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的。《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萃取了《吕氏春秋》*精彩的篇章,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吕氏春秋》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疗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没有的。因此,该书是研究先秦人文与历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吕氏春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其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
|
內容簡介: |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萃取了《吕氏春秋》*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
|
關於作者: |
任娟霞,女,1986生,甘肃省定西市人。2011年大学毕业,2013年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策划及编撰工作。曾参与《全国银杏种质资源调查》一书的资料采集和编写,另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卷一十二纪 ◎ 孟春纪第一 本生 重己 贵公 ◎ 仲春纪第二 贵生 brbr情欲 功名(一作由道) ◎ 季春纪第三 尽数 先己 论人 ◎ 孟夏纪第四 劝学(一作观师) 尊师 用众(一作善学) ◎ 仲夏纪第五 大乐 适音(一作和乐) ◎ 季夏纪第六 音初 制乐 ◎ 孟秋纪第七 荡兵(一作用兵) 振乱 禁塞 怀宠 ◎ 仲秋纪第八 简选 决胜 爱士(一作慎穷) ◎ 季秋纪第九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 ◎ 孟冬纪第十 节丧 安死 ◎ 仲冬纪第十一 忠廉 当务 ◎ 季冬纪第十二 士节 诚廉 序意(一作廉孝) 卷二八览 ◎ 有始览第一 听言 谨听 务本 ◎ 孝行览第二 孝行 首时(一作胥时) 慎人(一作顺人) 必己(一作本知,一作不遇) ◎ 慎大览第三 慎大 权勋 下贤 不广 ◎ 先识览第四 先识 观世 察微 ◎ 审分览第五 审分 慎势 执一 ◎ 审应览第六 审应 重言 离谓 具备 ◎ 离俗览第七 高义 上德 用民 为欲 ◎ 恃君览第八 长利 召类 观表 卷三六论 ◎ 开春论第一 期贤 审为 ◎ 慎行论第二 慎行 无义 求人 ◎ 贵直论第三 贵直 知化 原乱 ◎ 不苟论第四 不苟 博志 贵当 ◎ 似顺论第五 似顺 别类 分职 ◎ 士容论第六 上农 审时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侧耳倾听,伴着这一历史车轮呼啸而来的,是经典的回声。《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的代表作之一,以及战国百家争鸣高亢谢幕的余音,宛如珍珠般在华夏的光芒下闪耀。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成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93年前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们编撰而成,基本上实现了融合百家之言而集大成,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十二纪是全书的纲领和主旨所在。《序意》说:凡十二纪,所以纪乱世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说明十二纪记录一年四季的时令物候、行政措施和人事纲纪等。十二纪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的,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六十篇。览意为观览、观看,用于书籍则有阅览之意。八览皆以首篇题卷,阐明全书的宗旨和基本思想。八览之下,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六十三篇)。六论在纪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挥,杂论各家学说,除最后论农业的四篇之外,政论性都较强。六论之下,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一篇,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全书共一百六十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
《吕氏春秋》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学说,同时此书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军事、教育、农业思想等,几乎包含了先秦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吕氏春秋》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作重点评析。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它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摒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吕氏春秋》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它认为人的生死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它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这一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而言,《吕氏春秋》继承并发挥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宇宙的本源为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即精气,这种精气又称作太一,也即道。正是由于这种精气或太一或道的运动和结合而产生千姿百态、性质迥异的天地万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已经能够认识到宇宙是由物质的精气构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吕氏春秋》对天道的认识也具有唯物的性质。它认为天并非有意志的万物主宰,而是由精气构成的自然的天。它认为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客观的联系,并非超物质的意识在起作用。《吕氏春秋》还流露了对事物辩证的认识。它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并且这种转化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否则,转化就无法发生。
从古代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所体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素材融合而成的吕氏思想。具体表现为:首先,《吕氏春秋》主张以道家法天地为基础,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思想是《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天地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君臣之间的关系。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君主就好比天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空灵无为的。君主要保真养性,以实现无为而治。其次,《吕氏春秋》还提出了一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它认为民众是国家安与危、存与亡的根本,它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治天下的要务在于赢得民心,就需要切实地为百姓攘除灾祸,创造福祉。再次,在民本思想这一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的方针。它认为,以德政治国,百姓就会亲附于君主,就会为君主效死力。同时,它认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赏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罢了,不能没有,也不能专恃。它反对以赏罚代替德治,它说: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第四,在《吕氏春秋》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乐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比如在夏纪中详细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劝学》《尊师》等篇章不仅鼓励人们加强学习,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知晓理义,做到忠孝,而且专门论述老师的重要性以及为师的原则与方法。《吕氏春秋》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又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可见,音乐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在以德治国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最后,作为德政的补充,《吕氏春秋》还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赈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思想是与秦国准备动用战争来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相吻合的。
《吕氏春秋》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从整体来看,该书虽然出于众人之手,风格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不少文章短小精练,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实为优秀的散文。如《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老子》的文风,语言简洁流畅。又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总共达两百多则。这些寓言大多从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来,还有一些为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吕氏春秋》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先提出论点,而后引述一至多个寓言来进行有力的论证。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之后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透彻地阐明道理。此书中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有好多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前代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即焚书坑儒,大量典籍文献毁于劫火。《吕氏春秋》因为书系丞相吕不韦编撰而幸免于难,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该书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没有的。因此,《吕氏春秋》便成为研究先秦人文、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本书是《吕氏春秋》选译本,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吕氏春秋》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卷一十二纪
孟春纪第一
本生
【原典】
二曰: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①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②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撄(yīng):触犯。②备寇:防御敌寇。
【译文】
第二:
最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养育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去触犯它,像这样的人就被称作天子。天子的要务是为了保全天所创造的生命,这就是职官设立的原因。设立职官,正是为了保全生命。当世那些昏庸无能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妨害了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这就好比练兵,是为了防备敌人的。可现在练兵却反而用来自相残杀,这也就失去了练兵的本来意义。
【原典】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①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②;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注释】
①抇(gǔ):搅乱。②悖:迷惑。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使它浑浊,因此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外物使他迷乱,所以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是用来供养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来供养的。如今世上糊涂的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便是不知轻重了。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如果是这样,那无论做什么,没有不失败的。持这种态度做君主,就会惑乱糊涂;做臣子,就会败乱纲纪;做儿子,就会狂妄无礼。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有其中一种,就必定不可幸免地灭亡。
【原典】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①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③得不伤?
【注释】
①慊(qi):满足,满意。②瘖(yīn):哑。③恶(wū):安,何。
【译文】
如果有一种声音在这里。耳朵听了后必会满足,但听了就会使人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如果有一种颜色在这里,眼睛看了必会满足,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看。如果有一种滋味在这里,嘴上尝过就一定满足,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一定不会去吃。因比,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所持的态度是,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如今世上的富贵之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大多是糊涂的。他们不分昼夜地追求这些东西,有机会得到就放纵流逸不能自禁。不能自禁,生命怎么能不受伤害呢?
【原典】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②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③。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箭靶。②裹:包容。③惛(mn):通闷,烦闷。
【译文】
一万个人拿起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目标不可能不被射;世间万物繁盛,如果用来伤害一个生命,生命不可能不被伤害;如果用来养育一个生命,生命就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来保全天所赋予的生命的。生命得到保全,那么精神和畅,耳聪目明,鼻子灵敏,口齿伶俐,全身的筋骨也就通畅舒展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也会得当,不用思考便有所得。他们的精神与天地相通,意识覆盖了整个宇宙。他们对于外物无不承受,无不包容,就像天地一样。这样的人,做了天子也不骄傲,做了百姓也不烦闷。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德操完美的人。
【原典】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①,命之曰招蹶②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③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佚(y):通逸,逸乐。②蹶(ju):足病。③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指肌肤细腻。
【译文】
富贵但却不通晓养生之道,就会招致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外物很艰难,即使想要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之中,又从何而来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只追求自身的安逸舒畅,这样的车辇就叫做招致脚病的机具;肥美的肉,醇香的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企图用此来强健身体,这种酒肉可以称作腐烂肠子的食物;贪恋美色,陶醉于淫靡之音,只为自己尽情享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做伐乱心性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安逸招致而来的。所以古人有的不肯招致富贵,这是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以轻视富贵钓取虚名来夸耀自己,而确实是为了养生的目的。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
重己
【原典】
三曰:
倕①,至巧也。人不爱倕②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一苍璧小玑③,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④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⑤,有道者之所慎也。
【注释】
①倕(chu):传说中的巧匠。②之:通其。③苍璧小玑:苍璧,为石多玉少的玉石。小玑,是小而不圆的珍珠。④一曙:一旦。⑤三者:指贵贱、轻重、安危之理。
【译文】
第三:
倕是最巧的工匠。可人们不爱惜他的手指,却爱惜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自己的手指对自己有利。人们不爱惜昆山的美玉,江汉的夜明珠,却爱惜自己的一颗劣质玉石,一颗小而不圆的珍珠,这是玉石和珍珠属于自己且对自己有利的缘故。现在我的生命由我支配,而带给我的利益也是极大的。就生命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就生命轻重而言,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就生命的安危而论,一旦失去就永远都无法再得到。这三个方面,正是有道之人所谨慎对待的。
【原典】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①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②有殊弗知慎者?
【注释】
①师:即盲乐师。②有:通又。
【译文】
有的人对待生命非常谨慎小心,实际上却是在损害它,这是不通晓生命天性的缘故。不通晓生命的天性,即使对待生命非常谨慎小心,又有什么益处呢?这正如盲人爱子,竟免不了将他枕卧在谷糠里;又如聋子养育婴儿,正当雷鸣闪电之时,却抱着他从厅堂上向外张望。这与那些不知道小心谨慎的人相比,其实际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原典】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译文】
不知道小心爱惜生命的人,他们对生死存亡应该与不应该从来没有辨别过。像这样的人,他们向来认为正确的却反而是错误的,他们向来认为错误的却反而是正确的。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作是错误的,这就是糊涂。像这样的人,正是上天要降祸的对象。持这种态度修身,必定使自己死亡或遭殃;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必定使国家残破或灭亡。
【原典】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
死亡或遭殃、残破或灭亡并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长寿的到来也是如此。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结果,而考察招致它们的原因,这样,他们所要到达的效果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得了。这个道理不可不深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