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操盘华尔街:“百年美股第一人”的的投资智慧
》
售價:NT$
347.0
《
戏剧舞蹈人物动态图集(绝美的服装设计和极致的身体动态美感展现)
》
售價:NT$
1632.0
《
政治权力与公司控制 公司治理的全球政治学新解
》
售價:NT$
587.0
《
隈研吾建筑图鉴 50座名建筑的深度拆解与访谈
》
售價:NT$
551.0
《
古雅典的民主与法治(当城邦服从法律时,所有这些资源都会为共同的利益服务)
》
售價:NT$
551.0
《
社会法哲学(全二册)(社会法与法社会论丛)
》
售價:NT$
1265.0
《
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物质图典
》
售價:NT$
1163.0
《
文化模式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继平装本持续畅销9年之后,精装本隆重上市!
李银河 作序,罗振宇、押沙龙、十年砍柴 联合推荐
|
內容簡介: |
今天,我们的性、婚姻与爱情,看上去是多么自由和私密的世界!其实,真相远非如此。道德、法律、孩子、财产、宗教、国家每一种力量都参与了对人类私生活的劫持。
性、婚姻和爱情的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什么样的两性规则,才是*理想、*人性的?
游戏早已开始,但规则一直在变
|
關於作者: |
肉唐僧,退休老军医,混迹IT,做web2.0专家状。虚胖微髭,贼心贼胆都没了,故喜读书、爱思考,作男女遐思。 著有《西方名画视点》等。另有译作《亚当夏娃在拂晓》。
|
目錄:
|
第一章男人的欲望/001
第二章女人的诡计/023
第三章就这样,我们有了一个父亲/047
第四章中国何时开始一夫一妻制/067
第五章巫术与宗教鬼神对我们性生活的看法/087
第六章道德别人对你性生活的看法/105
第七章三位一体的婚姻、爱情和性/141
第八章很多人想出很多办法,事情却变得更糟/169
第九章走好,父亲/203
|
內容試閱:
|
序
这本书的主题是性别。在中国,像本书作者这样写书的人并不多。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与这个主题有关的资料、思想,融会贯通,用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逻辑加以重新整理和论述。虽然有些论述尚可商榷,但是作者能够自圆其说,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趣的理论。性别问题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性呢?在我看来,性别这个范畴同阶级、种族、年龄等范畴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书的标题 点明了全书的主题:父权制的形成及其走向。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多数文化都形成了父权制,并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只有少数例外,例子有人类学家米德所研究的一些岛国和蔡华研究的我国云南省的摩梭文化。因此,可以断言,父权制是一个跨文化的现象。尽管女性主义理论千差万别,但是在一点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父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人为建构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其实,在最近100年间,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改变与女性主义理论家、实践家的努力有关,是风起云涌的妇女运动的直接后果。父权制(patriarchy)在西方学术话语中也被称为男权制,原因大约在于,从词根上讲,父权制与父系的(patrilineal)、男性家长(patriarch)同源,相对于母系的(matrilineal)、女性家长(matriarch),表示一种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从众多的关于父权制的定义来看,父权制与男权制完全重叠,应当可以通假,视为同义词。下面我们看一组关于父权制(男权制)的定义:父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男权制包括这样一些制度(如政策、实践、地位、机构、角色和期望)和行为,它们为男性授予特权(较高的身份、价值和特权)。这些制度和行为构成了性别主义的概念框架,后者反过来维护前者,将前者合理化。男权制的核心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及将其合理化。长期以来最令人惊异的一个事实是,作为女性的对立面,男性的活动总是被当作绝对重要的,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和价值。父权制: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这个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压迫女性。男权制(父权制)又称男性中心主义(androcentrism)。所谓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于男性及其活动。概括地说,父权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男性统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第二,男性认同: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值得向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理想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女性的客体化。第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当所有的男权制思想家、理论家为男性统治女性的历史、现实、制度和观念辩护时,他们的一个潜台词总是:是上帝(或自然)迫使女性服从男性的。他们通过赋予男性某些品质(理性、逻辑、智力、灵魂),赋予女性另外一些品质(混乱的情感、无法控制的性欲等),将女性边缘化。除了赤裸裸的男权制思想言论之外,有些时候男权制的逻辑并不直接说女性什么,而是用委婉的话去掩饰真正的含义,当它想维护既存制度促使女性屈从于男性时,所使用的却是诸如保护家庭一类的口号。在当今社会,男权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开说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关于有某一类人生而低人一等的话语在21世纪的话语中没有合法性。但是,性别歧视的话语和观念还远远没有退出公共话语的舞台。男女平等的事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为什么现代社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歧视深种于文化之中,这一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者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梳理目前盛行于世界的父权制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婚姻、爱情和性的领域中的表现。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性别问题的思路,使我们在掩卷之后,能够在被作者拓宽的视野中对性别问题作一番全新的思考。
李银河
第六章道德别人对你性生活的看法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和法的奠立。J.边沁(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创立者)
在人体的七大系统中,泌尿生殖系统无疑是最有道德的。如果道德这东西能够称轻重、量大小,估计泌尿生殖系统中的道德,会占到全身道德总量的95%,甚至更多。道德的定义道德这两个字,是每个社会的热点词汇。它既是一件最犀利的武器用以谴责生意场上比自己赚钱多的对手,又是一剂立竿见影的止痛药每当想起拐跑自己老婆的那个朋友,便用它来抚慰创痛的伤口。但究其根本,道德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适度的品质。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论语》里的过犹不及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这个定义实在让人难以满意。休谟认为,既然理性的作用是判别真伪,是用来判断事实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然而任何事实本身却无关乎善恶,所以道德就只能是一种情感或主观感受了。所以他断言:德性的本性、而且其实德性的定义就是,它是心灵的一种令每一个考虑或静观它的人感到愉快或称许的品质。据此,休谟得出了道德起源的四个原则:对他人有用、对自己有用、令他人愉快、令自己愉快。这其中,针对自己的两项是先天的,被称为自然德性某行为能对我有用、让我有愉快感,那它对于我来说,就是道德的;而针对他人的两项则是后天的,是需要人为设计的,源于全社会的约定,为的是每个人都尽力让别人感到愉快,而不是互相添恶心。显然,这种后天建构的道德成分,必须在社会全体成员均表示同意并愿意遵守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效力。那么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约定,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休谟的回答是:同情、同胞感和人道感。这个回答,和《论语》中的相关阐述倒是不谋而合。《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是: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故他一言以蔽之: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于人群为道。用孔子自己的话总结,即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这四个字,从达尔文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群居性动物为了种群利益而进化出的利他倾向。在谈到道德的起源时,达尔文归纳出四条原因:认同感、群居的本能、人言可畏和习惯。
安全感达尔文所说的群居本能,无非是群居性动物彼此合作、共同警戒防备,以加强群体的安全感。叔本华虽然不讨厌与女人性交,却讨厌生孩子,认为这是个体为了种群的利益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只有通过一代一代地生孩子,肉身凡胎的个人才能借助物种的延续,以达到不朽。这样的视角同样可以用来观察群居性动物的利他行为。动物学家们曾经报道过很多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事主从黑猩猩、狒狒到斑马等等,不一而足。
认同感在达尔文眼里,认同感这个词只有一个意思,意即个体被群体所接纳。在人类原始采集狩猎时期,被群体抛弃的个体不会有任何生存的机会。这是道德作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的前提和保证。今天,小孩子们对于不合作的小同伴最重的惩罚依然是:我们不和你玩了。但在马斯洛眼里,认同感还有着另一层更加重要的含义,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移情。比如,一群大猩猩中,如果只有一头大猩猩知道一只篮子里有蛇,而另一只篮子里有香蕉,它就会把其他的大猩猩引到有蛇的那只篮子旁,借助这条蛇把其他的大猩猩吓跑,然后打开另一只篮子独享香蕉。通过这种由己及人的推理,一个人可以预先判定其他人在某种境遇下的反应,这是所有欺诈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不过,移情也不只是让人学会了骗香蕉吃。它不单使人能预知别人的反应,还能使人感受到其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使情感具有了传染性亦即同情。于是,便有了恻隐之心、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是道德感中最基本、也是最深邃的成分。这种移情能力,是本能的一种,而不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小孩子3岁之后便具备了这种能力。
语言出现之后,道德成了一个害人的东西本来,人类一定程度的利他倾向和恻隐之心,都是出于群居性动物的本能,并在个体和群体的利益之间,起到很精确的调节作用。但是语言的产生,打破了这一微妙的平衡。语言的产生,使得道德变成一个明晰的概念,可以重复不断地向别人灌输。既然道德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那么,最起劲地拿道德这个话题说个没完没了的家伙,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集体利益的代言人,并以此身份得到类似于现代社会中议员的种种特权。而当每个人都可以用语言表述道德之后,道德又出现了另一种妙用。想想这样一个场景:有100个人排队领取10张葱油饼。排在中间的那些有希望、没把握的人,自然是在焦虑不安中保持着沉默。排在前面肯定能领到饼的和排在最后毫无希望的,才是这个队伍中喋喋不休的人这两种人都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对葱油饼的不屑。前者的动机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以防嫉妒的人们冲上来一哄而抢;后者的动机则是出于一种心理补偿,即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于是,本属于大多数人意见的道德,如今却被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反复言说,被灌输的对象自然是那些一声不吭的大多数。纵观人类历史,情况也确实如此:特权阶级和最贫困的下层总是热衷于谈论道德这个话题,然而,他们自身的操守,却是整个社会中最差的。更糟的是,这两种人还把道德的品质给弄坏了:前者,让道德充满了伪善;后者,又让道德多了一分损人不利己的残忍。把葱油饼换成女人,也是一样。排在最前面的,是已经占据高位并拥有足够女人的老年人,而排在最后面的,无疑就是独身的宗教人士。我们的性道德就是由这两种人来界定的。他们对于男欢女爱所持的嫉妒心态,自是不言而喻。相比之下,道德的残忍比道德的伪善危害更大。一是因为它更具欺骗性,二是它出于损人不利己的立场,做起恶来无所顾忌。就这样,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道德观念再也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约定了。它其实是特权阶级对全社会资源的掠夺,并对这一掠夺加以有利的解释。以利他和移情这两个生物本能为基础建构起来的道德,被这两种人用语言反复表述之后,往往成了既不利于每个个体,也不利于整个群体的一种观念。少数特权阶级用不断说话的方式这是他们诸多特权中最重要的一种特权给其他人戴上了一副精神枷锁,以便独占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