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沈志华推荐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亚洲馆藏部主任著作
从海外解密档案中解读冷战与台湾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作者过去十年来,从美国、英国与台湾各地的学术与史政档案机构所收集的档案中爬梳而来,包括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务院与历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台北国史馆、国防部史政局等地的大量解密史料,对冷战时期的两岸关系、台美关系与国民党的海外秘密活动,进行有系统的建构、分析与论述。内容包括:冷战边缘─美国与冷战初期的中国边疆、蒋介石与朝鲜战争关系探源、冷战初期蒋介石的敌后工作与第三势力、台海危机与两岸密使、冷战高峰时期的西藏问题、东南亚冷战场上的蒋介石、冷战与台湾研发核武争议。
|
關於作者: |
林孝庭,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博士,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胡佛档案馆亚洲馆藏部主任。专研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边疆与少数民族问题、中英外交史、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冷战时期美陆台关系等。主要论著有《近代中国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治》《西藏与国民党中国的边疆》《宋子文与战时中美外交》《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在台湾》,发表中、英、日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书评与译作等九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冷战边缘:美国与冷战初期的中国边疆
1947年北塔山事件与美国在新疆的秘密活动
冷战初期美国对中国内陆边疆的战略思维
国共内战下的美国援助中国西北方案
美国与马步芳主持下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西北地区情势逆转与美国未曾被实现的秘密行动
第二章蒋介石与朝鲜战争关系探源
中国援助朝鲜独立运动溯源
对日抗战与蒋介石的朝鲜政策
抗战胜利前后的中朝关系表象与现实
战后的蒋介石与对韩政策
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与冷战
第三章冷战初期的第三势力与台湾的敌后工作
台湾的敌后工作请缨热潮
毛森与他的敌后游击工作
美国与亚洲的第三势力
华府地区的敌后反攻热潮与美国对台政策
昙花一现的台美敌后反攻李弥与滇缅游击队
第四章第一次台海危机、白团与台、美军事关系
和与战之间的徘徊
白团:蒋介石以日制美的尝试
双胞胎计划
1954年外岛危机与台、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
谈判过程与缔约意义
第五章蒋介石与1962年台海危机
肯尼迪总统对华政策新思维
台湾岛内与中国大陆的微妙政治发展
国光计划与具体决策
政治与外交层面的准备
国光计划之推迟与决策转折经过
国民党挽回颜面之举
第六章冷战与两岸密使
万隆会议前后中共和平解放台湾策略
曹聚仁角色再探究
1958年台海危机与两岸秘密接触
两岸密使与蒋氏父子、陈诚之间权斗
1962年台海危机前后的两岸秘密接触
1963年以后的与两岸秘密接触
第七章冷战与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的内政化与国际化
台美双方培植西藏代理人与秘密管道之建立
拉萨暴动前夕台美之间的西藏议题
拉萨暴动与台美之间的政策歧异
西藏议题与台美之间的冷战外交
台美同盟关系下的裂缝
第八章冷战与台湾、印度之间的密使外交
中印边界战争与印度拉拢台湾
台印间非正式外交接触经纬
高调密使惹尘埃
台北、香港与新德里:台印外交折冲内幕
美国的支持与印度驻港官员的阻挠
台印关系胎死腹中
第九章冷战与台湾在东南亚各国的秘密活动
国共内战与国际冷战的相遇:滇缅游击队
台湾的国家安全与反共输出
国民党在东南亚的秘密冷战:缅甸与老挝
唇齿相依般的台湾、南越关系
冷战、越战与国共内战
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蒋介石与亚洲冷战
第十章台湾研发核武秘辛
中共发展核武与台、美反应
中共核试爆成功与台北高层的心理折冲
鸭子划水的核能外交
70年代研究用途的核武计划
台美脆弱关系下的核武研发争议
台美断交前夕的核外交风暴
余波荡漾
结语
征引书目
|
內容試閱:
|
序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正式宣告结束,然而世界大战的乌云才刚刚散去,美国与苏联两大超级强权,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大幕,又从战后的砖瓦废墟上,缓缓拉起。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 Harry S.Truman 于首都华府国会山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日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谈话,随后,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决定以大笔经援,用来帮助希、土两国政府压制其境内的共产主义运动,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也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此后四十余年间,全球几被一分为二,以美、苏两强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情报、科技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里,不断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对峙与对抗的戏码,由于美、苏两强各自拥有大量核武器,此一长达近半世纪的冷战对立格局,也让国际社会在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柏林危机、朝鲜战争、两次台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与中东战争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一次又一次引发世人极大的关注与恐惧,担忧这些冲突将导致核战争,最终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1950年6月间所爆发的朝鲜战争,可说是二次世界战后国际冷战对抗格局形成之后,全球所发生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冷战时期的第一场热战并未如预期般出现在当时美、苏两强最主要争执焦点所在地欧洲大陆,而是发生在亚太地区的朝鲜半岛,在一块直到1950年初都未曾被美国官方正式纳入其亚太防御线内的分裂国家领土之上,着实令当代许多治史者感到意外,而此一意外发展,也注定要让1949年12月间,退守台湾一隅的蒋介石与国民党当局,因美国随后参加朝鲜战事以及其对亚太地区地缘战略政治考量等因素,而在此后数十年的亚洲区域冷战场上,扮演着一定之角色。无可讳言,从更宽广的历史格局观之,1949年以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对峙与海峡两岸关系史,亦是全球冷战对抗架构下,不可被忽视的一环,20世纪50年代所发生的两次台海危机,至今仍是吾人研究亚洲冷战史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案例,然而遗憾的是,除了这两次外岛危机之外,整个冷战时期蒋介石与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当局究竟曾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台湾在亚洲区域冷战战场上的历史定位如何,在当今中外学术界里,几乎仍是一片空白。
本书所收录的十个章节,是作者过去十余年来,在华府、伦敦、台北与加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等地收集、爬梳、整理、研读、分析与消化大量原始档案史料后,所积累的一个初步结果。撰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即在于回答如上问题:除了审思20世纪40年代晚期起,蒋介石与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当局,在亚洲冷战战场上所处之角色与地位,同时还尝试着对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经验,进行全面观照、陈述与诠释。诚然,在吾人过去普遍认知里,1949年以后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亚洲冷战战场上所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与竞争对手,是来自台湾海峡对岸的中国共产党政府;直到蒋介石1975年撒手人寰为止,在迁台以后20余年中,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当局,依恃着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协防承诺与外交上的支持,在各个领域里,与北京之间进行着似乎永无止息的对抗,此一态势,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 Richard Nixon 主政后,逐步改变对华政策,才出现结构性转变。
然而如同本书各章节内容所即将呈现的,冷战时期台湾在亚洲地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美国与海峡两岸互动关系,实远比吾人过去所认知的,要来得更加诡谲复杂;随着中外官方解密档案的大量开放,吾人如今可以知悉,亚洲冷战场上的蒋介石,绝非仅只扮演着由美国所领导之自由世界阵营里,一个唯华府是从的马前卒,凡事仰仗美国鼻息,以华府为马首是瞻。相反地,国民党当局为了台湾自身战略生存与安全利益考量,在中南半岛与其他东南亚各地区,曾广泛且积极地介入各地的军事冲突,设法输出其自身反共经验与意识形态,以确保并强化其在国际地位与台湾内部政权统治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回顾历史,国民党当局在海峡两岸以外其他亚洲冷战场上的作为,有些是配合美国政府的整体亚洲策略而行事,然而其中更有不少行动,乃是蒋介石甘冒惹恼华府决策者之风险,不惜与美国老大哥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冷战时期的国共与两岸关系,也绝非如过去吾人所认知的,双方敌我意识分明,毫无往来,如同本书所即将揭示的,在某些重大议题上,譬如西藏问题,台北与北京所持立场,远比台北与华府等西方国家阵营之间态度,要来得更加接近,而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也屡屡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保持着一定之秘密联系管道。冷战时期国共双方此类接触,往往不为美国所喜,华府情报与外交当局,甚至向台北横加阻挠施压,而蒋介石则试图利用这些两岸秘密接触,反向操作,设法转化成为台湾向美国争取更多资源之筹码,尤其甚者,冷战时期的两岸密使往来,还牵连着当时国民党内部微妙的权力竞争关系。读者在台湾秘密研发核武此一篇章里也将清楚观察到,美国如何在高度现实利害考量下,以最严厉的立场与手段,来对待其在亚洲、乃至全球冷战战场上最坚强的盟方之一台湾。本书各章节所将呈现者,可谓历史平台上的裂缝:在看似平滑无缝的历史平台表面下,实存在着无数细微的裂痕,有待吾人加以检视、细查、发掘与观照,让历史事实与真相,能够更加清楚地被呈现出来。
必须说明的是,本书各章节所利用的第一手史料,主要来自于美、英与台湾方面的解密档案,而基于这些史料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与论述,无可避免地也将较多地呈现出台湾、蒋介石、国民党当局与美国的立场。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亚洲冷战战场上美国与大陆、台湾三方关系的竞逐互动,台湾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角色,任何缺少来自台湾与国民党方面的观点与其角色扮演之探讨,则整个亚洲冷战史的研究都将无法圆满。从蒋介石与国民党当局的视野来解释与观察其在亚洲冷战战场上的定位,据此填补近代史研究上的一片空白,也许将是本书的一个主要贡献所在。
本书各章节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海内外师长与同道的协助、批评、指正、讨论与建议,作者要致上最真诚的谢意与敬意,为避免挂一漏万,恕本人不在此一一列名。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同仁,过去数年来对于本人的学术研究与档案行政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借此书出版之机,本人要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之意。美国华府国家档案馆、华府国家安全档案馆、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台北国史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台北国防部史政局等机构的相关服务人员,过去十余年来对于本人查阅档案所惠予之的热忱服务,在此也一并由衷致谢。北京九州出版社对于本书出版计划的热烈支持,以及全体同仁对书稿所提供之最专业服务,同样令本人深感敬佩。
最后,作者要特别向养育栽培我的父母亲林文辉、郭佩华,以及坚定支持我走向学术研究之路、不惜放弃其原本优渥工作待遇的妻子徐海蕾,表达我最深的爱意、敬意与感谢,没有他们的辛劳、鼓励、体谅与牺牲,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林孝庭 2016年12月于胡佛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