262三、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264第四节全球化与跨境监管合作266一、 监管联席会议的形成背景与基本特征266二、 监管联席会议的实践原则267三、 监管联席会议体现出的监管理念革新270复习思考题272参考文献273
內容試閱
本书结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在理念、内容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从监管理论、国际标准与跨境协调、银行监管的主要方式、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监管、监管评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银行监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紧密结合我国银行监管实践。本书的特色有以下几点:一、 注重框架体系的完整性。本书在体系设计上,立足于反映银行监管的完整知识框架,致力于使读者全面把握现代银行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二、 突出内容的前沿性。本书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银行业监管方面所涉及的变化予以较为全面的介绍,力求将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反映出来,突出时效性。三、 强调能力培养。本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结构安排上,开篇有引导性的内容精粹,启发读者思考;行文过程中嵌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分析与知识扩展等,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设计力求涵盖本章基本内容,帮助夯实基础。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并修改定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两位专家苗雨峰和刘斌对写作大纲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书稿写作的具体分工如下: 柳欣,第一章;董凯,第二章;张赛普,第三章;马明龙,第四章、第六章;李卓,第五章;于洋,第七章、第八章;宋翔宇,第九章、第十章;廖胜智,第十一章;朱心怡,第十二章;乔颖琪,第十三章。本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宋玮于翠叠园2017年5月4日


银行监管概述第一章【本章精粹】1. 银行监管的概念与理论。2. 银行监管的目标与原则。3. 银行监管模式。4. 银行监管的法律依据。5. 我国银行监管的体制演进。第一节银行监管的概念与理论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承载着优化社会资金配置的重任,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健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信息科技的进步,银行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型金融工具的运用也使得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各国政府参照国际惯例,纷纷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与健康,以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一、 银行监管的概念监管一词可以拆分为监督(supervision)和管制(regulation)两个层面。监督是指持续监察和督促被监管者及其业务活动是否遵循一定的法令、规章、政策和标准,监察其是否背离监管的目标,并对违反者进行惩处。管制,又称规制,通常意义是依据一定的规制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它强调的是通过规制、组织、协调、控制等行为在金融业中达到一定的秩序和状态,实现一定的目标。依据对监管一词的剖析,银行监管可以定义为银行监管职能机构对银行及其业务活动是否合规所进行的检查、督促、规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以此维护银行的稳健经营、实现货币金融政策,并促进金融业的秩序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具体层面,银行监管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 银行监管是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的干预,主要目的在于对银行安全和存款人加以保护,包括直接用以保护金融健全与银行安全的管理和监督工具。二、 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市场失灵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银行监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降低或消除金融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金融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自然垄断等方面。(一) 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本身既有效地解决了信用过程中授信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又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私人部门不可能去直接监管银行运作,不能准确检测和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只有通过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才能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改善银行的治理水平,从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2][4]银行监管学[4][3][1]第一章银行监管概述(二) 外部性银行业在正常发挥金融中介职能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的数量规模、效率来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中枢,商业银行以信贷行为配合货币政策的扩张与收缩,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银行体系的负外部性是指银行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对经济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三) 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特点使其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垄断。商业银行越庞大、服务涵盖面越广,越能够吸引更多客户,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就越稳固,进而造成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者进入市场。过度的垄断给消费者福利带来损失,经济不效率。因此,需要政府监管机构保持银行业的垄断供给权有政策上的合理性,同时加强监管,以避免寻租、价格歧视等现象的发生,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三、 银行监管理论〖*2〗(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银行监管理论古典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节,熨平经济中的波动,反对政府干预,因为政府干预会导致市场信号失真和效率低下。银行通过银行票据将私人信用转化为公共信用的过程之所以不会引发经济的剧烈波动,是因为银行投资资金用于与实体部门相联系的真实经济增长点,这就是亚当斯密的真实票据论。真实票据论是银行监管理论的起点。在一国货币统一发行之前,私人机构发行不同的货币曾经带来过经济混乱,货币的不统一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亨利桑顿在17971825年的金块论战中指出,真实票据的不断贴现会导致信用链条的延长和社会信用规模的膨胀,潜在地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银行票据的发行应该受到监管。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和票据清算后,由于信用过度扩张而引发的银行业危机并没有消失。巴杰特发展了最后贷款人理论,提出巴杰特规则,强调中央银行在流动性危机中如果不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商业银行会倾向于采取冒进的措施,从而放大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中央银行逐渐开始充当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信用保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确立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起点。有关的金融监管理论也由此发端。在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发行、统一票据清算、充当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及其他一些金融机构被赋予了金融监管者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银行监管理论主要集中在统一货币发行和应对银行挤兑危机的问题上,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监管则很少涉及。(二)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银行监管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最终扭转了金融监管理论的关注方向。市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在经济危机中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的异常波动必须依靠政府的外部力量解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弥补金融市场不完全成为金融监管的出发点。由于经济危机留下的烙印,严格监管,安全优先成为这一时期银行监管的原则。1. 公共利益理论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失灵的存在导致了低效率和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政府提供金融监管来矫正市场失灵,保护公众利益。例如,银行内部从业人员有可能利用内部信息或非法途径为自身谋取利益或开展不正当的竞争。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因此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建立权威的机构进行监管,从而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2. 金融脆弱理论银行的内在脆弱性是由银行的特征与运行方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银行业的脆弱性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 银行经营具有高杠杆性。以存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其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来源。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13年提出的初步规定,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仅为3%,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杠杆可以达到30倍以上。2 银行资产负债表具有特殊性。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来看,银行借短贷长,期限错配现象是一种常态;其次,从银行资产负债的约束强度来看,作为银行资金来源的存款可以被客户随时提现,而对于资金运用的贷款银行却不能随时要求收回,由此,存在着资金来源与运用约束的不对称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殊结构决定了银行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3 银行业容易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了经济社会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作为整个支付体系的核心,不仅为众多的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担负着支付与清算体系正常运转的职能,一旦银行出现问题,支付体系不稳定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将是灾难性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机制的怀疑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严格而又广泛的政府监管。银行监管逐渐通过法律法规对银行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进行规制与干预。(三)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银行监管理论1. 金融自由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涨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政府的干预并不总是能够解决问题。金融自由化理论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挑战。该理论认为,一方面,政府实施了过于严格的制度和规则,导致金融压抑,金融监管有违初衷;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并不一定比市场聪明,因此金融监管的实际效果受到监管机构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能力的限制。比如,政策的时滞、政府部门的寻租现象都可能令干预措施适得其反。这一理论的思想渗透到银行业,表现为自由化和效率优先成为这个时期盛行的银行监管原则。2. 管制俘虏理论管制俘虏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工作中并不是将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将其个人或者本位的福利最大化。监管者经常将银行的资金转移到与政治相关的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企业;实力较强的银行将会俘获监管者,诱导银行监管人员从银行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社会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监管。如果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过大,会影响到一般社会公众和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存在的理由,但是管制俘虏理论却强调了政府失灵的可能性。20世纪30年代以前基本不受管制的金融体系在30年代的大危机中崩溃,导致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人们优先考虑的目标;3070年代日益广泛、深入的金融监管,特别是直接的价格限制和对经营行为的行政性管制,束缚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在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充分发挥其稳定作用、银行挤提现象大为减少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凸显出来,超越了以安全性为目标的重要性。同时,管制俘虏理论认为监管者有可能被被监管者所俘虏,出现政府失灵现象。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更加趋向金融自由化和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监管在安全和效率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减少对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以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四)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银行监管理论1. 金融约束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复兴并没有解决市场的固有缺陷。金融自由化理论也因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相继爆发受到普遍批判。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监管理论逐步转向安全稳定与效率方面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资源配置难以实现优化配置。政府通过实施限制存贷款利率、控制银行业进入等一整套的约束性金融政策,在银行业创造租金,从而可以带来相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和金融压抑政策下更有效率的信贷配置和金融业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经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推动金融业发展的进程极为重要。2. 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对不确定条件下行为人的决策的研究,从微观个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现象。对于商业银行,其信贷投放顺周期性的特征可以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解释。首先,商业银行不具备对借款企业足够的认知,在风险评估上有偏差,产生偏差的首要原因是灾祸短视: 低估低概率、高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赋予最近发生的事件以较大的权重,相对忽视低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银行管理者在决定是否发放一笔贷款时,往往借助一些建立在已有数据基础上的经验法则,如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等,而这些历史资料是否足以对借款企业的还贷能力做出证明,是有待商榷的。最后,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与自然人一样,存在认知偏差。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中产生偏差在经济高涨时盲目扩大信贷,而实际上不断增加和积聚的风险已经在经济泡沫中酝酿,在衰退中实现,银行发出的信贷在经济萧条中难以收回。对于金融消费者,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是最典型的应用。羊群效应源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盲目从众心理,由个体的理智行为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例如,银行挤兑就是存款人的羊群效应导致的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某些事件或危机导致的恐慌或影响纷纷到银行提取现金,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就会出现挤兑现象。从个人角度,及时前往银行提款是理性的选择,但若是集体行为,则将引发系统性危机。综合以上,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监管部门应该要求银行计提逆周期风险准备金,同时应该具备把握宏观经济整体趋势的前瞻性。从金融消费者角度,监管部门应该加大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减少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恐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第二节银行监管目标与原则〖*45〗一、 银行监管的目标〖*2〗(一) 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商业银行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点和传导中介。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经营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公共性和全局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危机传导更具全球性,而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加剧了经营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监管层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护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