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美的家庭教育书
*真的母女共读书
从将军家的千金到迁居台湾的普通人,从普通人到台湾文坛耀眼的恒星,
她是八岁到八十岁读者的琦君,作品包含世间一切真善美。
富贵浮云过后,世情通达、至情至性的人间烟火
众多名家 诚挚追念 感动热赞
|
內容簡介: |
本套装含两本:
《母亲的菩提树》
|台湾文坛恒星 作品选入大陆中学语文课本|
从古典文言过渡到现代白话,琦君的文字被公认成功的典范。她文章为人称道的是温柔敦厚。她不谴责、不控诉,而是悲悯人性的弱点。本书精选自琦君代表作,以赤子童稚清明无邪的眼光看世界,清澈自然,在好听的故事中,说出普遍而永恒的真理。
《母亲的金手表》
台湾文坛恒星 作品选入大陆中学语文课本
真正温柔的人不是因为天生温柔,而是饱受痛苦之后才磨砺出那份强大的温柔,并用这真诚而又坚定的柔情对抗来自外界的痛苦。琦君是母亲,也是女儿,懂得母亲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独特力量,她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散文,诚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
|
關於作者: |
琦君(1916-2006)
本名潘希珍,生于浙江永嘉,父亲是儒将。早年师承大词人夏成焘,诗词造诣颇高。一九四九年赴台,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名重一时,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三十余种,作品多次被选入台湾中学语文课本,被译为英、韩、日等多种文字。晚年创作以家族早年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橘子红了》,是三十年来台湾地区以纯文学创作而畅销的少数作者之一。
|
目錄:
|
《母亲的菩提树》
代序
琦君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卷一 童稚情怀
我的佛缘
我爱纸盒
新春的喜悦
冬夏阳光
万花筒
字典的故事
幼儿看戏
电影与我
伞之恋
和妈妈同生肖
妈妈的小脚
粽子里的乡愁
敏感的童心
万水千山师友情
关公借钱
妈妈罚我跪
秋花远比春花净
幽默笑话
母亲的菩提树
奶奶的洋娃娃
双料冠军
爷爷的味儿
喝过净水的孩子
和老师讲禅话
别针风波
中个女状元
卷二 文人与书生
文人与书生
恩师的诲谕
读诗的联想
中年读书
悲剧与惨剧
眼高手也高
四十年来的写作
旧书新义
我写作的信念
乡土情怀
梦中的饼干屋
卷三 此心春长满
似海师恩
梯
两个小女孩
愿天下眷属都是有情人
轻松的车祸
芬芳的厄运
世间灯
学画的故事
窗前小鸟
最后的旅程
老当益壮
第一枝春花
念蟋蟀
十步芳草
若要足时今已足
六十分
小茶匙
第一
老师不要哭
劳健险啊!
198灵犀一点
电脑与人脑
你看到过我吗?
母爱无边
泪珠与珍珠
瞬息人生
盼雪心情
暖垫
好鸟归来
一点领悟
此心春长满
放走一只小飞虫
生活随感
环保的联想
妈咪,我爱你
飘雪的春天
电脑与烦恼
《母亲的金手表》
代序
琦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林海音
卷一.水是故乡甜
水是故乡甜
猫债
不放假的春节
母亲的金手表
鞋不如故
下雨天,真不好
敬爱的号兵
猪年感怀
想念荷花
春雪梅花
哈背牛年
代书岁月
此处有仙桃
笑的故事
头发与麦芽糖
思厕幽情
旧日情怀
宝松师傅
阿标叔
箫琴公
碎了的水晶盘
小小颜色盒
卷二.母亲的手艺
母亲的手艺
绣花
打线
红豆糕
编草鞋
穿花球
玉兰酥
补袜子
桂花卤桂花茶
腌咸菜
百补衣与富贵被
菜干
柚子碗、盒及其他
春酒
卷三.异国的仙桃
一饼度中秋
再做闲妻
鼠年怀鼠
报上见
一望无牙
五个孩子的母亲
母亲节礼物
妈妈,让鸽子回家
最后的两片叶子
快乐的罗拔多
花与叶
静夜良伴
黑吃黑
小黑人与一毛钱
小镇温情
家有怪妻
窗外
|
內容試閱:
|
代序
琦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林海音
当琦君住在水晶宫的时候,我正每天乌烟瘴气地烧那煤球炉;先把一团报纸几根竹篦点燃,投入几块相思炭,再把煤球放下去,然后扇呀扇呀扇呀,煮了稀饭煮干饭、炒菜炖肉、泡茶洗澡,全靠这一炉火。有时我技术不佳,一炉火烧几次,在火光照耀下,就成了浴火的凰凰。但别以为她的水晶宫是个什么玲珑剔透的好地方,原来那不过是公家大楼地下室中的一间公共洗澡间,改造成宿舍,墙上布满了水龙头,地上常年返潮,水龙头终年滴水,她有文学家的想象力,叫它水晶宫罢了。
她在水晶宫的年月,写的是《一身飘零》,我则把三只丑小鸭当作写作材料。我们都向《中央日报》的妇家版投稿。.
有一天,我去主编的宿舍,在巷口看见一位穿黑白格外套的女士。进去后,主编告诉我:写《一身飘零》的琦君刚刚走。我说看见了,定是那位黑白格。主编说你怎么知道?我说灵感嘛!
三十多年来,琦君的模样身材都没有变,我相信她如果拿出那时的旗袍,现在还能穿。我也老记得她那天一瞥而过的苗条身影。
琦君离开水晶宫搬了多次家,我则钉在重庆南路三段没挪窝,好在她迁移的新址总离我家不远,我们因为谈得来就时相往来。她有了孩子以后,周末常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玩,然后再来我家。她对孩子说:我们到动物去看猴猴。孩子总会跟一句:看林阿姨和猴猴。
她来了,我家女儿就会端茶拿瓜子,然后搬个竹凳坐在她脚下,听潘阿姨说故事。我们年龄相仿,处同时代,虽然在大陆上一南一北,但所读的书、所体验的生活是差不多的,因此有的是话题。只是她更勤于学问,又有好的国学根基,就不是我这大白话儿所能比的了。她故事多,说话又动听,多少年来,除了学生以外,还交了许多年轻朋友。她没有女儿,特别喜欢女孩子,我家女儿们从小到现在做了母亲,一直都是喜欢听潘阿姨聊天的。当初,连我家的猫见她来了,都会跳上她膝头,咕噜咕噜地睡大觉。她不嫌脏,一边摩挲着猫儿,一边侃侃而谈。古今文学的比较、李杜诗篇的讲解、家乡西子湖畔的风光,都听得让人出神。虽然她的童年充满了忧伤,但她总把最美好的写给少年读者,让孩子们读她的书开卷有益。.
近年来她的散文风行得不得了,大家都在争取出版她的散文集子。她散文的风格,文字朴实无华,但在淡雅中也可看出是经过细心琢磨的。她自己对于写作风格喜欢引用《牡丹亭》里的两句词:.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却三春好处无人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