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G.艾萨克森,创造性问题解决集团公司(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Group. Inc.)总裁,挪威管理学院The Norwegian School of Management组织领导和管理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国际创造性研究中心主任,曾获纽约州立大学卓越教学奖。 K.布莱恩?多瓦尔:思维领先服务公司Think First Serve, Inc.的合伙创始人和总裁,运用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行为改善的方法帮助团队和组织找到增长的新途径。为世界各地的20多个国家提供了450多个创造性问题解决、管理培训和绩效培训的课程。唐纳德?J.特雷芬格:普渡大学、堪萨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布法罗州立大学创造性研究教授。曾获天才儿童杰出服务奖和托兰斯创造性奖。译者简介孙汉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创造性心理学。
当奥斯本还是一位广告公司的负责人时,就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头脑风暴法以促进员工的创造性,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了让头脑风暴法更广泛地服务于大众,退休以后,他来到布法罗大学,成立了创造性研究中心,系统地开展创造性理论和干预方法的研究。奥斯本坚信,人人都有创造性,只是表现的形式和领域不同而已;创造性与其他任何才能一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法不断地培养和完善的。他在1953年出版的《应用想象力Applied Imagin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CPS的雏形,经过帕勒斯Parnes、诺勒Noller and Firestien、艾萨克森Isaksen、特雷芬格Treffinger、多瓦尔Dorval等研究者持续6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本书所介绍的最新版本,即CPS6.1。CPS是英文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首字母简写,意思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它是从创造性思维入手,帮助人们协调使用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释放创造性潜能的一套结构化系统,包含两种思维形式、四种成分、八个阶段和众多工具。CPS认为,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之间动态平衡、协同作用所构成的。这两种思维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的条件也各不相同,两者不能同时进行,需要隔离开来、分别运行。发散思维就是充分利用想象力提出大量的、各异的和不寻常的想法,因此,就需要严格遵守以延迟评判为核心的指导原则;辐合思维则需要充分利用逻辑思维对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想法进行分析、甄选和完善,因此,就需要严格遵守以肯定评判为核心的指导原则。CPS将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划分理解挑战、产生想法、准备行动和谋划自我路径四种成分和捕捉机会、探寻数据、表述问题、产生想法、完善解决方案、寻求接纳、任务评估和过程设计八个阶段,其中,谋划自我路径成分包括任务评估和过程设计两个阶段是最新提出来的,它们负责对是否使用CPS以及如何高效地使用CPS进行谋划与管理。CPS将有助于人们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技术、方法、手段或策略就做创造性工具,它是研究者们从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根据其功能可以区分为发散思维工具和辐合思维工具。既然人人都有创造性,CPS就不是去填补人们缺少的创造性或代替人们天生就有的创造性,而是用来加强和完善个体天生就有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使用CPS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固定的顺序以及使用所有的阶段和工具,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但是,运用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始于发散思维,止于辐合思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使用CPS,它适合于解决那些真实的开放性问题,而不适合于解决那些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既适合于个人使用,也适合于团队解决问题。既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工具,也可以只用一种工具。创造性思维总是形成于、表现于问题解决活动中,如果能够在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恰当地使用这两种互补性思维,并辅之于创造性工具的熟练掌握,就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帕勒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主要将CPS作为教学内容,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著名创造性研究学者托兰斯Torrance,1972曾经对142篇利用不同方法来培养创造性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CPS模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22篇有关CPS训练创造性的研究中,有20篇报告的结果都是积极的。近年来,艾萨克森、特雷芬格和多瓦尔等人主要专注于将CPS运用于组织培训,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在改善组织创新能力上取得很好的佳绩,获得广泛的赞誉。我国港台地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CPS,但主要运用于学校教育中,我也于2012年开始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开展CPS课堂教学实验,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此,CPS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还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CPS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结构化创新方法。《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道改革与创新的框架第三版》一书对创造性之道和创造性之术阐述得条理清楚,案例丰富,接近生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普通读者了解创造性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性的好教材,也是广大的中小学老师开展创造性教育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参考材料。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我和我的研究生合作完成。承担具体翻译工作的有:舒婷第一、第四、第七和第十章、黄竞悠第二、第五、第八和第十一章、景文超第三、第六、第九和第十二章。最后,我对照原文校对全部译稿,并做了部分改译、补译和整理工作。尽管我们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来翻译本书,并力求体现本书的特色,但是,由于学识水平和翻译能力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孙汉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6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