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作者在德国的四年间,写作了一些随感类文章,并挑选出其中的27篇和大量图片,命名为《一个人的德意志》。从*初的旅行见闻,到在学习生活中感到的迷茫与压力;从参与德国文化艺术活动时的思考,到对德国整体性格的概括,都涵盖其中。这是作者对德国、德国人的理解,也是自己的成长过程。不求十分严谨客观,但求轻松愉悦中能够让人有所了解、有所借鉴。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德国的四年间,写作了一些随感类文章,并挑选出其中的27篇和大量图片,命名为《一个人的德意志》。从*初的旅行见闻,到在学习生活中感到的迷茫与压力;从参与德国文化艺术活动时的思考,到对德国整体性格的概括,都涵盖其中。这是作者对德国、德国人的理解,也是自己的成长过程。不求十分严谨客观,但求轻松愉悦中能够让人有所了解、有所借鉴。
|
關於作者: |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因喜爱德国足球,便在业余时间自学德语,后因机缘巧合,以及自觉相比文字对图像更感兴趣,于2011年9月至德国慕尼黑大学戏剧学专业学习,有幸在去年拿下博士学位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表演学,论文题目是《在交流中自我形象的确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现实主义话剧的影响》。
|
目錄:
|
序篇:独自上路 ...... 1
一 从首都机场到慕尼黑机场 ...... 4
二 萨尔斯堡 ...... 9
三 斯图加特 ...... 17
四 海德堡 ...... 31
五 科隆 ...... 36
六 音乐会 ...... 53
七 Jazz ...... 57
八 笑话与温暖 ...... 61
九 兔年立春 ...... 66
十 到安联去!...... 73
十一 再临慕尼黑 ...... 81
十二 德国式的美丽 ...... 84
十三 强迫症 ...... 88
十四 MVG(慕尼黑公交运营系统)博物馆 ...... 91
十五 一个搞晕所有人的公交车司机 ...... 96
十六 人人怕生?...... 98
十七 喜爱慕尼黑的N种理由 ...... 101
十八 一个家庭的圣诞节 ...... 106
十九 哦,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 113
二十 汉堡下午茶 ...... 119
二十一 语感与文化 ...... 123
二十二 心悟与新悟 ...... 125
二十三 拜仁与慕尼黑 ...... 131
二十四 维也纳奇遇...... 144
二十五 Deutschland Saga(德意志传说)...... 167
二十六 伊斯坦布尔 ...... 172
二十七 Ciao Capitano!(再见,队长!)...... 180
后记 ...... 189
|
內容試閱:
|
说到底,我的留德生涯与一个名字息息相关Michael。一个是Michael Ballack,因他而得以开始,另一个是Michael Gissenwehrer教授,因他而得以结束。没错,他就是我在慕尼黑大学的导师,也是一位有趣的朋友。
想想我与老师的相识,也是符合六度关系理论的。如果没有邹红教授,这位我在戏剧文学方面的引路人和乐于让我们见识世界并经受历练的开明长辈,我便不会认识安娜。如果没有安娜,我不会及时拿到慕尼黑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也不会顺利地度过那些初到德国的日子,还不会拥有和她一起喝咖啡、谈论中国戏剧的惬意时光,更不会有幸认识我的导师Michael先生和好朋友维一。
说实话,有点庆幸自己的导师是奥地利人,没有我擅自勾勒出的德国学者那种严厉、拘谨、沉闷、苦大仇深的特点,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也极为有趣。
他对我的洞悉与拯救,从第一学期便开始了。那时很是迷惘过一阵,因为感觉失去了目标,什么都不想做,但即使如此,我也从未缺课。而老师在要面对如此众多学生情况下,竟然关注到了我的隐藏状态!他体贴地让他的另一个中国学生维一照顾我。我也是后来听维一说起才知道,真是感慨良久、铭记在心。
而老师的有趣则尤其表现在特别捧场。自从知道我喜欢足球,每次见面就都要随口考我两个他在车上看到的足球新闻。譬如新近下课的沙尔克主帅是谁?德国最大的足球杂志是什么?等等,我一对答如流,他便哈哈大笑。回国前最后一次见面,他神秘地抽出压在大衣下的一大本东西给我当礼物,我定睛一看,竟然是拜仁慕尼黑的新年挂历!而且这礼物充满了追求智能的水瓶座风格,每一天都有一则关于拜仁的知识。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很容易和他成为朋友的人。这种轻松,不只是你能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在于他愿意进入你的语境去谈论事情。所以也难怪,每次两小时的谈话时间过后,总是心情飞扬。
而维一是在慕尼黑陪伴我最多的人,戏剧学系的课堂里、慕尼黑大大小小的剧院中、Odeonsplatz的四只青铜狮子前、从Marienplatz到Dietlindenstrae这条长长的路上和它周边的一切,遍布着我们的足迹,也倾听着我们的交流。至今仍怀念学期票尚存又恰逢深秋时,每周末都计划郊游与寻找美食的日子。美好的生活,就是指的这些时光吧。
除此之外,我也深深地感到庆幸,能够认识Sonja。想我们因邻居而相识,因志同道合兴趣相投而相知,是多大的缘分啊!我们一起研究与人格、色彩有关的诸多课题,也畅谈未来,它们的价值,不亚于我所获得的知识。敏娜也帮我良多,尤其感念她在我初到德国还房屋无着时伸出的援助之手,帮我克服了第一个难关。当然,始终让我回忆的,还有妏寧、玮蔓、海旭、彦凯、英苇等诸多朋友和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共同经历与品味的日子。
你看,从邹老师开始,这是一条多么富有魔力的锁链啊!我一直深深地感激上苍,能把这条锁链交给我,让我认识这么多充满魅力的人,并和他们成为好友。因为有他们,我才能愉快地度过四年半时光,并满载而归。这不仅是研究上的,更是生活上的,情感上的。
而这一切的一切,更不能缺少了家人的支持。从小到大,奶奶都对我抱有很大期许,她给我的重要帮助,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年,我在努力践行曾经暗许的诺言:谢谢奶奶一直以来的帮助,但是,不再寻求庇护,或许才是对这份帮助最大的回报。我希望已能让她放心。而如今,这位睿智、充满理想却又极富实干精神的优雅女性,还在她所认定的道路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每思于此,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努力呢?
当然,还要感谢爷爷和爸爸。他们话虽不多,我却能感受到他们对我异国留学的每一丝牵挂与担忧,以及这份担忧之后依然保有的理解与支持,和为我思考的每一分、每一毫。可以说,没有他们,我在本书中曾有过的那些思考与感受,都不一定会存在。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所爱的领域中不断创造,并收获快乐。
我更要感谢姑姑和妈妈,她们总是全身心地为我考虑,从生活到学业,从目下到未来,一直是我最强有力的后援与保障。那些各抒己见的如朋友般的交谈,那些奇妙的一脉相承的观点与习惯,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多少惊喜?又带来了多少心安?是的,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谢谢,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序篇:独自上路
十年前,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我自己的德意志》,虽然现今已记不清它的情节,却唯独对这个名字念念不忘。那时我就想,倘若有一天能到德国去,我自己的德意志又会是什么样子?
说起我与德国的联系,还要归功于国足。倘若没有他们2001年的出线,我就不会关注韩日世界杯;如果不看世界杯,自然就不会认识米夏埃尔巴拉克和属于他的那场经典半决赛;如果不认识米夏,我就不会在2006年世界杯时支持德国队,更不会深陷于那个童话般的夏天无法自拔那里有最多的德国球迷、有最好看的球衣、每个队员我都欣赏、最喜欢的那个还是队长以及那不世出的教练组金发克林西与他的黑发助教组成的最靓丽风景假如没有因此迷恋上德国足球,我就不会开始学德语;如果没有学的喜欢上了德语语法、德国文化、甚至笃信自己与德国人的脾性相投,也就不会想去德国看一看,就更不会有后来四年的留学生涯。只不过,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切假如的最后,竟然是个不能更完美的结局:我按时拿到了博士学位,也有幸在爱德国队十二载后,于德国慕尼黑看球大道,目睹他登上世界之巅!
可遇而不可求,就是这段经历最好的注解。其实仔细回想这些年,也屡次被人问过你还喜欢德国呐?,是啊!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在那个三分钟热度的年龄,我对德国的那一点点倾心竟然没有无疾而终,成为一段追忆往昔时想当年,我也的感慨,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化为一种情感的习惯。于是,命运之轮成全了我的一往情深,使我在合适的时间学习了合适的东西、产生了合适的想法,并在每个可能的岔路口都赐予我一位贵人,引领我画出了完整的圆。
无独有偶。在留德四年中,我对德国的观感也经历了一个圆:从最初莫名的喜爱,到耳闻目见后的时而惊喜时而惊讶,又到深入了解后有如家常便饭的吐槽,最终沉淀成面对老友般的满足与淡定。但我到底不会成为德国人,因为自己始终意识到,相比他们,我还多了一层观察者的身份。一方面,生活确是生活本身,暖阳下的听歌散步、街转角的一杯咖啡、球场中的忘乎所以、写论文时的绞尽脑汁;另一方面,生活却是观察生活:听音乐会,见到的是文化与礼仪;看话剧,关注的是思想与差异;去博物馆,读到的是历史与世情;学语言,体会的是德国人的逻辑与心情;就连日常的银行开户、超市买菜、骑车上街、食堂午餐,也并非纯粹的衣食住行。因这层特殊的身份,我虽然对德国没有定见,但还是想对这与我之前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国度给出自己的理解。
不过有时候也恨这生活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因为真的有点累,它不仅推着你跳入圈子去享受,还时时将你拎出来保持距离。这有点像老师刚宣布了春游的好消息却又马上接了一句写游记那样令人没情绪,而我偏偏还是自找的。好容易去人家过个圣诞节,在回来的路上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回忆有什么值得一写的见闻;开开心心看了一场球,对球场趣事又不吐不快;就连去食堂吃个饭、坐个公交车,都有可能让我奋笔疾书一晚上。所以初到德国的几年,着实被自己这种不断冒泡的评论癖折磨了很久。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能有这本书的诞生。
说到最后,对德国爱恋了这么久,也吐槽了这么久,有一点却是绝对满意的,那就是我的住处学生城(Studentenstadt)。这个距离安联球场三站的宿舍区,是我在慕尼黑住得最久的地方;而坐的最多的公交,也是直达球场的地铁六号线。这个一到比赛日就堪比北京地铁早高峰趟趟挤爆车车满员的线路,简直满足了我没有球票挤挤也好的谜之情怀。而我也在这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里,完成了对德意志、对慕尼黑的观察,并亲历了美梦成真。
当一件事以圆满作结,人总是喜欢再次经历,就像我偶尔翻看巴拉克告别赛和毕业典礼的照片时,总是愿意接着把目光投向2010年9月30日首都机场的那个下午,我留德生涯的开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