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編輯推薦: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发轫于巍巍气象的唐诗和崇文盛世的宋词,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并峙的高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读者背诵唐宋绝句而编著的一种选本。姚奠中先生从众多唐宋诗人中选取140位词人的329首适合背诵的绝句名篇,并由秀龙、陆浑两位先生予以注释、点评,每首绝句的注释和点评文字,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所要背诵的绝句名篇的理解,而建立在涵泳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则是更有效的记忆性背诵。全书约315千字,作者在前言中对唐宋绝句的创作状况、发展流变、主要诗人和重要作品、风格特点等作了简要介绍,注释简扼而明快,评点则文笔省净、用语典雅,有传统诗文评之笔致。该书编排得当,是一本青少年读者相约传统文学经典,走进唐宋绝句名篇,通过涵泳背诵而培植文气诗情的普及性强、人文品位高的读物。
|
關於作者: |
姚奠中(1913.05~2013.12.27),男,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大师,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1937年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2009年,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捐资100万元成立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2013年12月27日5时50分,姚奠中在山西太原家中辞世,享年101岁。2014年3月19日获得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奖。姚奠中的著述包括《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等。
|
內容試閱:
|
绝句和诗歌遗产 姚奠中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只二四两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三言的,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之类,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①。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必须再具备音律的条件,才能算绝句。从南齐永明间,沈约、王融等人为了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把文字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走上格律诗的第一步。但他们所注意的,还只是两句诗的音韵协调,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②。同时,他们当时着眼的是一般五言诗,和五言四句的短诗无涉。到了初唐,沈宋等人,发展两句的音律为四句的音律,并重复一次成了八句四韵的律诗,后来再把四句一周期的音律重复多次,成了排律,同时由五言推及七言,再加上节奏、对偶等条件,便完成了全套的格律诗。当然,绝句的完成也就包括在内了。
绝句作为一种新诗体,是否有优越性?它和其他诗体比起来,孰短孰长?一般说来,五七言古和杂言歌行,不调平仄,不讲对偶,不限篇幅,不拘一韵,应该是最富于表现力了,但诗歌的发展,却说明它不能满足人们的艺术要求;长篇排律,不受篇幅限制,是优点,但无论多么长,都要全调平仄,除首二句末二句自由外,全要两两相对,增加了写作难度,即使象杜甫那样的大家,他的排律作品仍令人感到沉闷板滞,难免受吃力不讨好之诮,五、七律要求全合音律,但好在只有八句,要求对偶工整,好在首二句末二句可以自由,因之,凡有一定修养的作者,便不难纯熟地掌握这一工具,而发挥它的音律美、对偶美等特点,从而加强它的表现力,绝句在格律诗中,短小而自由,音律方面,只要求四句两韵,对偶方面,可全对,可全不对,可首二句对、后二句不对,可后二句对、首二句不对,灵活性减少了它的局限性;篇幅小难于反映重大题材,但可以联成组诗以弥补其不足。因之,唐宋以来出现了大批绝句名家,作出了大量绝句作品,大大增强了它在格律诗以至整个诗歌史上的重要性。
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③,南宋洪迈编辑了一万首绝句诗,名为《唐人万首绝句》。清代王士祯就其中选出九百余首,名为《唐人万首绝句选》。可见,绝句诗如何被后世所重视。唐代诗人,往往由于绝句写得好而驰名当代。因为当时乐府歌辞唱的多半是绝句诗,流传得很快。象王维、李白、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李益、韩栩等多人,都有有关故事,传为佳话。
诗歌的任务,无非是抒情、写景、记事,然后通过情、景、事来反映现实。唐代诗人在绝句的创作上,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他们最善于灵活地把情、景、事溶在一起,短短的四句诗,却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给人以美的感受。早期的象王勃的五绝,曾被誉为已入妙境④。试读他的: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思归》)
先写情而后写景,不是触景生情,而是情因景增。妙在把凝结于胸中的离家之久、之远、之悲和归心之切,一下子放在秋风落叶之中,其情便不言而喻。苏颋的: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汾上惊秋》) 却是从景写起,再写到事,再写到心绪对秋声的感应,完全是另一种写法。王维的: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有景物却似乎无感情,他是用幽静冷漠的心情来写的,所以别是一家体裁⑤。当然这不代表王维的全部,他早年的从军、送别等题材的诗并不如此。象有名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轻尘,客舍、柳色,只起着加深别情的作用,写来多么扣人心弦,因为它代表着千万人的共同感情。王之涣的小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头句还可以说是写景,写的是远山,太阳傍着山向山后落,次句就难说是写景,因为黄河入海他是看不见的,这是思维中整个黄河形象的缩写,面对当前的洪流,就联想到几千里的巨浸,后两句是说,想望远而登高,这是经验得来的常识,但却更概括着广阔的人生经验,富有暗示性,因而成了千古名作。
李白和王昌龄,是唐绝的两高峰。李的送别诗:
故人酉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全未写情,而情之深、之挚,尽在言外。友人已去,送者伫望,他望船、望帆、望帆影,直到帆影消失于碧空之中,而碧空也尽了,只有江流远去与天空相接、相溶而已。王昌龄的,
寒雨连江液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入吴的不是人,是雨。寒雨连江,雨云很低,江北楚山在雨云中只见孤影,写景入画。诗中没有写离情别绪,他关心的是洛阳亲友,关心的是洛阳亲友对自己这个远谪东南的友人的关怀,而以胸怀磊落如玉壶冰,来告慰故人。曲折深沉,无以复加。李、王绝句的题材,都相当丰富,我们不能多举,包括许多名篇在内。这里只再各提一例: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
莫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安史乱起,玄宗西逃,行路难,等于说此路难行,作者原来是这样看的,这和关中人民意见一致,但玄宗抵蜀,依然有万人欢呼,君王依然欢乐,锦江、玉垒,竟变成旧日的渭水、长安了!这是何等深刻的讽刺!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两句总结了历史。成千年的边防安否,千万征人的生死存亡,决定于边将的是否得人。对飞将的期望,包含着对现实的感叹!而后两句,正代表着人民的愿望。另外,李白的朋友杜甫,是被认为短乎作绝句的,但他的作品却别具一格。他有四句全对偶、全写景的七绝,而议论体的《八阵图》五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更值得注意。他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功、名,而总结了把诸葛亮联吴政策改为吞吴政策的错误的教训,发出了怀古之悠情。凝炼到如此程度,足见工夫。
大历间的绝句名家,以李益为第一⑥;元和以后,刘禹锡大量吸取《竹枝词》、《杨柳枝词》、《踏歌词》等民歌,别开生面,王建大量以绝句写《宫词》,集中反映统治阶级压迫下的一种生活侧面,成了宫闺题材一类诗的总汇。刘禹锡的一些怀古咏史绝句:山围故国、朱雀桥边之类,写得感慨苍凉,到了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杜牡等人,把这类诗更推进了一步。因为怀古正所以伤今,不只抒发兴亡沧桑之感而已。李商隐的绝句写得和他的七律一样深沉绚丽,象《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二句已暗托出豪华宫院中彻夜不眠的人,而后二句却不写此人而写月宫中的嫦娥;嫦娥不是愉快的、欢乐的,却是孤独的、凄苦的,又不说她孤苦,只说她后悔当年偷药成仙,以致永远脱离人世,永对碧海青天,孤苦无告!而他所要写的人,便与嫦娥合而为一。嫦娥就是那人的影子,一层深似一层。
宋人诗,一般认为说理多,性情少,伤于浅露,少有余味,但绝句好作品仍然不少,特别是王安石。《临川集》中,收有四百多首绝句,暮年所作,更是精妙绝伦。其他若苏轼、陆游、姜夔,好作品都不少。作为一种习用的、灵活性很大的诗体,一直被人们沿用到今天,依然可以在写作中发挥它的作用。
如上所述,绝句诗对诗歌遗产的贡献,已可略见一斑。而今天的诗歌创作,除愿意,善于用这种旧诗体的作者外,一般写新诗的作者,也完全可以学习它的写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比如高度的概括,是诗歌写作的首要要求,更是短诗的首要要求。前人绝句有不少很好的典范。象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后二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概括了大量的历史和现实:两汉以来,沟通西域,有好的一面,但由于统治者的野心,使成千累万的征人葬身于玉门关外的荒沙之中的事,也不在少。李广利伐大宛不就是一次典型事件吗!这类惨事,在长期的封建历史中,不断发生,很少有改变希望,而征人的苦难,更是说不完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就是对这种历史和现实的感情的升华。笛中吹出的《折杨柳》怨声,只是对作者的思维起了触发作用而已。其次,精炼的语言,也是短诗共同要求。象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要写这座荒废了的历史名城,如何下手?作者捕捉了景色衲几个特点:山在,城空,潮依旧打、回,特别是月,照样运行,以突现物是人非!而故国的故,空城的空和旧时、还过等词,都是精炼之至。用不变的自然风光衬出变了的人世。怀古之情,溢于言外。再其次,暗示象征的方法,也是短诗必不可少的写作手段。象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人说此诗写了一个高人逸士,可谓全未着边;有人说写的是贫苦渔民,着了一点边,还没有抓住实质。你看: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没有一鸟一人的影子,何等寂寞,何等阴沉!而寒气笼罩下、正下着雪的江中,那个孤舟、那个披蓑顶笠的老翁,却不管周围环境如何严酷,坚持着自己能作的工作!这不等于是作者的自画象吗!至如象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则是象征的杰作,这里不再引了。
总之,绝句诗,特别是丰富多采的唐人绝句诗,悬声代优秀诗歌遗产的重要部分。我们既可以拿它作为写短诗的借鉴,也可以学习前人用联章的方式作为写长篇的参考,还可以从写作诗歌的共同规律方面,总结他们的经验。六十年代,文艺界曾经展开过新格律诗的讨论,虽还没有成熟的统一看法,但无疑是有意义的探索。而包括绝句在内的旧格律诗,也无疑将是新格律诗一个重要的基点。我们的任务,在善于创造,而创造的开始,则是要善于学习。
一九八〇年三月于山西大学
①绝句一词,起于六朝,这里是指严格的绝句而言。
②《宋书谢灵运传论》
③《唐人万首绝句选序》
④胡应麟语,引自《唐音癸韱》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