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读经典系列,是一套送给广大年轻人的现代文学经典读本。本套书收录了胡适、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巨匠的经典作品。有的论人生,有的谈做人,有的说生命或是幽默风趣,或是平实质朴,恬淡中见奢华,亲切中有真挚,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字,无不是先辈们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希望读者能从这套书中看到现代文坛精英们的生活,领略他们生活的那个时期的独特韵味。
|
內容簡介: |
《哲学与人生》一书收录的都是胡适*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辑:哲学探微收录的是胡适探讨中西哲学的经典文章;第二辑:人生命题收录的是胡适探讨人生观的经典名篇;第三辑:四十自述收录的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讲述了作者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作者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每篇文章的原文原貌。对于文章中一些不易理解之处,予以注释。虽经努力,但限于时间、精力、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
關於作者: |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
目錄:
|
第一辑 哲学探微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002
老子 009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029
孟子 042
墨子的哲学方法 055
哲学的将来(提要) 062
思想的方法 065
东西文化之比较 071
送给青年朋友的思想方法 085
第二辑 人生命题
人生问题 102
科学与人生观(序) 106
科学的人生观 125
少年中国之精神 131
工程师的人生观 136
不朽我的宗教 143
大宇宙中谈博爱 153
一个问题 156
致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青年 164
第三辑 四十自述
自 序 172
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175
九年的家乡教育 187
从拜神到无神 204
在上海(上) 214
在上海(下) 227
我怎样到外国去 244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259
|
內容試閱: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这里的学诗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正是2000多年前的先人对于读书之重要性的质朴理解吗?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每一个想要提升自己的人,读书是唯一捷径。而读书则要读经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读经典系列,是一套送给广大年轻人?的现代文学经典读本。本套书收录了胡适、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巨匠的经典作品。有的论人生,有的谈做人,有的说生命或是幽默风趣,或是平实质朴,恬淡中见奢华,亲切中有真挚,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字,无不是先辈们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希望读者能从这套书中看到现代文坛精英们的生活,领略他们生活的那个时期的独特韵味。
《哲学与人生》一书收录的都是胡适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 哲学探微收录的是胡适探讨中西哲学的经典文章;第二辑 人生命题收录的是胡适探讨人生观的经典名篇;第三辑 四十自述收录的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讲述了作者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作者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每篇文章的原文原貌。对于文章中一些不易理解之处,予以注释。虽经努力,但限于时间、精力、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第一辑 哲学探微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大凡一种学说,决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如果能仔细研究,定可寻出那种学说有许多前因,有许多后果。譬如一篇文章,那种学说不过是中间的一段。这一段定不是来无踪影,去无痕迹的。定然有个承上启下,承前接后的关系。要不懂他的前因,便不能懂得他的真意义。要不懂他的后果,便不能明白他在历史上的位置。这个前因,所含不止一事,第一是那时代政治社会的状态;第二是那时代的思想潮流。这两种前因、时势和思潮,很难分别。因为这两事又是互相为因果的。有时是先有那时势,才生出那思潮来;有了那种思潮,时势受了思潮的影响,一定有大变动。所以时势生思潮,思潮又生时势,时势又生新思潮。所以这学术史上寻因求果的研究,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在要讲哲学史,不可不先研究哲学发生时代的时势和那时势所发生的种种思潮。
中国古代哲学大家,独有孔子一人的生年死年,是我们所晓得的。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当西历纪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当西历前479年。孔子曾见过老子,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20岁,大约生于周灵王的初年,当西历前570年左右。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我们可把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当作中国哲学的怀胎时代。为便利起见,我们可用西历来计算如下:
前八世纪(周宣王二十八年到东周桓王二十年,西历纪元前800年到前700年)
前七世纪(周桓王二十年到周定王七年,西历前700年到前600年)
前六世纪(周定王七年到周敬王二十年,西历前600年到前500年)
这三百年可算得一个三百年的长期战争。一方面是北方戎狄的扰乱(宣王时,常与狁开战。幽王时,戎祸最烈。犬戎杀幽王,在西历前771年。后来周室竟东迁以避戎祸。狄灭卫,杀懿公,在前660年),一方面是南方楚吴诸国的勃兴(楚称王在前704年,吴称王在前585年)。中原的一方面,这三百年之中,哪一年没有战争侵伐的事。周初许多诸侯,早已渐渐的被十几个强国吞并去了。东迁的时候,晋、郑、鲁最强。后来鲁、郑衰了,便到了五霸时代。到了春秋的下半段,便成了晋楚争霸的时代了。
这三个世纪中间,也不知灭了多少国,破了多少家,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只可惜那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的情形,已无从详细查考了。我们如今参考《诗经》《国语》《左传》几部书,仔细研究起来,觉得那时代的时势,大概有这几种情形:
第一,这长期的战争,闹得国中的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如《诗经》所说: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唐风鸨羽》)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参看《出车》《杕杜》)。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小雅何草不黄》)
中谷有蓷,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王风中谷有蓷》)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兔爰》)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苕之华》)
读了这几篇诗,可以想见那时的百姓受的痛苦了。
第二,那时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古代封建制度的种种社会阶级,都渐渐的消灭了,就是那些不曾消灭的阶级,也渐渐的可以互相交通了。
古代封建制度的社会最重阶级。《左传》昭十年,芋尹无宇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古代社会的阶级,约有五等:
一、王(天子)
二、诸侯(公、侯、伯、子、男)
三、大夫
四、士
五、庶人(皂、舆、隶、僚、仆、台)
到了这时代,诸侯也可称王了。大夫有时比诸侯还有权势了(如鲁之三家,晋之六卿。到了后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更不用说了),亡国的诸侯卿大夫,有时连奴隶都比不上。《国风》上说的: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邶风式微》)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邶风旄丘》)
可以想见当时亡国君臣的苦处了。《国风》又说: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小雅大东》)
可以想见当时下等社会的人,也往往有些暴发户,往往会爬到社会的上层去。再看《论语》上说的公叔文子和他的家臣大夫僎同升诸公。又看《春秋》时,饭牛的宁戚,卖作奴隶的百里奚,郑国商人弦高,都能跳上政治舞台,建功立业。可见当时的社会阶级,早已不如从前的严紧了。
第三,封建时代的阶级虽然渐渐消灭了,却新添了一种生计上的阶级。那时社会渐渐成了一个贫富很不平均的社会。富贵的太富贵了,贫苦的太贫苦了。
《国风》上所写贫苦人家的情形,不止一处(参观上文第一条)。内中写那贫富太不平均的,也不止一处。如: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小雅大东》)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剌。(《魏风葛屦》)
这两篇竟像英国虎德(Thomas Hood)的《缝衣歌》的节本。写的是那时代的资本家雇用女工,把那掺掺女子的血汗工夫,来做他们发财的门径。葛屦本是夏天穿的,如今这些穷工人到了下霜下雪的时候,也还穿着葛屦。怪不得那些慈悲的诗人忍不过要痛骂了。又如: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毂。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小雅正月》)
这也是说贫富不平均的。更动人的,是下面的一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
这竟是近时社会党攻击资本家不该安享别人辛苦得来的利益的话了!
第四,那时的政治,除了几国之外,大概都是很黑暗、很腐败的王朝政治。
我们读《小雅》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几篇诗,也可以想见了。其他各国的政治内幕,我们也可想见一二。例如:
《邶风北门》《齐风南山》《敝笱》《载驱》
《桧风匪风》《鄘风鹑之奔奔》
《秦风黄鸟》《曹风候人》
《王风兔爰》《陈风株林》
写得最明白的,莫如: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大雅瞻卬》)
最痛快的,莫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
又如: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小雅四月》)
这首诗写虐政不可逃,更可怜了。还不如: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正月》)
这诗说即使人都变做鱼,也没有乐趣的。这时的政治,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四种现象:(一)战祸连年,百姓痛苦;(二)社会阶级渐渐消灭;(三)生计现象贫富不均;(四)政治黑暗,百姓愁怨。这四种现状,大约可以算得那时代的大概情形了。
(此文选自《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于1919年2月)
老子
1.老子略传
老子的事迹,已不可考。据《史记》所说,老子是楚国人(《礼记曾子问》正义引《史记》作陈国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记》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乃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索隐》云:许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阳,非正也。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三之四,引《索隐》此节,又《经典释文序录》《文选注》《后汉书桓帝纪》注,并引《史记》云老子字聃。可证今本《史记》所说是后人伪造的。后人所以要说老子字伯阳父者,因为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后人要合两人为一人,说老子曾做幽王的官,当孔子生时,他已活了250岁了)。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史记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孔子曾见过老子。这事不知在于何年,但据《史记》,孔子与南宫敬叔同适周。又据《左传》孟僖子将死,命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从孔子学礼(昭公七年)。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阎若璩因《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时,日食,恰入食限。阎氏因断定孔子适周见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当孔子34岁(《四书释地续》)。这话很像可信,但还有可疑之处:一则《曾子问》是否可信;二则南宫敬叔死了父亲,不到三个月,是否可同孔子适周;三则《曾子问》所说日食,即便可信,难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无论如何,孔子适周,总在他34岁以后,当西历纪元前518年以后。大概孔子见老子在34岁(西历前518年,日食)与41岁(定五年,西历前511年,日食)之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20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左右。
老子死时,不知在于何时。《庄子养生主》篇明记老聃之死。《庄子》这一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90多岁罢了。
上文说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称老子呢?依我看来,那些生而皓首,故称老子的话,固不足信(此出《神仙传》,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用之);以其年老,故号其书为《老子》(《高士传》)也不足信。我以为老子之称,大概不出两种解说:(一)老或是字。《春秋》时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视(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传》文十一年、襄十年,《正义》都说:古人连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训寿考》,古多用为名字者,如《檀弓》晋有张老,《楚语》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举,先说字而后说名,故战国时的书皆称老聃(王念孙《春秋名字解诂》及《读书杂志》俱依《索隐》说,据《说文》聃,耳曼也。《释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聃字下引汉《老子铭》云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礼记曾子问》注: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是聃亦有寿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寿考而后称之也)。此与人称叔梁纥、正考父,都不举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称有子(哀十一年《左传》),故后人又称老子。这是一种说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区别。寻常的小百姓,各依所从来为姓,故称百姓万姓。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之类。老子虽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后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两事混作一事,故说姓某氏,其实这三字是错的。老子姓老,故人称老聃,也称老子,这也可备一说。这两种解说都可通,但我们现今没有凭据,不能必定那一说是的。
2.《老子》考
今所传老子的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这书原本是一种杂记体的书,没有结构组织。今本所分篇章,决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许多极无道理的分断(如二十章首句绝学无忧当属十九章之末,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两句为同等的排句)。读者当删去某章某章等字,合成不分章的书,然后自己去寻一个段落分断出来(元人吴澄作《道德真经注》,合八十一章为六十八章。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为一章,三十、三十一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为一章,皆极有理,远胜河上公本)。又此书中有许多重复的话和许多无理插入的话,大概不免有后人妄加妄改的所在。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华亭张氏的王弼注本,读者须参看王念孙、俞樾、孙诒让诸家校语。(章太炎极推崇《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其实这两篇所说,虽偶有好的,大半多浅陋之言。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带利剑等句,皆极无道理。但这两篇所据《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们校勘参考。)
3.革命家之老子
上篇说老子以前的时势,和那种时势所发生的思潮。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看他对于当时政治的评判道: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议论。读者试把《伐檀》《硕鼠》两篇诗记在心里,便知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话,乃是当时社会的实在情形。更回想《苕之华》诗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话,便知老子所说民不畏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话,也是当时的实在情形。人谁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时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乱也是死,自然轻死,自然不畏死了。
还有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18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的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上篇所引《瞻卬》诗说的: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那种虐政的效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的断想(老子尤恨当时的兵祸连年,故书中屡攻击武力政策。如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皆是)。故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对于那种时势,发生激烈的反响,创为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他主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放任。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又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犹兮其贵言(贵言,不轻易其言也。所谓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无为,要使功成事遂,百姓还以为全是自然应该如此,不说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说政府完全放任无为,百姓的心里只觉得有个政府的存在罢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有政府和无政府一样。下知有之,《永乐大典》本及吴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日本本作下不知有之,说此意更进一层,更明显了。
我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悬空发生的。有些人说,哲学超于人类惊疑之念,以为人类目睹宇宙间万物的变化生灭,惊叹疑怪,要想寻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故产生哲学。这话未必尽然。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与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人类见日月运行,雷电风雨,自然生惊疑心。但他一转念,便说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惊疑心,便有了满意的解释,用不着哲学思想了。即如希腊古代的宇宙论,又何尝是惊疑的结果?那时代欧亚非三洲古国,如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国的宗教观念和科学思想,与希腊古代的神话宗教相接触,自然起一番冲突,故发生宇宙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泰尔史(Thales)的惊奇心忽然劈空提出这个哲学问题的。在中国的一方面,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社会的阶级秩序已破坏混乱了,政治的组织不但不能救补维持,并且呈现同样的腐败纷乱。当时的有心人,目睹这种现状,要想寻一个补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单有一种革命的政治学说,也还算不得根本上的解决,也还算不得哲学。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从根本上着想,要求一个根本的解决,遂为中国哲学的始祖。他的政治上的主张,也只是他的根本观念的应用。如今说他的根本观念是什么。
4.老子论天道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试看《诗经》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又屡说帝谓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监在下上帝临汝(《大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奠(《皇矣》),是天有知识。有皇上帝,伊谁云憎?(《正月》),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节南山》);天降丧乱,降此蟊贼。(《桑柔》);天降丧乱,饥馑荐臻(《云汉》),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仁字有两种说法:第一,仁是慈爱的意思。这是最明白的解说。王弼说: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这是把不仁作无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老子这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的消极一方面。再看他的积极的天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道的作用,是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究极之谓也。不成话)。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
5.论无
老子是最先发见道的人。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说得明白。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着想,于是想到一个无字,觉得这个无的性质、作用,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即是虚空。上文所举的三个例,一是那车轮中央的空洞,二是器皿的空处,三是窗洞门洞和房屋里的空处。车轮若无中间的圆洞,便不能转动;器皿若无空处,便不能装物事;门户若没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里若没有空处,便不能容人。这个大虚空,无形、无声;整个的不可分断,却又无所不在;一切万有若没有他,便没有用处。这几项性质,正合上文所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形容。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与道简直是一样的。所以他既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方面又说: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