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關於作者: |
周利方,男,湖南零陵人,法学博士,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冯契哲学研究。曾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从革命的逻辑到建设的逻辑冯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上海市德育中心上海市红色资源开发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等课题,参与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课题,在《理论导刊》《理论月刊》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目錄:
|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內容試閱:
|
序
1979年,刚复院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冯契先生是副院长,也带了四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先生成了我的导师。他瘦高的个子,60多岁,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声音不高,细声慢语,也没有多少抑扬顿挫,但不知怎么的,在先生面前,我们总还有一点点害怕。1980年,他开始给我们讲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即首次开讲创新的哲学原理智慧说三篇,听课的不仅是哲学各专业的研究生和其他学校来的旁听生,还有我院哲学所的研究人员、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青年教师和搞录音及记录的工作人员,总共几十人。由于人多,把链接二个教室的拉门都打开了,变成了一个大教室。两周一次的课,上了一年,内容非常专业,甚至可以说枯燥,不是搞哲学的人往往听都听不懂,但是我们却感到了莫大的精神享受。每上一次课,我们就兴奋好几天,不仅紧张地听和记,而且下课后要看和对笔记,要阅读大量的参考书籍,不断地理解和思考从他的讲授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穿透和交融,感受到了理论的力量和思想的解放,而且是哲学层面上的思想解放。我们几个都是文化大革命前的本科生,曾在著名高校的哲学系上过系统的哲学原理课,但是这次先生讲的与过去教的有多大的不同啊!简直是耳目一新。自此,我们对先生的崇敬油然而生,深感能够受教于先生,真是一生的幸运!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我更加认识到了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学习、承继、宣传和弘扬先生的学术成了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2015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哲学自信纪念冯契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盛况和学者们提交的论文表明思想理论界对于先生哲学贡献,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上贡献的认同。著名学者方克立撰文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毛泽东和冯契是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实践路径和学术路径的成功典范。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致辞则指出:我们今天纪念冯契,固然由于他对于中国哲学理论的贡献,还由于他的理论对今天中国乃至世界具有的意义。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固步自封,落后了,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中国的近代乃至现当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交融的历史,是中国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中奋起的历史。中国是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大国,它的重新崛起,一方面必须吸取西方文明中的精华以改造中国,另一方面又不应当也不可能丢弃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今中西是近代中国的主题,并且依然是今天中国的主题。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中西古今的冲突和交融中开拓出来的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它是在开放中,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提升自己的文明和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道。而真正走好这条艰难的道路,是需要理论的,特别是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冯契先生在晚年所思考和探索的中西哲学结合的理论成果恰恰为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范式。我们纪念他就是为着更好地从他的探索和创新中吸取养分。
本书作者周利方是上海高校教师,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他对冯契先生的著作作了认真和深入的学习探讨,201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又精心修改,形成了此书。全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冯契的独特贡献,提出并初步论证了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了界定,对冯契的探索历程作了介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特别是冯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观做了阐释,并论述了冯契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趋势之判断,即中西合流的观点。
该书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冯契如何实现将狭义认识论拓展为广义认识论,将智慧纳入认识论范畴的问题。对冯契提出的具体真理疑问感觉给予客观实在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等别有新意的概念和命题作了阐释。全书还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冯契研究辩证逻辑和方法论的动因。从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以达主客观统一、逻辑论证与实践检验的统一、逻辑论证即逻辑方法的运用、逻辑论证与人的目的性等方面阐述了冯契对辩证逻辑作用和地位的思考。在冯契对方法论历史考察和方法论基本命题的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辩证逻辑方法的五环节论。本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冯契从自由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研究和发展,梳理了他关于价值演进中价值观念发展的阶段论,并对其合理价值体系及其原则作了详细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上,概括提炼了冯契哲学探索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家主体性,从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文化结合的两种机制与会通以求超胜等方面对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的当代弘扬进行了论析。
冯契先生在学术上涉猎极广,中西古今、人文科技,好像无不知晓。当年,我们学生论文题目五花八门,不懂的问题,他都能一一给予指点,令我们从内心中感到佩服。对于这样的大师,本书只能就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作些阐述,真正要全面了解先生的思想还须认真阅读他的文集,不过第二版的《冯契文集》有11卷之多,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多年努力是读不下来的。本书的好处是提供了一个窥见这位大师贡献的窗口,不足之处则是还应当再通俗一些,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也包含着大众化的要求,书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看才好。当然,要把深刻的哲学道理用通俗的大众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不容易的。这还有待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众多有志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胡振平
第一章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观
近代中国家国危难之际,冯契开始接触、选择马克思主义。为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中心问题,冯契始终围绕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沿着实践唯物主义的路子前进,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冯契毕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历程,展示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发展远景的期盼和信心。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有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思想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问题密不可分,是根源于社会实践而相对独立地发展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性和革命性相一致、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肯定同时又必然要求超越自己的品格。
冯契以中西哲学合流与中国传统近代转型的大历史角度,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成果,结合自己的哲学探索实践,形成了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将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民族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各个不同民族国家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有自我批判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开放的态度,在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在普及与应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中国化。
第一节 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历程
冯契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终身的信仰,是一个从接触、选择到自觉运用和历经磨难而毫不动摇的过程。起初,青年学生时代的爱国情怀促使冯契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因毛泽东著作的影响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心悦诚服,至昆明时期,冯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在与授业恩师金岳霖先生的讨论中,确立了自己的哲学探索之路,自此至1949年后,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方法分析哲学问题,阐述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后至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冯契亦从未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丝毫怀疑,反而是在逆境中,不断对自己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及其实践进行反思。在这种反思中,冯契始终围绕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沿着实践唯物主义的路径前进,博采众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实践、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最为系统的反思,在学术晚年终于构建起自己的智慧说体系。
一、 青年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触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正是在这种危难时期,冯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走向了马克思主义之路。近代中国家国危难之际,大批爱国热血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接受辩证唯物主义,且多是从政治斗争,从中国如何救亡的角度,来寻找武器,寻找真理的,这其中就包括青年冯契。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和辩证法方法论,是冯契这代人的当然选择。冯契说:我们那一代爱国青年,很多人在一二九运动和参加抗战经历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这种革命青年的共识,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正因为政治上有这么一种信念,于是在理论上也相信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满怀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还说:我最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在一二九运动中。开始读得很杂,读苏联人写的书,读中国人写的书,包括李达、艾思奇等人的著作,也直接读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自此成为冯契一生的信仰,虽历经磨难,九死而无悔。
冯契虽然较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但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还是通过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在一二九运动中,冯契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后在山西抗战前线读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0世纪40年代初,入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时,冯契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并读到《新民主主义论》。冯契终为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所折射出的理论威力所征服。他说:《论持久战》特别使我感受到理论的威力,它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来说服人,完整地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进程。 毛泽东的著作回答了现实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所以他的著作中所包含的哲学即对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辩证逻辑的阐发使我觉得很亲切,也使我感到真正要搞哲学,就应该沿着辩证唯物论的路子前进。一方面,毛泽东著作的理论威力以及理论的彻底性和严密性,使冯契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这与冯契对中国时代问题的关切是一致的,毛泽东的著作回答了现实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冯契心悦诚服,而且自此成为这位哲学家毕生的学术追求。
二、昆明时期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之路
昆明时期,冯契在与老师金岳霖先生讨论时,触碰到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而且深信沿着唯物辩证法的路径是可以解决这一哲学问题的。冯契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救国,就要有理论,而他最擅长、最喜欢理论的就是哲学理论。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研究,与时代中心问题联系紧密。这样,冯契的哲学探讨就与中国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了,他的思想探索与他的深切爱国情怀联系起来了。从此,知识与智慧问题成为冯契先生一生的哲学追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成为他手中的理论利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冯契哲学求索的方法论指导。1941年夏,昆明求学的冯契搬到司家营清华文科研究所住,与汤用彤先生讨论到历史地考察各派思想的演变,以揭示思想发展的线索时,冯契就认为:这种从把握主要论证来揭示思想的矛盾发展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辩证法来治哲学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都是适用的。
他在1947年《哲学评论》第10卷第5期上发表的硕士论文《智慧》,对知识和智慧、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所作的合理的、富有启发性的阐发,即得力于辩证法。1947年在《时与文》上发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汇合》时,冯契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运用已是十分娴熟。昆明时期,冯契开始受到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如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对冯契的影响时有显现。他说:文化的时代性是基本的,其实就蕴涵着文化是被经济政治决定的意思。人类历史的阶段,是按照经济政治的质的改变来划分的。
冯契还运用新民主主义理论分析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革命,认为这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这是人民世纪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以人民为本位。解放后,冯契又撰写了《如何认识世界》《谈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等唯物主义的小册子。20世纪80年代以后,冯契则更为自觉地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解决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朱德生先生指出,冯契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前,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观察现实,来总结中西哲学,这是他达到新的哲学境界的根本原因。
三、文化大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观的发展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没有因为个人身处逆境的命运而动摇。在对自己哲学理论所作的导论中,冯契特别回顾了自己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从起初的十分沮丧,心情黯然,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名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比附自己,到最后终于比较平静下来了,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继续探索。信仰是对真的求索,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信仰的确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与历史时代、个体的思想追求及实践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历经考验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
在文化大革命极端情况下,经过自由思考和深刻反思,冯契对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理论,仍然作了肯定的选择。与中国20世纪下半叶大多数理论家不同,冯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是真诚的(Genuine),而不是因为迫于他那个时代政治上的官方指令,而且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伦理学方法的新发展,是经过确切的论证因而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的。冯契对祖国的未来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了信心。
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国家发展远景的信心,冯契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从未怀疑,至20世纪90年代历经十年浩劫磨难的冯契依然选择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冯契在1991年10月11日写给董易的信中说:正如你所说,虽一生坎坷,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有必要指出的是,冯契的这种信仰,是与他自己认定的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分不开的。他说:自己能够做到的是始终相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并创造性地对待它。著作,是为述往事,思来者以通其道,所以必须对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系统的看法。冯契还多次提到,世纪之交的中国可能进入自我批判与反思阶段,系统地反思时是下一代人的事,我们若能开个头,那就是尽了历史的责任了。冯契学术晚年的智慧说建构,就是这种反思的开端和理论成果。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言,就像冯契先生所说,马克思主义已经中国化了,只有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继续前进,才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有方向上的保证、理论上的说明和思想资源上的积累。在长期的哲学探索中,充分显示出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从而确立了自己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逐渐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看法,这些内容构成了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观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有了较为稳定的见解,冯契自己的哲学探索,就是这一方法的展开和运用,而他的哲学理论贡献就是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观的展开和具体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