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我的出版憧憬

書城自編碼: 302993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杨牧之
國際書號(ISBN): 9787556116652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复原力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編輯推薦:
这是我国资深专家讲述自己的出版追求与梦想。如果你是在出版行业,无论是当编辑,还是搞发行,抑或是做管理,这本《我的出版憧憬》将对你有极大的帮助。
內容簡介:
该书稿收入作者关于出版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章,既有出版宏观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就编辑出版工作中的某些方面或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内容。这些文章无论是对出版管理工作者,还是广大的编辑人员、营销人员如,都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杨牧之,编审,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出版集团总裁,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主编,大型国家工程《大中华文库》总编辑。
目錄
目 录
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001
中国文化产业为什么要急起直追009
《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发行的感想 039
专业分工:由被动的规定到主动的追求057
对民营书业发展的建议077
 国家首次大型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的缘起和设计085
1994年全国图书选题评析112
 关于国家图书奖的构想和实践130
审读是出版管理工作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145
全国图书质量大检查的联想163
关于地图出版管理的对话174
质量是辞书出版的生命180
当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十项任务195
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与着眼点207
向世界介绍中国216
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纸质版在今天的意义229
 精品图书七说244
关于优秀图书的编辑含量268
对三联书店选题策划的建议281
编辑应该注意的十件小事296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具有新的本事310
內容試閱
《我的出版憧憬》前言
我出版过两本具体谈编辑工作的书。一本是《编辑艺术》,主要是总结我在中华书局做编辑,特别是编辑《文史知识》(月刊)的心得体会,侧重在编辑业务的具体实践。一本是《论编辑的素养》,也是结合我的编辑实践,结合我眼见耳闻编辑工作中的种种成绩和缺失,谈作为编辑个人应具备的素养或品质。
这次出版的是第三本,重点谈我对出版管理方面的一些思考。我在新闻出版署(总署)做管理工作时,多是从宏观上,从全国出版业角度思考出版的管理工作,当然也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制定规章制度,发布政策文件,表扬好的或批评不好的,希望为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尽一分力量。但也经常听到业内的一些同行说,你们今天不许这样,明天不许那样,不是管就是卡,管、卡不行就动用行政手段压,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什么是好的,怎样做好?
其实,加强管理,多出好书的话,新闻出版署(总署)的领导真是讲了不少。而且,殷殷厚望,谆谆嘱咐,条分缕析,再三再四,总是想和大家一起把出版搞好。但是,一些同行还是觉得不许说得多,怎么做讲得少。我想,除了其他的一些原因外,看问题角度不同,着重点有异,也是一个原因吧?
我这本小书,谈我对出版改革的一些看法,谈我在建设中国出版集团的过程中的体会,谈文化产业为什么那样着急发展,谈理想的专业分工应该怎样形成,谈为什么要下功夫制定出版规划,怎样做选题分析,谈审读工作的重要性,它既是替读者负责,也是替自己负责,谈要加强校对工作,谈一名编辑打造精品的追求,谈为什么国内外出版家都十分重视重大工程,谈做好编辑工作中的小事对作者、编辑和出版社是多么重要我试图从正面谈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有利于提高出版质量,出版繁荣的。
一孔之见,和大家讨论。
我在这一组文章之上冠以我的出版憧憬这一题目,是想表述我对出版的憧憬和追求。我憧憬着好书源源不断出版,憧憬着大书、小书, 理论书、文艺书,连环画、小人书五彩斑斓,憧憬着心有所想,店有其书,憧憬着书店成为读者的家园。
无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平台、什么手段,好书的根本是要有好的内容。我们靠着古代文献,古代的文化遗产,把我们同遥远的祖先沟通联系起来,辨析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智慧,体会他们的情感;我们靠着书籍,靠着各种各样的出版物,开展世界的交流,传递人类的知识,认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古代的中国人为世界贡献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今天我们中国文化工作者,要为人类策划出更多优秀作品,绘制出更美好的图画,抒发出更为鲜活、浪漫的情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一步步踏实前行。

2016年12月12日


《我的出版憧憬》试读章节
编辑应该注意的十件小事
这里所说的事情看来小,做到了却并不容易,请试一试。如果真的做到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这十件小事是:
不用的书稿快退
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
编辑也要参与校对
要切实做到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编辑要和发行部门多沟通
责任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
编辑要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
编辑要常逛书店
不要迷信名人
学会勤用工具书

这篇文章,我要讲点编辑工作中的小事。这些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要写出来,因为从正面讲是一个编辑应该注意的,从反面讲,是否把这些小事做好,同样反映了一个编辑的素养。
一、不用的书稿快退
稿件经过审校,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可用,稿件可用,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编辑加工了。二是大体可用,需要作者再加修改。作者修改后的稿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后合用,一是改后仍然不合用,还是不得不作退稿处理。三是审读后,质量不合格,无法采用,只好
退稿。
这里我要说的是不用的书稿要快退。尽快退稿是对作者的尊重。尽早退回,作者可以另作他谋。另外,尽快退稿,以免耽误在自己手里,作者节外生枝。这一点并非多虑,也不是不信任作者。因为你影响了人家的工作,当然得有个交代。
退稿时要十分慎重。
如果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在决定退稿前就要多方论证,最好请社外专家帮助审读。在和作者交涉时,向他提供社外专家审读的意见。
如果形成尖锐的对立,就要把事前的约稿合同拿出来讨论,告诉作者,依据著作权法出版社有权退回不合要求的稿件。
二、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
责任编辑一定要牢记,作者盼着他的新书,就像母亲盼着自己的孩子出生。所以,责任编辑收到出版部从工厂取来的样书,一定在第一时间送给作者,并且附上信件,告诉他,其余的赠送样书,会在大批样书到后马上送到。这一小小情节,是会让作者十分感动的,因为他会认为你跟他一样重视这本书的出版。他会认为你很理解他、关心他。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责任编辑打电话来说样书出来了,什么时候送去好?我会立即说现在能来吗?如不方便我自己去取。
在书决定出版后,书稿出版的运作情况是作者很挂念的事。诸如,校对完没有,版式开本怎样,用什么样的纸印,是否开印了,哪天可以见书,等等。其实,一个责任编辑每天就是为作者的这本书忙着这些事,为什么不能顺便打一个电话、发一封短信,告诉作者这些情况呢?这样举手之劳的事,却会让作者十分感谢。可能也就是因为你惦记着作者的这些小事,作者会觉得你特别周到,可信赖,他不但会积极配合你的工作,还会把今后的书稿让你先挑选,而且会到处讲你的美德。
在书出版后,要记住及时地向作者反馈外界的评论意见,说的好话要反馈,说的不好听的话,也要反馈。最好能和作者一起探讨这不太好听的批评话语有没有道理,我们什么地方考虑不周,以后如何弥补。这样做,作者能不信任你吗?这样,责任编辑和作者就成为朋友了。从这个相互交往中,我们会得到很大收获,对青年编辑尤其如此。


三、编辑也要参与校对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作者送来的常常是电子书稿。电子书稿不需要重新拣字排版,而编辑也在电子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根据编辑的加工,修改电子稿。然后按照要求转换版式,再打印出来,就是校样。这份校样,除了编辑改动处,与作者交来的电子书稿几乎完全一致。

在《京华烟云》第四版发排前,中文译者张振玉先生亲自校对书稿,并据中国古典小说之传统,在每一章下添加了回目。

这样一来,原稿的错误(包括作者写作错误、录入错误),如果责任编辑没有发现,就隐藏于校样中了。让校对去发现就很难了。因为校对的首要责任(尽管目前出版社要求校对要校是非)毕竟主要是校异同,他们主要能核校的是责编的修改处,是否漏改或改错,而对于隐藏其中的差错,校对出来最好,校不出也不能说校对没有尽职尽责。
作者原稿与校样外观一样,除了核校你修改之处,校对就会认为其他文字都是你认可的,不会有问题了。这种校对客体的变化,就要求责任编辑在看作者送来的电子书稿时,一定更加小心谨慎地进行审校把关,要参与校对。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由于电脑指令失误,软片会出现版式变动,甚至文字、行款错乱。而这一失误又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所以,为避免这种失误,清样一定要做到一处不改才能出片。如需改正出片,校对或责任编辑不能批了四个字就放手不管了,一定要再校对软片,通读软片或软片样,要检查软片四角文字有无变动,变动的对不对。
四、要切实做到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这一环节,是指印刷厂在图书印刷完毕、没有成批装订之前,先装出几本样书送出版社审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主管社领导,从总体上检查完毕,签署意见认可后,印刷厂方可成批装订。而且《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十分明确规定:印刷厂在未接到出版社的通知前,不得擅自将待装订的印成品装订出厂。
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本书上市前的最后一关了,是最后一次纠错的机会。一本书的质量关系到读者的使用,关系到出版社的声誉和形象,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很多出版社放弃了这一环节,有很多编辑甚至于社领导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环节。有时,责任编辑拿到样书时,新华书店已经开始销售了。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做责任编辑的一本书的作者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可领稿费。我觉得这位作者太着急了,书还没正式出版啊!但我还是耐心地解释:书还没装出来,等我见到样书后立即办稿费事。没料到,作者不高兴了,他说:我一周前就在书店买到我的书了。
这是出版部与编辑部严重脱节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外面已开始销售,作者也已买到,责任编辑还不知道,还谈什么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有鉴于此,在1997年,我和新闻出版署图书司一起制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时,特别加了一条(第二章,第三节,第十五条),做出明确规定。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无非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出版社忽视这一环节,不理解它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这一环节;二是出版社和印刷厂都在抢时间、赶周期,在形式上也送成批装订前样书,实际上送样书同时,批量装订已经同时进行了,甚至送出样书时大体已装订完毕。
其实,出版方面的每一项规定,都是出版业同行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都有很具体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按规定去做。
五、编辑要和发行部门多沟通
发行工作在今天越来越重要。曾记得几年前出版业有龙头龙尾之争。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没有书读,只要有一本好看的书,几万本、十几万本,迅即售光。后来,书的品种到了十万种、十几万种、二十几万种,整体上呈现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状态。书卖不动了。10万种时印行60多亿册,20万种时仍然是60多亿册。发行成了瓶颈,于是发行的同志说:发行是龙头。出版的同志又说:没有好书,你发什么?出版是龙头。
究竟谁是龙头呢?我看,龙头龙尾也是互相转换的,哪个环节制约了出版,或者说成了瓶颈,那个环节就是龙头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发行工作成了龙头。君不见,现在普遍采取寄销的办法。书卖不出去,不给出版社书款。你急着要款,可能第二天就把书给你退回去。有的书店,即使书销出去了,这书款也得半年、一年后给你。他拿出版社的书款盖大楼去了。现在是销售方的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编辑一定要与发行部门多做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编的那本书的特点、优势,适合什么人阅读。一定注意让发行部门的同志对这本书产生热情和信心。我们得记住,你与这本书一起厮磨了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了,你与这本书很有感情,别人可没有。发行部门的同志不明白你那本书的优势何在,他会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在你那本书上投更大的力量呢?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就是要下功夫让发行人员认同,在这本书上很值得投入更大的力量。
六、责任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
一本书经过千辛万苦编辑完成,出版了。但这并不是编辑工作的终结。责任编辑应趁热打铁写一篇书评。
责任编辑从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等等环节,对书稿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应该说除作者之外责任编辑对书稿最熟悉了。对书稿质量,优点、不足、有哪些创见和突破,可以说了如指掌。作为责任编辑应该把这些看法写出来,介绍给广大读者,帮助和指导他们阅读。而且,撰写书评,对自己来说,既是练笔,又是一次总结和提高,何乐而不为?
其实,审稿也是读书。在审稿中要审校原稿中的资料,就要去查阅很多书,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要记住做读书笔记,书编完后,我们自己肯定会得到提高。结合审读意见,结合读的有关参考书,一篇有学术水平的书评不就轻松完成了吗?
七、编辑要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
出版社中编辑只是一个环节,不用说出版社的领导,只说业务部门,编、印、发、科、供哪个环节不重要?编得好,印刷质量不好,行吗?编得好,发行跟不上去,行吗?一切都准备好了,所要求的纸张到不了货,是等着还是改用其他的纸?改用其他的纸,印制质量恐怕就会受影响,不改,印刷厂肯让你等吗?
过去,在出版社里,一般对编辑都有一种敬畏,觉得他们有学问,出版社就靠他们编出好书,养活大家。在这种氛围中,不少编辑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其他部门都得围着他转。编辑是一二人一间办公室,有时还可以回家看稿子,其他部门多半是集体办公,闹闹哄哄,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
现在则不同了,出版更向市场靠拢,营销已越来越重要。好书还得卖得出去,很多出版社,发行人员已多于编辑人员。另外,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制作,注意降低制作成本。因为制作的成本在出版社的经营核算方面占有很大比重。
不论怎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出版社转变成企业的背景中,出版社内部的构成,机构设置,人员比例,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编辑不能再怀恋往日的骄傲,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否则,你就很难得到其他环节的支持,很难吸引别人为你编那本好书全力去配合。
八、编辑要常逛书店
我逛书店次数很少,总觉得自己是干这一行的,样书室的样书已是以数万计,加上工作的关系,全国每年的图书选题几乎都在我眼中过一遍。但几次逛书店的经验下来,我觉得编辑应该常常到书店去看看。作为一个编辑,到了书店店堂真是受鼓舞、受激励,甚至受到刺激,真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着这么多人在选购图书,而这些图书的出版有自己的一分力量,这时,什么为人作嫁衣,什么默默无闻,什么收入有限,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记得有一次我要写一篇关系到舞蹈的文章,我到了西单图书城。那真是一个城啊,书架前一排排人,摩肩接踵;交款处,长长的队伍每人抱一摞书;到了有关书架前,几十种关于舞蹈的书,各具特色,让人大喜过望。我情不自禁地从一楼,看到二楼,看到三楼,说浩如烟海,毫不为过。
编辑逛书店可以受到激励,可以受到鼓舞,可以得到启发,可以增长学识,可以知道什么书太多,什么书还少,还可以发现你编的书发行情况,好处真是太多了!每隔一定时间,作为一个出版人,一个编辑,都应该到书店走一走,看一看。

九、不要迷信名人
名人,多半是指做出突出业绩,受到人们推崇,影响很大的人物。当然也有做坏事出名的,那不是此文的意思了。编辑,千万不能迷信名人,第一,名人也有因疏忽而出错误的时候;第二,名人也是术业有专攻,不见得门门精通,什么都懂。而编辑是为广大读者把关的人,一定不能迷信名人,不要以为名人就不出错误,就没有疏忽的时候。
比如,《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够有名的了,已经印行多次,发行达200万册,但仍然有错误。正文第一个大标题庄子何其人就有语法错误。何其是程度副词,表示多么的意思,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可以说庄子其人,庄子何人,庄子何许人,但庄子何其人就不通了。
《文汇读书周报》是出版业一张很有影响的报纸。我很喜欢这张报纸,也很荣幸地在这张报纸上多次发表过文章。但它有一个小栏目叫东零西爪(见2008年3月7日该报第8版),就是东鳞西爪之误,错误出在这样一张有文化的报纸上,又是在报纸那样醒目的地方,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一书,讲到《四库全书》,一部书中年代前后矛盾,实在太粗糙了。
第115页:《四库全书》其编纂始于1772年,18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1884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完成,共计抄录了七部。
第167页:《四库全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
前者说《四库全书》从开始到完成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后者说,共经历了十年。何是何非?
只要我们查一下工具书,就一清二楚了。
《辞海》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
《中国历史大辞典》说: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设四库馆起,至五十二年缮写完毕,历时十五年。
显然,书中115页的三个年代都是错误的。
我们看毛泽东正式发表的诗词手稿,也有错字。比如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粱写成了梁。把酒酎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酹写成了酎。还有《沁园春雪》在《诗刊》发表时,词中也有笔误。词中原驰腊象一句,周振甫先生认为应作蜡象。蜡,色白而凝重,用以形容雪原,好像白色的象群在原野上驰骋。周先生向《诗刊》主编臧克家征求意见。臧克家先生认为有道理,同意将腊象改为蜡象。
不要迷信名人,就是不能因为某位作者是名人、大名人就放弃对书稿的审核和把关。也正因为作者不论是什么人,有名无名,都可能有疏漏、有错误,所以才需要我们编辑的工作。
十、学会勤用工具书
编辑可能接触各方面的稿件,天文地理、文史哲经、IT业务、股票房产,但任何高明的编辑都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而稿件中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唯一便捷的办法是查找工具书。过去老编辑传授我们的经验是口勤手勤,其中核心是多请教、多翻书。文稿中语言文字、干支纪年、统计数字,须一一核实。即使是专家,如果单凭记忆写下数字,也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作为责任编辑,要手勤,勤于翻检,勤于核对。
为此,每个编辑案头都应有一批工具书。现择其要者,开列如下:
1.《新华字典》。不要因为小学生也用,便不好意思用它。它经过十次大的修订,收字讲究,阐释科学,约11100字左右,一般常用汉字都有了。目前它已发行4亿册,堪称世界工具书发行之最。而且它体积小,在杂乱无章的办公桌上占不了多大地方。价格低廉,用坏一本可以毫不犹豫地再购一本。
2.《现代汉语词典》。此词典对现代汉语的解释准确。它收词56000多条,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流行语等等。它从1958年开始编写,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打磨,从送审稿试印本试用本修订本,不断修改,目前已出了五版,发行达3000万册,学术界对它的质量评价很高。
3.《辞海》。这是一部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自1936年出版第一版以来,至今经过反复修订,精益求精,第六版总条数已达12.7万条,是编辑出版工作一部重要工具书。它的好处是你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体都能从中找到让你放心的答案。
4.《图书出版管理手册》。此书1991年编辑第一版,至今已修订4次。不断删除过时的文件资料,增加最新的文件和信息。它能帮助我们随时查找文件规定,帮助我们解决出版的政策法规问题。
此外,还应备有《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宗教方面的词典工具书等等,随时碰到问题,随时可以翻检,不必东找西找浪费时间。
书架上应该备有什么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能构成工具书的书。我这里工具书的概念,不是一般的字典词典,而是可以查考的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找寻三国以前的史实、人物从中多能找到线索。比如中外文学名著,某文引用其中文字,也需去这些书中查核。这就有了工具性质,就很有用了。
当然,今天已是网络时代,鼠标一点,手到擒来,十分方便。但一定要清楚。网络上的百科条目,只能作为参考,作为线索,千万不可以作为根据。一些重要的内容,似是而非的地方,根据网络上给我们提供的线索,一定要再找来原作核对,以免以讹传讹。现在,网络条目的差错可不在少数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