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套装2册)

書城自編碼: 30405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尹建莉
國際書號(ISBN): 9787D2513860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8-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0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战争社会学专论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家、金钱和孩子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小白学编织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編輯推薦:
荣获20多项图书大奖

靠口碑狂销500万册

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适合爸爸、妈妈也适合老师的教育经典

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內容簡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部家庭教育著作,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版在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荣获二十多项大奖。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文化精髓,紧贴现实,呈现了优质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著作晦涩艰深的现象,在普及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形成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和世界*水平接轨,并开始对外形成影响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且在所有出版国家和地区均得到好评。CCTV新闻联播、朝闻天下、面对面等多个栏目,以及境外的《华尔街日报》等上百家媒体曾对本书及作者进行报道和专访。
關於作者:
尹建莉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轨迹。作者的女儿本书案例主角品学兼优,北京市市级三好生,曾跳级两次,1 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美国长春藤盟校硕士学位。
目錄
改版前言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打针有些疼
 2不要捉弄孩子
 3给小板凳揉揉疼
 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6像牛顿一样
 7古诗滋养的孩子
 8给孩子犯错误权
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1让孩子识字不难
 2开小卖部
 3被魔杖点中的孩子
 学习能力强
 4修得一支生花笔
 5好阅读与坏阅读
 6阅读需要诱惑
 7不看有用的书
 8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9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4遇到一个坏小子
 5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6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2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3替孩子写作业
 4不写暴力作业
 5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6不考100分
 7考好了不奖励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2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4不管是最好的管
 5做听话的父母
內容試閱
纪念版前言
关于这本书
一位读者在邮件中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她7岁的儿子在楼下玩,忽然急冲冲地跑回家,妈妈,快点,快点把那本书给我!说话间拿起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往外跑。妈妈拉住他问干什么,孩子说:佳佳他妈妈又打他呢,我赶快让他妈妈看看这本书,以后就不打佳佳了!
这位读者告诉我,她一直以来自信自己是个好妈妈,对孩子非常关心,管教严格,可孩子却越来越不如意。直到她有一天看到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像寓言中所讲的农夫那样,无知而自以为是,一直在用锄头雕玉,对孩子犯了许多错误。她内心为此十分痛苦,下决心要改变自己。孩子有一天惊奇地对她说,妈妈你自从看了这本书,变化好大!所以当孩子看到有家长打小朋友时,会急急地跑回家,要拿这本书去拯救小朋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2009年年初出版以来,创造了一个销量神话,这背后,是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从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以及其他渠道反馈的信息来看,它几乎被所有年龄、所有文化层次、所有行业、所有地区的人接受这绝不是宣传或炒作得来的成果。因为本书出版时机并不好,当时市场上充斥太多粗制滥造的同类书籍,人们不仅对这一类书,甚至对这一类题材都充满偏见。所以当我拿着书稿找出版社时,四处碰壁,很多出版社一听是家教书,立马摆手,我们不出家教书,这种书现在没人看。
事实是,不是家教书没人看,而是没有好书可看。本书出版后,并未进行太多的宣传,它的畅销基本上得益于读者的互相推荐。当公众多年来在一些虚饰浅陋的教育话语下深感迷茫、或在老生常谈的话语下深感倦怠时,他们意外地被这真实、深刻和美震撼了。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部著作中,我经常从一个母亲的角色进入问题,却始终以专业工作者的学识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本书内容大部分取材于我和女儿的日常交流,道理却是普适性的。而且,得益于我的文学功底,我在表达上能做到文笔流畅,叙事清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成本,带来了阅读上的享受。所以有人评价这本书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工具书一样实用,像小说一样好看。作为作者,得到这样的褒奖,深感欣慰。
本书书名来自责任编辑郑建华的苦思冥想。我们前前后后想了一百多个,当他最终提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我们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书名不仅很好地提炼出了本书的显著特质,和全书的格调吻合,而且在当时来说,几乎是一个革命性的观念,够大胆,够颠覆。
很久以来,我们对学校教育寄予的期望太高太多,而家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却被严重低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还原。它让人看到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到教育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儿童最重要的老师首先是父母这样的观念其实并不新鲜,只是以前很少有人这样勇敢而明确地说出来。
公众对这本书的接纳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的邮箱每天会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在这些来信及其他渠道接收到的信息中,受益匪浅和相见恨晚是出现最多的两个词。这表达着读者的惊喜和赞叹,也给我带来成就感和责任感,让我在此后的创作中更不敢懈怠。
美国作家梭罗说过: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作家刘震云也曾说过:阅读是创作的延伸,是创作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创作引不起阅读,你说是好作品,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不信。有人说好的作品是属于少数人的,这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好作品,在流传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本书出版后,也面临着一些困扰。一是书名确实带来了一些批评,批评者总是持有二元论调,认为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贬低了教师的重要性。他们可能并没看书,不知道书中内容完全无关这两者的比较。而且这两者也无从比较,就像房子和地基无法比较谁更重要一样。并且我本人就有这双重身份,在本书中既以妈妈出现,又以教师出现。只是因为本书定位是家教书,从写作角度来说,前一种身份占用篇幅更大而已。
另一个困扰是跟风盗版问题。本书的畅销使整个家教书市场回暖升温,除了大量的盗版书,由正规出版社出品的跟风书也大量出现,诸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全、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等等,书名和封面设计与本书相同或雷同,搭车兜售,混水摸鱼。使本书成为近年来跟风盗版第一重灾区。
每一本原创著作都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也包含了编辑和设计者的艰苦劳动,它向读者提供的是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而跟风书走的是投机钻营路线,在内容上靠剪刀加浆糊来完成,硬伤累累;在外观上公然抄袭别人的书名及设计,鱼目混珠。两者的差异,是奢侈品与地摊货的差异。但很多读者并不清楚哪个是原创哪个是跟风,面对众多封面看上去差不多的书,误以为这一类书内容也都差不多,都很低端。所以尽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它确实一直承受着被排斥和被贬低的不公。这种情况促使作者和出版社下决心改版。改版虽然不能完全扼制跟风盗版情况,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现象。
我的第二本家教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已经出版,为增强两本书的识别性,本书完全抛弃过去的外观设计,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本次改版在内容上变动不大,只删除了原作中两篇文章,又补充了两篇新的,其余的保持不变。
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向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和我的导师朱旭东教授表示感谢,他们自身的学术公信力,让读者更加信任这本书。感谢作家出版社,他们慧眼识珠,逆市而上,诚信经营,为本书走向读者架设起桥梁。感谢责任编辑郑建华,本书出色的市场表现,离不开他出色的眼光和努力。
我还要感谢所有的读者,本书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你们那里,是你们的肯定让我更加确信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你们让这本书的价值在许多儿童身上落实。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正是本书的主力推荐人群,很多家长就是从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知道这本书的。
要感谢的人很多,恕不一一罗列,在此一并致谢。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尹建莉
2014年7月
序言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
朱旭东
认识尹建莉缘于她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那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刚为他们这一批教育硕士确定了导师。她当时很明确地选择了教师教育作为其研究方向,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刚好是教师教育这个领域,这样我们自然就有缘认识了。
第一次读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诗歌。她初次和我见面时,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给我。她的诗写得很好,我读了后觉得她很细腻,文字功夫很好,但也让我有微微的担心。一个诗人,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究一个问题,并用完全不同于文学语言的学术话语去完成自己的论文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是个胸有诗情却脚踏实地的学生。她的论文做得很认真,写得也很规范,并且有自己


开提意见会(新增文章)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这很正常,大多数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嘛,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如果不顾说话方式,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驳。同时,在和孩子相处中,父母自己有什么不妥,自己很难发现,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不知不觉地陷入一错再错的境地。
在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大约从她三四岁开始,我家每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
平时我对圆圆的一些小毛病尽量不说,能接纳的就接纳,不能接纳的暗暗帮她矫正,比如她小时候吃饭响声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沟通好,然后在饭桌上说:爸爸,你吃饭声音有些大了,要注意点啊。爸爸假装刚发现这个问题,不好意思地笑笑,赶快收敛吃相。圆圆听到了,看到了,自然会控制自己的吃饭声。问题当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发现她吃饭声有些大时,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饭声音又有些大了。一段时间后,圆圆的这个毛病就消失了。
但有的问题没这么简单,做示范用处不大,孩子意识不到其中的规则,就需要明确指出来。比如东西最好不随意乱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我最初是直接告知的,发现她有抵触,或不以为然,就考虑要改变一下方式,让她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有一天,我问圆圆:如果你脸上不小心蹭了一块黑,但你自己不知道,那么你希望别人告诉你,赶快把它擦掉,还是希望别人不告诉你,但别人都能看到,只是自己看不到?圆圆说希望告诉。我说对,然后又问她:可是,如果有的人不愿意这样,别人告诉他,他却不高兴,不承认自己脸上有黑,也不擦干净,这样好不好?圆圆说不好。
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宝宝说得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脸上有黑一样,自己不知道,别人能看见。如果有人能给我们提意见,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改正,这就像给了我们一面镜子一样,能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你说,提意见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圆圆说是,显然,她一下就理解了提意见的意义,目光清澈,神情平和。于是我和她商量,以后我们一家三口要互相提意见,并且建议每到周末,全家人开一次提意见会,互相说说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缺点就越来越少了。我俩商量好后,又去问了爸爸,爸爸也觉得是个好主意,特别赞赏。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圆圆表现出简直迫不及待地要开会了,小小的人可能是怕自己脸上有黑吧。掰掰手指还有两天才是周末,就对开会这件事更加期待。
从此,提意见会成为我家的例会。我们开始时是先给爸爸提,再给妈妈提,最后给圆圆提。到后来就采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提。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见记录下来。到下次开会时,看看小本子,总结一下各自的改正情况。
我们观察到给圆圆提一个什么意见后,她偶尔会不安。我们就会告诉她,爸爸小时候也这样,或这方面妈妈小时候也做得不好。再讲讲我们当初是如何克服的,举个例子或讲个故事。这样既安慰了她,又给她指出了改善的方向。
儿童尚处于心理无序期,对很多事没有把握,其实心底经常会不自信。所以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最好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心理放松。要忌讳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听话和乖是我们传统的育儿审美心理,在一个小环境中,某些教师或家长很容易自封为权威,在儿童面前忽略自我约束的意识,使最需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只是,由于习俗使然,很多人意识不到批评一个孩子不听话或不乖时,成人已变得多么不讲理。
观察我们周围的情况可以发现,不少妈妈只爱婴儿期的孩子。孩子在两三岁前,几乎是完全的被动体,父母被孩子的可爱感染,柔情似水,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充分享受着做父母的快乐。可一旦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识萌发后,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处处触犯家长的期望和规则,变得不听话了,不可爱了,于是家长眼睛里开始流露出厌烦的神色。不少家长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越来越不听话。
依孩子的天性,他们其实都想变得完善,想表现得更好,孩子会本能地讨好父母。但如果在沟通中体会的是压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绪就会被激活,以更加不听话来守卫自由意志和尊严。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放弃个性,内心不产生任何主见,变成一个天真可爱的提线木偶。不管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情绪淤积,无法建立良好的内在秩序感,思维紊乱,甚至行为怪异。
看过一个冷笑话。某家有一位特别听话的儿子,父母说东儿子不往西,为此深得父母喜欢,令邻人羡慕。有一天,家里失火,慌乱中父母先跑出来了,儿子还在屋里,不见出来。妈妈大喊:儿子,失火了,快往外跑啊!屋里传出儿子的回答:妈妈,你说出门必须穿戴整齐,我在穿袜子呀妈妈急得跺脚,儿子,都失火了,还穿什么袜子,不用穿了,快往外跑吧!过了片刻,儿子还没出来。妈妈又高喊:儿子啊,你到底在干什么?快出来呀!里面传出儿子微弱的声音:妈妈,我在脱袜子呢
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是可悲的,可是,不去矫治孩子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或矫治不得法,也是问题。那么教育是否总可以找到有效的路径呢?回答基本是肯定的。
在我们和女儿的相处中,不是没有困惑,而是有了困惑后,努力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绝不以牺牲孩子的自尊或面子去简化自己作为家长的劳动。
我发现,无论给圆圆提什么建议,只要拿到会上说,她一般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是她已有心理准备,二是父母也拿出了接受意见的诚意,为孩子做了榜样。
并不是说她的什么毛病,只要我们一提出来,就能马上改善。但我们不会因此抓小辫子,她的什么毛病,提一次没用就提两次,两次还没用,就换个说法,从正面说说她越做越好的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改善着。实在不行,就接纳,把问题交给时间。我的孩子不必完美,如果有问题时间也不能解决,那我们就珍爱她的这个缺点吧。
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圆圆从小到大和别人说话时,总是非常得体,既诚恳又有节制,总是让人感到舒服,提意见会应该也功不可没。
应该说,我和她爸爸从提意见会中的收获更大,我们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从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之处。孔子说过,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意思是,如果家长能倾听自家孩子的意见,就不会做出错误的举动。老人家在三千年前就提醒过我们的教育箴言,在今天仍然如此实用。
理性态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反省在他者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己。①如果说作为家长我们做得还算不错,提意见会则是很好的校正器之一。我们深信,任何年代,任何国度,纯美的孩子都是家长最好的镜子,值得家长万分珍惜。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犯再犯的某种毛病,提意见会的力量不可能大到让我们变得完美。但我们从提意见会上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原来也是有毛病的,自己的一些做法原来别人也不认可,之后就变得对别人更加宽容。
每一次的提意见会,其实也是一个亲子共处的美好时光,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或点心,说着话,其乐融融,有时严肃有时开玩笑,有表达的畅快,也有收获的愉悦,所以圆圆每周都挺向往开提意见会。偶尔我和她爸爸忘了,她就会及时提醒我们,该开提意见会了!
提意见会甚至让我和先生之间的感情更上了一个台阶。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也年轻,各自身上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夫妻相处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每次的提意见会中,我俩彼此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对方的想法提出来,这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对方的渠道,也达成了更多的谅解。
这件事我们坚持的时间并不长,在我的记忆中大约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这一两年也并非每周都去做,只在开始阶段周周都做,后来就越做越少,慢慢不了了之。到圆圆更大一些,偶尔谁想给谁提个建议,就会说应该再召开一次提意见会了,但这多半是开玩笑,并没有真的再专门找时间坐下来开会。
作家梭罗说过,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孩子就是一枚水嫩的果子,需要我们爱护着成长。谁不知道讲道理、发脾气最简单?谁又见过哪个孩子是通过父母单纯地讲道理、发脾气变得越来越完善的?
我所知道的最快乐的家庭,是那些父母不说教而对孩子绝对诚实的家庭。恐惧在那些家庭不存在,父亲和儿子是伙伴,爱也可以在那里滋长。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爱却被恐惧压倒,矫饰的尊严和强求的敬重使爱缥缈无踪,强迫的尊敬永远暗示着恐惧。①
杜威认为,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成人的规则和控制可能立即见效,但却使儿童后来的行动失去平衡后果就是儿童更容易受一些坏习惯的影响,他会不自觉地采用回避或欺骗的手法来平衡自己。所以控制欲强的成人,错误就在于缺少对受控制儿童发展倾向的预见性。②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我们就变成道德家。③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得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我同意这样的比喻:一个真心乐意给儿童自由的家长应该像一个仆人一样,精心地为主人提供餐饭,但并不规定主人吃什么吃多少;默默地为主人擦干净浴室,并不规定主人什么时间洗澡。他为主人提供种种帮助,而不去支使和强迫主人去做什么。他不去打扰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时,却能及时出现。
主仆比喻无关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更不是意味着仆人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当牛做马地照顾孩子。只是说明家长应保有怎样一份尊重儿童的、得体的态度。儿童实际上非常温顺,是带着友好出生的。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善于倾听,有变通性,孩子就不会固执。不曾见识过暴君的儿童不会变成暴君,领略过优秀仆人品质的儿童学到的正是仆人身上的好品质。
记得圆圆三四岁时,我带她回我母亲家。母亲做了一种糖酥饼,圆圆非常爱吃,小小的人,吃了整整一个。那个饼油糖放得非常多,我不愿意她多吃,她再要时,我掰了很少一点给她,告诉她这个不能多吃,开玩笑说今天已经吃得够多,再吃眼睛就绿了。圆圆一口把那一小块饼吃下去,明明还想吃,却十分配合地拍拍小手说,那就等眼睛红了再吃吧。
住了几天,要离开时,姥姥给她拿了一包糖块,她兴致勃勃地倒在炕上清点,约有二十块。我不愿意她路上吃糖太多,建议她不要拿那么多。圆圆想一想,从袋里拿出一块留下。我母亲对我的建议不以为然,嗔怪地说,干吗不让孩子都拿走?然后对圆圆说,都拿走吧。圆圆回答说留下一块吧,我妈妈说不要全都拿走。一副大度样。小小的人,既要平衡各方意见,又有变通性,大家都被她逗笑了。
圆圆小时候极少哭闹,总是非常快乐,我们从没觉得带孩子是一件令人烦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不和孩子拧着来,也不用没有价值的妥协搞乱她的意识,当我们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爱时,事情往往也就变得简单了。孩子的心境总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闹这样的武器来保卫自己,她的世界里没有威胁,所以她总能坦然地沟通和表达。
开提意见会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也是我们整个亲子关系的反映。待孩子长大了,就成为我们记忆中美好的回忆。
打针有些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要抓住小男孩,最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第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点痊愈。
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她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只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而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针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疼,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平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见好,圆圆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基本上都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而病房里的其他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做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她自然呼吸十分钟。
第一次做时,护士推来仪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按护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来。微微带有药味的白色雾气随着机器嗡一声的启动,一下子喷到圆圆脸上,她大吃一惊,本能地把脸扭开。护士立即让我把孩子抱紧,不让她动。我赶快把圆圆抱紧了,力图让她的脸对着喷药口。圆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闭双眼,努力挣扎着想躲开雾气,并开始哭。我尽量不让她动。护士也在调整,圆圆的脸扭到哪儿,她就把喷气口跟到哪儿。圆圆挣扎了一会儿挣不开,终于大哭,开始强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钟,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罢。
比较打针,超声雾化应该说没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雾气,虽有淡淡的药味,并不难闻。由于没提前给圆圆做思想工作,在她毫无心理准备下强行要她接受,所以成为圆圆最为恐惧的事。此后几天她一直拒绝做超声雾化,只要看到护士推一个类似雾化机的东西进来,立即就紧张起来,远不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
这件事确实是大人没做好,给孩子带来恐惧了。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儿童应该学会从小理性地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圆圆两岁半时,有一天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难,喉咙处好像卡了什么,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我恰好刚看过一个关于小儿喉头水肿的资料,觉得圆圆的症状很相似。孩子得这个病十分危险,一是儿童喉管细,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难受越要哭,越哭水肿得越厉害,这可能会导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间我害怕极了,但我尽量语气轻松地对圆圆说:宝宝不要哭,你现在觉得呼吸困难是因为你这块儿水肿了。我指指她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就会肿得更厉害,就更不好出气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妈妈马上带你去医院。圆圆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尽管她看起来非常难过,却一声不吭。
她爸爸当时在外地工作,那时集宁晚上打不到出租车,我就去敲邻居的门,请小哲的爸爸帮忙,用自行车带我们去医院。小哲爸爸的车子骑得飞快,我在后面抱着圆圆。她虽呼吸困难,但一直安安静静的。走到一段没有路灯的地方,自行车撞到一个高出路面好多的井盖,我们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圆圆好像呼吸更费力了,但也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我觉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庆幸她这么懂事。去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
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这个病最怕的就是哭闹。
圆圆这方面的乖顺和懂事确实惹人疼爱。她三岁前准备上幼儿园,入园前要体检,幼儿园统一安排报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妇幼保健所体检。体检的路上,我告诉她可能要抽血化验。她有些紧张,问我疼不疼。我还是先告诉她有些疼,然后告诉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一点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她已有过几次打针的经历,听我这样说,也就比较释然了。
当天体检的有十几个小朋友,抽血时,孩子们哭成一片。抽过血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别是一针没扎住、需要扎第二针的,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着急了。抽血的护士都被弄烦了,皱着眉头,态度似乎也不好。
圆圆安静地倚着我等着,用有些好奇又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对我说一句:哭也一样疼。我问她是不是想说小朋友打针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的疼,哭也不能减轻疼痛。她说是。我赞赏地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小圆圆说得对,反正哭也不能止疼,还不如不哭。我没让孩子承诺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她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轮到圆圆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虽然有些紧张,但一直安静地等护士拿针管、安针头。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她。
圆圆可能是想安慰那个护士,对她说:阿姨,我不哭。这让护士非常惊喜,一直紧皱的眉头展开了,噢?你为什么不哭呢?圆圆说:哭也一样疼。
护士一下也听懂了,她惊讶地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看看圆圆,顿了一下,才说:啊,你这个小姑娘,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手里拿着针管,去圆圆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你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疼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些疼,就剩这一个了,给最听话的孩子用。她找了一下圆圆的血管,发现不太好找,就站起身找来一个年纪较大的护士,对圆圆说那个阿姨保证一针就能扎准。果然。
看来,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疼,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还能占便宜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