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概述了现代道路照明技术的基础原理,并向读者提供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原理的知识。
本书对道路照明的主题提出了彻底、全新的方式方法,反映了道路照明技术是如何紧跟光源技术,尤其是固态光源技术飞速发展变化和能源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脚步。
本书共分为3部分:
第1部分主要探讨开放路面的照明,其中一些章对视功能与视舒适(包括中间视觉与驾驶员年龄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上通行的道路照明的标准与建议展开了讨论。本部分中还对照明器材进行了介绍,尤其是从实际性能与特点的角度详细介绍了道路照明的光源与灯具,以及道路表面及其特点。照明设计相关内容搭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了进行有效且可持续的道路照明设计工作所需的知识。第1部分的后一章阐述了道路照明设施的计算惯例以及测量方法。
第2部分致力于光污染的探讨。其描述了光污染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并阐释了控制光污染的方法策略。本部分中还定义了一些照明准则,可以被照明设计师用来确保所设计的照明设施符合规范。不仅如此,本部分还对光污染控制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建议进行了讨论。
第3部分主要针对隧道内的照明,其中探讨了隧道环境中的视功能、照明准则以及标准与建议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道路照明;第2部分光污染;第3部分隧道照明。书中从光源、灯具、道路、人眼视觉等角度入手,重点介绍道路照明、光污染控制以及隧道照明相关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视觉功能以及国际标准建议等,还包括了道路照明的设计、计算、测量以及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本书既可作为实际工作中的工具手册使用,又可作为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阅读书籍。
|
關於作者: |
Wout van Bommel教授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取得了物理学学位 Ir. ,之后在飞利浦照明公司的不同照明应用岗位上工作了超过37年,并且担任了飞利浦国际照明设计应用中心(LiDAC)总经理。其间他针对许多不同的照明课题开展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是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国际照明标准概念的基石。
2003~2007年,他担任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主席。1988~2008年,他担任欧洲照明标准化委员会(CEN TC 169)的荷兰代表。目前他仍担任荷兰光与健康研究基金会(SOLG)的委员会成员。
从2004年至今,Wout van Bommel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在2008年,他被聘为伦敦大学学院(UCL, Bartlett Institute)硕士课程“光与照明”的校外考官。
他在国际、国内期刊上以不同语言发表了超过150篇论文。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表文章,在大学和学校授课,并且在会议中受邀演讲。他的著作《Road Lighting》1980版曾被翻译为中文和波兰语。
从飞利浦照明公司退休之后,他开始以独立照明顾问的身份向照明设计师、研究人员、公司、政府以及机关提供咨询。
目前,他是《色彩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中“照明”一章的主编。
|
目錄:
|
序
译者序
原书前言
机构名称缩略语
第1部分道路照明
第1章道路照明的目标与效益 2
参考文献4
第2章基本的照明特性 5
2.1机动车交通的路面亮度 5
2.2针对行人、骑车者与居民的照度 7
2.2.1水平与半球面照度 7
2.2.2垂直与半柱面照度 7
参考文献 8
第3章机动车驾驶员的视功能 9
3.1障碍物的反差 9
3.1.1反差与反差阈值 9
3.1.2道路照明的轮廓原理 14
3.1.3反差与眩光 15
3.1.4反差与垂直照度 18
3.2阈值能见度 19
3.2.1显示能力 19
3.2.2总显示能力 22
3.3超阈值能见度 24
3.3.1能见度水平 24
3.3.2小目标能见度 26
3.3.3相对视功能 27
3.4道路周边环境的能见度 29
3.5交通车流 32
3.6不利的天气状况 34
3.6.1降雨天气 34
3.6.2降雪天气 34
3.6.3大雾天气 35
3.7固定式道路照明与车灯 35
3.7.1道路上物体的能见度 36
3.7.2对面车辆的眩光 37
3.8人行路口 38
3.9光流 40
3.10照明、大脑活动与警觉性 41
参考文献 42
第4章驾驶员的视舒适 45
4.1照明水平 45
4.2均匀度 46
4.2.1纵向均匀度 46
4.2.2亮度梯度 47
4.3眩光 47
4.3.1不适眩光 47
4.3.2光谱与不适眩光 49
4.3.3眩光变化带来的不适感 50
4.3.4LED与不适眩光 51
参考文献 52
第5章行人、骑车者与居民的视功能、视舒适与愉悦感 54
5.1视功能 54
5.1.1人身安全 54
5.1.2社区安全 55
5.1.3视觉方向感与导向性 59
5.2视舒适与愉悦感 60
5.2.1空间亮度 60
5.2.2光的色彩质量 61
5.2.3不适眩光 61
5.2.4日间的影响 62
5.3照明水平、均匀度以及眩光控制 62
参考文献 63
第6章中间视觉 65
6.1眼睛的光谱灵敏度 65
6.2清晰视觉与周边视觉 67
6.3光源的SP比值 69
6.4适应亮度 70
6.5光度学数值的修正系数 71
6.5.1周边视觉任务表现 71
6.5.2明亮程度 73
参考文献 74
第7章年龄的影响 76
7.1年龄与视觉机制 76
7.2年龄与视功能 80
参考文献 81
第8章照明质量参数 82
8.1机动车交通 83
8.1.1照明水平 83
8.1.2均匀度 83
8.1.3道路周边的照明 84
8.1.4眩光限制 85
8.1.5小结 85
8.2行人、骑车者与居民 85
8.2.1照明水平 85
8.2.2均匀度 86
8.2.3周边环境的照明 86
8.2.4眩光限制 86
8.2.5小结 87
8.3光线的光谱 87
参考文献 88
第9章标准与建议 89
9.1CIE的建议 89
9.1.1机动车车道的照明 89
9.1.2冲突区域的照明 91
9.1.3行人以及低速交通的照明 91
9.1.4光线的光谱 93
9.1.5自适应照明 94
9.2欧洲标准 94
9.2.1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 94
9.2.2冲突区域的照明 95
9.2.3行道以及低速交通的照明 95
9.2.4光线的光谱 96
9.2.5自适应照明 96
9.3北美标准 97
9.3.1机动车道路的照明 97
9.3.2路口的照明 98
9.3.3行人区域以及自行车道的照明 98
9.3.4人行路口 99
9.3.5光线的光谱 99
9.3.6自适应照明 99
参考文献 100
第10章设备:光源与控制器 101
10.1性能特点 102
10.1.1光源特性的调查 102
10.1.2系统光效 103
10.1.3使用寿命与光衰 104
10.2气体放电灯 105
10.2.1原理 105
10.2.2低压钠灯 107
10.2.3高压钠灯 108
10.2.4管状荧光灯 110
10.2.5紧凑型荧光灯 111
10.2.6无极灯 112
10.2.7高压汞灯 114
10.2.8金属卤化物灯 115
10.3固态光源 118
10.3.1原理 118
10.3.2LED 121
10.4控制器 125
10.4.1气体放电灯的辉光启动器 125
10.4.2气体放电灯的镇流器 126
10.4.3LED的驱动器 128
10.4.4调光器 129
10.4.5功率质量 130
10.4.6电磁干扰 132
参考文献 132
第11章设备:灯具 134
11.1光度学特性 134
11.1.1光分布与光输出比 135
11.1.2灯具等级 138
11.2光学特性 140
11.2.1反射器 140
11.2.2折射器与透镜 142
11.2.3漫透射器 142
11.3机械特性 142
11.3.1材料 143
11.3.2强度 143
11.3.3灰尘与潮湿的防护 144
11.3.4安装与维护 145
11.4电气特性 145
11.5热学特性 145
11.6安全认证 146
11.7美观性 146
11.8智能灯具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12章设备:道路表面 148
12.1道路表面反射表 148
12.2描述系统 151
12.3分级系统 153
12.4光线光谱的影响 156
12.5潮湿路面 157
12.6Q0与视功能 159
12.7反射性数据的获取 160
12.7.1实验室的测量 160
12.7.2现场的测量 161
12.7.3材料与建造方法的比较 161
参考文献 161
第13章设计环节 163
13.1照明布置 165
13.1.1有效的道路宽度 165
13.1.2单侧布灯 165
13.1.3双侧交错布灯 167
13.1.4双侧对称布灯 167
13.1.5中央布灯 167
13.1.6中央对称布灯 167
13.1.7不规则布灯 168
13.1.8中央悬链式布灯 168
13.1.9高杆照明 169
13.2安装高度与灯具间距 170
13.3视觉导向性 170
13.4糟糕天气下的照明 172
13.4.1潮湿天气 172
13.4.2大雾天气 174
13.4.3降雪天气 175
13.5维护性 175
13.6照明控制 178
13.7光污染 180
13.8可持续性 180
13.9总体规划 181
参考文献 182
第14章计算与测量 183
14.1常用计算方法 183
14.1.1计算点 183
14.1.2观察者位置 185
14.2测量 187
14.2.1光传感器 188
14.2.2灯的测量 192
14.2.3灯具的测
|
內容試閱:
|
这是我写作的有关道路照明的第二本书。之前在1980年我与JBde Boer教授合著了威科Kluwer出版社“飞利浦技术丛书”其中之一,书名也是《道路照明》。自那以来,道路照明技术一直紧随着灯具与照明技术、交通与车辆技术,特别是能源环境观念变化发展的脚步。固态照明技术(LED)的出现,为设计能适应交通以及天气等不稳定环境的创新、可持续的照明工具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为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困难,对各种相关光源的典型特征,尤其是道路照明质量相关知识的深刻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都开展了视觉相关的全新基础研究,以及视功能与视舒适相关的全新应用研究,现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为高效节能可持续的道路照明设施的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石。
本书对道路照明这一主题提出了彻底全新的方式方法,其目的在于阐述现代道路照明的基本原则,使读者对主题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并且了解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原则。
本书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讨论了机动车以及居民、行人、骑车者所使用的露天道路的照明。第1章探讨了道路照明的目的,包括中间视觉与眼球老化,还有视功能以及视舒适。这部分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安全、人身安全以及主观愉悦感。在接下来的一些章节中,描述了良好充足道路照明应符合的相关照明标准,同时展示并讨论了欧洲、美国以及国际通用的道路照明标准以及建议。之后,从实际性能与特点方面回顾了多种光源与灯具,其目的在于帮助选择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的照明设备。道路表面作为向道路使用者反射光线的重要组成,也必须被作为道路照明设施的一部分来看待。因此,路面反射特性被列入“设备”章节进行讨论。“设计环节”一章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了纽带,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有效照明设计所需的相关知识。除了照明产品厂商之外,此章中还探讨了照明设计师也应当考虑的道路照明可持续性。本部分的最后一些章节主要介绍了道路照明的计算与测量方法。
本书的第2部分完全着重于光污染的探讨。照明不仅仅照亮了该照亮的区域,同时也将光线不受控制地散布至周边环境以及天空,这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干扰。这里描述了光污染对居民、机动化交通以及慢速交通,还有天文学家、野生动物和自然植被所带来的干扰影响,并且解释了为控制光污染所采用的分区以及“宵禁”策略,此外,还定义了相关照明标准,使得照明工程师以及照明设计师可以确保照明设施的光污染符合规范。本部分列出并讨论了欧洲、北美以及国际上就控制光污染所使用的标准以及建议。第2部分的最后一章介绍了特别适合光污染控制的照明设备,同时此章还提供了光污染控制相关的实用设计指南。
本书第3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其主题是隧道以及地下通道的照明。这一部分的结构与第1部分非常相似。其中的一些章节讨论了该主题的目的、视功能的基础理论以及隧道照明的照明标准和建议。总结章节介绍了隧道照明的设备以及隧道照明的设计环节。
本书的适用读者群体不仅仅是道路照明设计师、市政机关工程师或政府机构,还是照明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城镇规划师、交通工程师以及环境专家而言,本书也颇具吸引力,同样,对光源灯具制造商也是如此。
在此,我向出色完成了翻译工作的译者王珅表示深深的谢意,我多年前与他相识于复旦大学,之后他来到荷兰我的母校进一步深造,并在我国参加工作至今。这使得我们有大量机会就本书以及照明技术进行探讨,从而保证了本书中文版的优秀质量。
Wout van Bomme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